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本体、功能和新时代美术的历史与创作

2019-01-10 06:43尹德辉
齐鲁艺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

尹德辉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在包括传统中国水墨画、西方的油画和各种当代艺术在内的各类美术形式中,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特征,而且还有艺术不同于政治、经济、科学等其它社会形态的特有的本质属性。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一方面要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瓶颈,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设计、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新型媒体的外部冲击。只有将绘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有机结合,才能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美术的本质与功能

夏尔·巴托在18世纪提出了著名的“美的艺术”(Fine Art)概念,其中包括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和诗。20世纪初,“美的艺术”概念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之后,在广义上一般泛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各门造型艺术,简称“美术”。[1]从19世纪末迄今,由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广泛兴起,美术概念的传统内涵和外延已经远远不能包容当代造型艺术的多种形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方面有必要对“美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审视,逐步探索广义的更具包容性的“大美术”观念,积极推进各种新造型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持以绘画、雕塑等“纯美术”为主体的美术研究,为当代各类美术创作和美术批评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引。

在当代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虽然美术的种类、式样越来越丰富和繁多,但是,绘画、雕塑等传统美术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人类已发现的最早艺术创作可以精确地推算到五万年前,[2](P23)由于人类的早期造型艺术品主要就是绘画、雕塑和各类装饰品等等,所以人类的历史和美术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如果说人是通过制造工具才创造了人本身,[3](P508)那么,抛开关于造型活动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关系的理论纷争,可以认为是造型活动(美术)创造了人。不管是早期人类创造的各种造型艺术品,还是他们制作的各种劳动、生活工具,其共同特征就在于它们都是人通过视觉,对自然材料进行形式创造的产物;正是在形式的创造中,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本质诞生了。尤其是,绘画作为其中相对单一的造型方式,不仅本身具有不可或缺的艺术和文化地位,而且在各种造型艺术和社会文化中还起着非常直接的基础性作用,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能为其它各种造型活动打基础和做准备,同时,绘画还是人类文字的起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的美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始终都要坚持把握和回归美术的本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美术的文化特征是视觉性和造型性,是运用不同的媒介材料,通过构成、形式、色彩、材料等造型要素在空间中创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以满足在某个特定时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美术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发挥着政治、经济、科学和音乐、舞蹈、文学等其他社会体制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远古时代的洞窟壁画和原始部落的岩画是已经发现的较早的美术形式,对这些美术作品在当时人类生存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并不能用当代美术的社会功能去做直接的简单类比。实际上,今天被陈列在美术馆供人欣赏的大多数的古代美术作品,在当时也不是为了被展示和欣赏而创作的。远古洞穴壁画是被原始人有意画在洞窟的最深处,[4](P31)三联祭坛画只有在做基督教礼拜时才被打开观看,达维特创作的《贺加斯兄弟的宣誓》是为了道德说教,[5](P637)徐渭、八大的绘画是古代失意文人自娱自乐的笔墨游戏,等等。在从古至今出现过的美术的众多社会功能中,有的得到了历时迄今的必然传承,有些则随着社会需求的变迁而消失匿迹了,那么,哪些功能至今还在沿用,哪些已经失去了社会存在价值,哪些已经被其他方式所取代或正在被替代,这些都需要在当代美术理论中做出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在从原始人类最初的造型活动到当代丰富多彩的各类美术形态中,那些延续和留存至今的功能才是美术的基本功能。

美术的文化本质和美术的社会功能,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不管对美术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美术的当代实践来说,都是必须首先要思考的根本问题。对新时代的美术实践来说,要在美术功能的古今对比中,既自信而坚定地发挥它的基本功能,又积极而开放地为时代探索新的功能,继而打开更多可能的美术新领域。

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历史回顾

中国当代美术既发源于中国古代美术的历时性延展,也来源于以西方美术为主的外来文化影响。西画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只是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中国美术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6](P8)到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之前,美术界相继发生了关于人体模特写生、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影响深远的思想争论,出现了以延安鲁艺为中心的解放区社会主义美术。在这些美术现象的背后,是处在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激烈冲突和尖锐斗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都对绘画、美术提出了各自的功能需求。

1949年之后,这些出现在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的思想论争,并没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从根源上趋于一致,尽管兼具西方和社会主义特色的苏联美术主导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并对美术创作、理论研究、基础教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逐步转换的大背景下,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当代美术,不管是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下的意识形态,还是作为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如果说一方面,自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绘画是文人画的一统天下,另一方面,从日本、法国和苏联传入国内的西方绘画代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视觉和表征方式,再一方面,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体现了普通人民大众对绘画的现实需求,[注]“苏维埃艺术所面临的任务要求我们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人,研究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并力求在作品中如实地表现出来。”[苏]贝洛乌索夫,柯尔布,卡别依金.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素描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进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西方的以欧洲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又加入到上述三种力量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现代化影响之中,显然,中国现当代美术的现代化就相继处在了这四种不同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此消彼长和错综复杂地发展到今天。

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当代美术并不是一个无序生长的结果。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从建国前的“美育代宗教”起,不管是古今之辩,还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争,以至到建国后的历次全国美展和文革美术、伤痕美术、新潮美术、新生代、美术的市场化等等,尽管其中存着各种不同观点和立场,但是“人民性”和“民族性”始终是绝大多数中国现当代美术家们的共同坚守,左翼和社会主义美术始终占据着主导性的引领地位。这一方面与中华民族“文以载道”和“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战线的坚定而始终如一的思想领导有关。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7](P83)所以,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力量,只要它还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只要它还存在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就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建国之后发展至今的中国当代美术鲜活地印证了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科学依据所在。另一方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8]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迄今的这个崭新形势下,虽然我们面临着异常丰富和繁多复杂的美术现象,但是我们能够提出和必须解决的任务已经存在于其中了。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当代美术的社会使命和历史机遇。

三、走向新时代的美术创作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美术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传统和西方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复兴,国内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当代中国美术的进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特别是近十年来,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当代美术既成为呈现这一历史巨变的视觉方式,也成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内容、形式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格局和新的面貌。

首先,新旧格局转换的局面初步形成,美术创作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得到逐步提升。进入新世纪前后,国内美术界的格局大致是三分天下的基本局面:一是以主旋律为主导,以高校、画院等为参加主体的全国、省级美展和各画种的专业性美展体系,二是以讲求笔墨、文人画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画体系,三是以北京798、上海莫干山、重庆坦克库等为活动中心的现代艺术体系。历史地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中国文人画和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走出建国前30年来图解政治的“红、光、亮”倾向起到了纠偏和归正的积极作用。但是,当这个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借鉴和学习很快变成了复古和崇洋,由于过分关注于作品的形式和方法,创作中的精神和思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时,在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的语境中,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都出现了片面商业化的现象。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随着国际资本对艺术投资的退潮,这个格局迄今正处在逐步地消解和转化过程中。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文化艺术领域的思想引领,坚持弘扬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在美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对后30年来美术事业发展中的消极倾向予以了有力纠正;一些能够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美术创作开始出现崭新气象。需要指出,艺术作品中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表现题材和内容来决定,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既不能走泥古和崇洋的老路,也不能再走图解宣传政治口号的历史弯路,艺术创作的本体性提升才是提高美术作品水准的实质所在。

其次,地域美术异军突起。近30年来,与上述的三大格局相同步,作为对全球化对地域民族文化挤压侵蚀的反作用,国内逐步出现了若干以地域流派、地域名家为特征的美术创作现象。这些地域美术现象或有确定指向的创作理念,如北京的写实画派、浙江的具象表现主义;或有自己的地域美术传统,如陕西的黄土画派,上海的海派;或以自己的地理特征为主要表现题材,如漓江画派;更多的是以画家的个人实力和独特面貌对一个区域的美术创作形成重要的影响力,如四川的周春芽、庞茂琨,湖北的冷军,东北的韦尔申,广东的郭润文、周彦生,江苏的沈行工,山东的张志民、刘德润、毛岱宗、王力克,河北的徐福厚、白云乡等等。这些以地域为主要活动区域的美术现象,构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鲜明时代特色,一方面对传统和西方美术的广泛普及,另一方面对传统和西方美术的复兴与走向当代,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第三,中国当代美术的新人和新形式开始蓬勃涌现。一方面,在传统美术领域,一些年轻的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在近年来的各类美展中,青年美术家们展现了他们对各个画种语言的良好驾驭能力。虽然在很多作品中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师长辈们的风格和印记,对现实的关注也还停留在直接的视觉描绘和图像陈述上,而且很多画面的设计和构成味道偏重,但不管怎样讲,青年美术家们已经不仅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再纠缠于造型、色彩、材料等等基础性问题,而且在造型语言的精准度和纯粹性上都大幅度地走向更深入;他们不仅在题材内容上积极表现当今社会的视觉特征,而且在主动自如地运用多种造型手法中也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思想和文化内涵。总之,青年一代美术家们已经开始登上了美术的时代舞台。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绘画为核心的传统美术的创作(生产)和欣赏(消费)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不仅之前作为美术创作唯一展示方式的美术场馆,已经能够部分地被电脑网络、手机微信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所替代,而且主要以电子图片为传播途径的新型创作方式也越来越多。借助于创作和传播的便捷性,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材料、表现手法的插画、绘本、漫画等等之前的边缘画种,开始得到年青一代的广泛接受。众多崭新的美术形式已经不再作为国、油、版、雕等传统美术式样的补充和点缀,而是开始走向美术领域的中心位置。正像19世纪中叶以后,摄影技术改变了传统绘画、雕塑的创作方式一样,当代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对传统美术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美术创作者和美术理论研究者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总体来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格局的逐步清晰化,这个已经成型的旧格局随即也就开始了走向解体的过程,随之而来,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当代美术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鲜面貌,一个崭新格局将在未来的5到10年中逐步形成。

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来说,如果把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美术作为以向外来学习为主的世纪,那么,21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美术就面临着学习和超越、继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而且超越和创新更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历史重任。首先,从理论的哲学角度说,绘画的本质在于在人的个体性和人的社会性的统一中实现人的自我超越,这个超越并不只是某个个人的自我超越,而是以个人超越为体现的全社会的整体超越;虽然艺术的创新只能出自某个个别艺术家的个体性,但他的创造本身却被要求具有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普遍性,或者说,同样地运用构成、形式、色彩、材料等造型要素,同样的画笔、颜料、纸张、画布,在大多数人手里可能是模仿和复制,也可能是摸索和实验,而在成功的艺术家那里,则能创造出表达整个社会时代精神并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崭新形象。这种形象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如罗中立的《父亲》、靳尚谊的《青年歌手》,可能是一片风景,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莫奈的《日出·印象》,也可能是几株普通的花卉水果,如齐白石的“花鸟草虫”和塞尚的《静物》,还可能是一些抽象的线条和色彩,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波洛克的《第三十一号》,等等如是。因此,我们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期待着一种崭新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其次,从实践的艺术创造角度说,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一方面要抓住美术创作的本体,继续重视各种传统的创作形式,深入挖掘构成、形式、色彩、材料等造型要素的当代表现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和开拓美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性应用,培育更多的新型美术样态;再一方面,还要以大美术的视野统筹美术在当代各类造型艺术中的基础性作用,既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国家和民族创造力中的有效作用,也培育和支持以各类美术创作为载体、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艺术产业结构,打造以创新意识为灵魂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所以,新时代的美术创造必将在美术创作的机制、范围等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历史变革,不仅美术的家族成员将会越来越多,出现各种更新颖更容易传播的美术形式,而且在创作和展示(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上也将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型格局之中。

美术,自远古产生迄今,一方面在社会功能上发生了无数次已知或未知的历史变迁,我们既没必要试图恢复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某些旧功能,也没有必要挽留那些对社会现实和发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的老功能,而是要紧紧把握住美术的基本功能,充分发挥美术的那些仍然具有社会价值的现实功能,并积极开拓适应时代未来需求的新型功能。另一方面,美术的基本功能始终是美术的本体功能,也就是在美术创造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本质有所发展、有所提升的本质功能。这正如美术史上古今中外的大师巨匠,在他们作品中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个人风采,体现了他们对题材、内容、构图、造型、色彩、材料、展示等方面的完美创造性,关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实现了个性人格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美术的文化魅力,在于通过视觉对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永恒人文精神的直观呈现。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
数字美术 穿越“虚实”绘四季
咱也过回『创作』瘾
美术作品选
《如诗如画》创作谈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