急性胆管炎患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变化及意义

2018-12-18 07:31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胆管炎引流术胆道

吕 静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医院 检验科, 陕西 西安, 710002)

急性胆管炎(AC)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胆管系统阻塞性疾病,常继发于胆管或肝管的部分或完全阻塞[1-2]。此外,急性胆管炎还包括原发性胆道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IgG)4型自身免疫性胆管炎以及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或东方胆管肝炎等[3]。AC手术治疗主要以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胆道引流(PBD)术为主[4-6]。目前A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征和感染体征、动物实验模型研究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细菌性感染或胆道梗阻[7-9]。本研究探讨急性胆管炎(AC)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就诊的急性胆管炎患者112例作为AC组,其中轻、中、重度患者分别37、36、39例; 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年龄30~50岁,平均(40.0±1.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

表1 AC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AC患者均需立即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 必要时结合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或开腹胆道引流术,术后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0-11]。

1.3 检测指标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A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ALT和AST的表达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ALT联合AST与单一ALT或AST对急性胆管炎早期诊断、危险分级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AC组与对照组血清ALT和AST的表达

对照组ALT、AST水平依次为(18.72±1.65) U/L、(16.33±2.11) g/L, AC组ALT、AST水平依次为(101.63±1.54) U/L、(103.42±1.83) g/L, AC组ALT、AST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和AST的表达

轻度AC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水平低于中度AC患者,中度AC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水平低于重度A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AC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A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和AST的表达

2.3 ROC曲线分析ALT和AST诊断AC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ALT联合AST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5% CI为0.88~0.97), 明显高于单独检测ALT或AST时的AUC分别为0.84(95% CI为0.79~0.87)和0.82(95% CI为078~0.86); AST联合ALT对AC患者的截断值为2.32 ng/mL(灵敏度97.62%、特异度97.31%), 单独检测ALT或AST对AC患者的截断值分别为1.31 ng/mL(灵敏度87.17%、特异度87.43%)和1.17 ng/mL(灵敏度88.53%、特异度88.25%)。

3 讨 论

急性胆管炎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胆道内急性炎症的临床疾病,多继发于胆道梗阻、胆管系统内高压或胆汁中的感染性物质通过毛细胆管的肝细胞屏障直接回流[12-13]。当胆道内细菌感染较为严重,胆道梗阻较为完全时,可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黄疸,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发病24 h内早期施行引流术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内窥镜手术、鼻胆管引流术、胆囊穿刺置管引流以及PTCD等来及早发现严重的胆管炎并加以预防[14-15]。

根据2018年东京急性胆管炎指南和急性胆囊炎(TG18)报道[16], 全球范围内AC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严重胆管炎患者的死亡率依然较为严峻[17-18]。因此,临床上建立可用于早期AC诊断及治疗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提高AC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临床上用于早期胆道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临床检查和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指标的综合判断[19-20], 但由于上述指标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对于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从而影响临床诊疗过程对急性胆管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确切诊断。

近年来,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ALT和AST的生物学意义逐渐显现,并且逐渐确立了对于细菌、寄生虫和真菌感染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地位。本研究结果显示, AC组患者血清中ALT和AST表达水平分别为(101.63±1.54) U/L和(103.42±1.83) g/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72±1.65) U/L和(16.33±2.11) g/L(P<0.05)。轻度AC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中度患者,中度AC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患者; 治疗后, AC组患者血清中AST和ALT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此外, AST和ALT联合检测诊断A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2%和97.31%, 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P<0.05)。

综上所述,M ALT和AST的联合检测能够反映AC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其术后恢复情况,可作为临床急性胆管炎的诊断指标以及术后恢复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胆管炎引流术胆道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中西医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