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

2019-01-08 00:50蔡如军车松玲
中国德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劳动中学生学校

蔡如军?车松玲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劳动之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性地位,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本源性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学教育的短板和弱项。

一、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其反思

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揭示其成因。

(一)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

1.家庭劳动教育:搁置一旁

一些家长轻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负担,家务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不放手、不松手,全程参与孩子学习生活,使得孩子缺少劳动机会和劳动意识,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同时,挫伤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剥夺了孩子在劳动中成长的机会,导致一些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2.学校劳动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未能深入理解和有效把握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实施途径,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这表现在:一是缺乏專门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无相应的教学大纲、教材、教研活动和考核细则。一些学校的劳动课或成为应付检查而进课表的摆设,或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中学劳动教育还未真正走进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二是缺乏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校内外实践场所匮乏,使得学生在校的劳动教育等同于扫地擦窗、倒垃圾等活动。一些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

3.社会劳动教育:合力不强

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其思想观念受到社会劳动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多。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劳动分工以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于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教育的认知。一些人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基层劳动者,嫌弃他们的工作脏苦累、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不好,期望子女出人头地。而一些家长、教师也经常将学习成绩视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看不到孩子的日常劳动养成表现和“行行出状元”的劳动者本色。这说明社会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还未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三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亟待强化。

4.学生的劳动认知:转化不足

一是内化不足。一些学生知道很多劳动的道理、人物事迹,但只是将劳动教育内容知识化、教条化,未能真正内化劳动的理念、价值、态度及其实践性内核,劳动教育对其而言仍只是与己无关的客观知识或做人道理。二是外化不力。由于劳动教育的乏力和学生的劳动认知偏差,一些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缺乏劳动的实践能力,未能将劳动的创造性和执着精神转化为自身的劳动价值理念、为民的劳动情怀和日常的实际行动。

(二)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归因

1.理念偏差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的劳动认识还停留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中,读书是为了做劳心者,避免做劳力者。学校、家庭经常将劳动视为惩罚方式,学生迟到动辄被罚值日。这是劳动教育认识偏差的深层因素,影响了中学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把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人,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而,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劳动是光荣的,一旦与惩罚联系起来,就失去了其本真意义。另外,人们还常常将劳动矮化为一种技能教育。诚然,劳动可以让学生习得一门技能或手艺,但如果劳动教育仅止于此,就以偏概全了。

2.方式单一

目前,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基层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高,这影响了社会大众,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劳动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削弱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偶有曝出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以及薪酬排行榜中一线工人的低工资问题,也会影响家长、师生对劳动、一线劳动者的认知,由此,家长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线劳动者或蓝领工人。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学校通过开班会、挂横幅等方式来替代劳动教育,以扫地擦窗等简单劳动代替学生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体验,将劳动教育单一化、理论化。这异化了劳动教育,偏离了劳动的本质。

3.保障乏力

2015年7月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详细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提出用3~5年的时间,推动建立一个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多样、模式多变、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在督导评价方面,尽快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学生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该意见的出台为中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中学生劳动教育的落实落细还缺乏各种条件保障和具体实施细则,亟待建立健全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中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中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

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本文认为,优化中学生劳动教育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弘扬重视劳动教育、尊重劳动者、践行劳模精神的时代风尚

1.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有正确的劳动认知、完整的劳动教育理念、符合实践需求的劳动教育方法,培育中学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具备良好劳动习惯的时代风尚,这是学生人生成长面向未来的适者生存之道。因为当学生全身心劳动时,他就会有切实的劳动过程体验,增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价值内省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幸福认识,不断增强劳动的获得感。

2.尊重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励的。”虽然劳动分工不同,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工作,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因此,培养并增强学生对劳动的内涵认知、劳动人民的感情认同和劳动价值观的践行,是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3.践行劳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践行劳模精神既要为劳模颁奖,授予荣誉称号,更要弘扬热爱劳动、践行劳模精神的社会正能量,形成热爱劳动的家风、校风、班风,积极宣传校园模范、身边榜样、家庭劳模等先进典型,将劳动美与中国梦统一于人们美好生活实现的全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二)建立健全中学生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劳动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机制建设,制定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纲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统筹安排劳动教育的课程、师资、经费、平台等资源。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发挥校领导、班主任、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强化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导向作用。加强与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协同,构建中学生劳动教育共同体。

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师聘评、待遇、培养考核、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手、技术工人等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3.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场地建设,合理安排土地、森林、草场、草原或水面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争取建立工农业生产、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配备相应的劳动设备。

4.加强劳动教育督导评价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督导检查,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学责任督导内容。要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中学生劳动经历的完整记录,开展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模式,将劳动态度、劳动次数、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促使学校劳动教育改革。教育、共青团和少工委等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监督,宣传推广劳动教育效果好的学校,营造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

1.强化家庭劳动教育

家校同育,家庭要协同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于家庭教育全过程,在家务劳动中使学生经受教育,勤以养德,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态度与能力。城市家庭可让孩子定期去农村体验劳动,充分利用农村劳动教育资源,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

2.细化学校劳动教育

一方面,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将劳动课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烹饪、手工、园艺种植、志愿服务等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论的基本原理。劳动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不同学段、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不断创新丰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劳动讲座、演讲辩论、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科普、智能创造、职业体验等活动中体验劳动。此外,还要加强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如在校园媒体刊物、文化长廊、黑板报、教室装饰中渗入劳动的名言警句、劳模的先进事迹、劳动者的劳动故事等内容。

3.深化社会劳动教育

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营警营等单位应对中学生开放,让学生体察一线劳动,领会劳动的创造性、知识性和满足感,感受劳动者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怀、勤勉品质和创新能力。国家和省市区应加大各级别劳模表彰,强化提升基层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地位待遇和社会影响力。例如:银行、店铺和机关可设置劳动者专门休息室、专门座椅等;“感动中国”“最美人物”“最美奋斗者”评选等活动可更多考虑基层工作者,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形成关爱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总之,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家庭劳动教育为基础,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劳动教育为依托,以學生自我劳动养成为核心,不断增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协同和系统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蔡如军,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车松玲,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劳动中学生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