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进校园,用好“金箍”育人才

2019-01-08 00:50孔令军
中国德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产品教育学生

10月30日,“量子位”发表了一篇名为“浙江小学生戴上3,500元‘金箍:实时监测上课走神,自动报送老师家长”的新闻,讲述的是一所小学利用自称来自MIT和哈佛等知名研究机构的产品,让孩子们上课时佩戴,通过检测脑电波来评判学生注意力情况并打分,分数信息可以为教师或家长所用。这一新闻引发轩然大波。无独有偶,2018年,曾有一所中学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该系统在学生上课起立时,几秒钟便可完成点名,每隔30秒会进行一次扫描,用刷脸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口头点名和刷卡。同时还可通过摄像头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异常行为实时反馈。该则新闻同样也是引起了较大的社会争议,质疑声不绝于耳。面对此类事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思考一:质疑的前提是了解,我们真的了解该产品吗?

一是对事件本身是否了解。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量子位”的报道中,其客观而完整地报道了该事件的始末,并对产品打造者的个人学历、工作背景进行了调查。另外,“量子位”也详细介绍了该产品的功能设计和使用方法。但是,部分媒体仅对事件本身作粗浅的报道,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获取的信息繁多而杂乱,一方面是因为自媒体时代媒体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也与很多新闻报道内容不全、不实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是对产品使用效果是否了解。新闻中产品原理是基于脑电图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 Technology),该技术已经被众多国内高校深入研究,核心算法和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沿国家的同等水平,其研究成果也已被广泛运用到医疗、教育、VR、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群体大数据等领域,与此新闻中类似头环的产品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中国脑计划”被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了整合这一重大科研方向的政产学研资融合,推动整个脑电产业化的进程与商业化价值的深化,各界有识之士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是该产品是否有充足科学的对照验证实验?佩戴训练效果如何?对学生有无不良影响?产品进入学校之前,是否有广泛征求师生以及家长的意见?诸如此类问题,产品厂家、学校还需要及时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疑答惑,以让大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思考二:我們应如何面对新技术?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长期的被质疑与被否定,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内燃机、电、互联网,在其发展的初期都是饱受了旧技术拥有者、既得利益者、思想保守者的冷嘲热讽。历史的发展需要我们跳出原有的舒适圈作出巨大变革,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用科学的方法推敲验证。当然,技术和产品也存在错用和滥用,1963年出现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克隆技术则是典型案例。通过克隆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果树和良种家畜,在医学领域,克隆技术给病人带来了福音。但是当该技术的触角伸向人类自身时,因为伦理问题受到了众多科学家及社会的反对和制止。

面对各种智能设备,人们的另一个顾虑来自于对其数据安全的担忧,个人的数据被获取后是否会对自身有不良影响。确实,目前我国在保护隐私问题上与欧美的差距较大。美国1974年制定《联邦隐私权法》,后期又制定《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等法律作为业界自律的辅助手段。欧盟在1997年通过《电信事业个人数据处理及隐私保护指令》之后,又制定了《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等相关法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加强对数据获取方的规范和约束,对不良不法行为进行惩治,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自己的“脱敏”数据,让大数据充分发挥其优势,造福人类自身。

思考三:我们该如何处理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变革教育?众多学者曾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学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发展需要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力,推动技术深刻变革教育的实践需要特别强调,基于教育变革的内在需求开发技术、基于教育功能和影响力来筛选和调控技术、保持教育中技术应用的相对稳定性、努力推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进程。只有融入教育实践日常生活层面、持久普及、指向核心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人文化水平高且推广普及成本低的技术才能够真正深刻地改变教育世界。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技术?一方面,技术的引入、使用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技术及产品可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作为教学媒介以及对学生课堂行为,乃至学习效果的评价,常见模式包括:通过分析大量被数字化的学生学习记录,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效果;通过比对系统的知识图谱,来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构建未来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大力发挥技术对教育高效、科学辅助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技术的引入、使用要作好科学规划,完善配套。面对新技术,学校要作好前期调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时代要求,综合评价,合理引入。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最好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逐步升级完善,以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延续性。避免盲目追从,造成资源的浪费。学校要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素养,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我们已经处于智能时代,新时代将面临很多新问题,但同时也是新机遇。今天的问题不是新技术造成的,而是新技术没有被运用好造成的。与其担心,不如担当,与其猜测纠结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不如潜心挖掘新技术、思考如何利用好新技术。要以开放包容、科学严谨的姿态迎接新技术,善于制造和利用新技术及新产品来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步,才会发展。拥抱技术,科学评价,用好“金箍”,培育人才!

【孔令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产品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聪明的学生等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