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2019-01-30 06:03李鸣华
职业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李鸣华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各行各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只有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才能肩负起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在“十三五”期间紧紧抓住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建设机遇,努力做好顶层设计,部门协同推进,加强机制创新,全面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借力教学资源研发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1 实验任务完成情况

1.1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推进“中德诺浩”高技能人才培养助推计划,优化网络课程,全面实施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的整合,为学校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经验。

组织语文、数学和各专业的26个集备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梳理与应用工作。借助世界大学城“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征集活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中餐烹饪等18个专业方向深入开展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组织空间应用研讨课和优秀空间评比等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助力师生学习与交流。

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美发专业马征老师应用校企开发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辅助《平直眉的应用》一课,在2017年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1.2 信息技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率先借助智能穿戴技术,由企业技师在4S店维修车间讲解维修技术,通过智能眼镜将现场技师第一视角情景通过视音频设备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校实时观看学习,积极开展线上互动,突破了学校学习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解答了学生在校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开发《泡芙的制作》、《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组成》等微课教学资源,制作《旅行社英文接待》、《家装布线》等动画和其他仿真实训软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方便记忆。

1.3 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建设与应用

学校模拟导游实训室建有模拟导游教学工作站及三维实景教学系统平台,平台中含公共景区36个,黑龙江省景区12个及公共影音文件库、公共课件库等,支持中国旅游地理、导游业务、地方导游基础等课程;财税一体化仿真实训室辅助会计沙盘、会计实训、小企业会计、银行业务实训等课程教学。这些实训室功能齐全,教师可充分利用仿真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切实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

1.4 校本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

积极推进中餐烹饪、会计电算化、美术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语文、数学、德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两年来,制作教学课件1080个,微课427个,动画32个,仿真实训软件67个。教师在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培养了精于课堂教学设计,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的优秀教师团队,也使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校企合作开发《中西式面点制作》、《摄像技术》可视化教材,教材中《提拉米苏蛋糊的制作》内容应用于教师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1.5 开放教育资源特色应用

学校与知网合作建设知识服务平台,利用期刊库在知识分类检索方面的优势,为师生提供应用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知识素材,为师生自主学习、教育科研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餐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骨干专业承担基于金智学习平台的远程课程建设工作。将《西点烘焙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五门网络课程分别向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哈尔滨市阿城区职教中心学校等合作学校相应专业开放,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优质教学资源的远程输送,极大丰富了合作学校的课程资源,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了国家中职示范校的引领、帮带作用。

1.6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教育教学。为此,学校制定《哈二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标准》,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办公软件(文档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多媒体设备应用(打印机、扫描仪、电子白板)、微课制作等网上培训,并依据标准组织考核,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标兵。165名教师参加南岗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平均成绩93.66分。在南岗区电子白板测试中,参赛10名教师全部荣获优秀。

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用PPT美化大师制作专业演示文稿、用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制作教学课件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组织教师367人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智慧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等省级以上培训,开拓教师视野,带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带来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相关比赛,锻炼队伍,助力教师提高,促进日常教学。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省8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全国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荣获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东北三省四市“柏年杯”微课作品及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1.7 信息化引领学校组织变革、管理和服务创新

学校对无线网络进行重新布置和优化,实现所有移动终端能同时访问在线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微信实现移动端办公,及时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在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一卡通教务考勤平台基础上建设学生成长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手段全面带动德育管理升级,在大数据支撑下,使评价多元化,体现了学生素质考评的客观与公正。

2 信息化模式创新及其成效

2.1 信息化模式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积极打造优秀网络学习空间,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1.1 原有模式基础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教学视频、课件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专业教学探索尝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居多,教学资源以课件为主,数量少,形式单一,辅助教学效果一般,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急需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新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2.1.2 新模式——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中央电教馆提出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工作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认真制定培训方案,采取分层实施策略,建好教学骨干、班主任、网络空间建设骨干教师和学生四支队伍,指导师生从了解学习空间作用到建设、应用学习空间。通过开展空间应用示范、研讨课,为全校教师引领空间建设思路,带动教师开展空间教研苑、在线测试、作业系统等应用探索,实现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逐步推进建设工作。

2.2 信息化支撑的新模式体现出的成效

经过建设与应用,创建教师空间207个,学生空间2119个,班级107个,教研苑28个,发表文章7561篇,上传视频836个。学习空间的应用,突破了时空限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1 在空间应用中积累教学资源

学校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现有资源的规范整理,以教研组为单位对各学科教学资源统一分类、规范命名,便于资源共享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离子烫发的操作方法》、《客房中式铺床、西式铺床》、《样本方差公式难点突破》等微课、动画、仿真实训软件,增强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2.2.2 在空间应用中积累教学经验

依托空间记录教学轨迹、教学过程。陈海洋老师以《毛笔字影视特效之书法字》为题,用空间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课前自学、课中学做、课后拓展提高的教学过程,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教研的有力工具。

借助空间开展网上互动评价。曲亚男老师结合《串联型电源电路的检测》一课,融入空间作业和在线评价,即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丰富课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运用空间进行教师研讨和师生交流。路琳琳老师通过《Word中表格的制作》一课,展示微博、微信、圈子、教研苑等功能,建立多种渠道,打破以往教师集体备课、师生课上问答等传统交流方式,密切生生、师生、师师的联系,提高时效性。

2.2.3 空间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为助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让每个人都能绽放个性的光彩,学校按照《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组织开展“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职业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征集活动的通知》要求,对4个建设团队进行专题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空间征集活动。在评比中,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网络空间,30名教师、70名学生荣获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一、二等奖,25名教师荣获学校网络空间建设优秀指导奖。35名师生在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征集活动中获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朱晓红、王世超、曲亚男等多名教师在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市“烛光杯”优质课展示、区教学“百花奖”等教学活动中,利用空间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应用课程资源,在群组中开展学习讨论,在线进行测试。丰富的课程资源吸引着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

3 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3.1 机构组成

学校坚持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程开展,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王洪霞任学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由主管教育、教学、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副校长等领导组成。学校办公室协同各行职部门负责学校信息化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管理维护,教务处、政教处协同专业部实施教育教学信息化。

3.2 人员发展体系

3.2.1 教师

学校在落实《哈二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规划》过程中,制定了《哈二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标准》,明确教师应达到的标准和具备的能力,通过网上培训与考核,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资源的制作、应用能力,电子白板、教学平台应用能力,空间和课程建设能力及网络授课能力。

3.2.2 管理人员

学校使用金智管理平台办公,教务处负责教务管理平台、教师评价,政教处负责学生管理与评价,办公室负责OA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化办公。学校依托黑龙江中职信息化建设共同体和学校信息中心加强平台应用管理培训,明确职责,提高办公效率。

3.2.3 服务人员

服务人员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两年来,通过提升、发展服务人员信息化办公、平台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络装备维护、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培训能力,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为校企同步教学、远程课程输送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3.3 政策与机制

学校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制定《哈二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规划》,实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由信息中心、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具体落实。两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733.12万元用于数字校园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3.4 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重构万兆光纤网络,实现无线全覆盖,各校区通过南岗区教育网和联通裸纤实现千兆互联,学校现建有71个标准多媒体教室,90个实训环境均配备多媒体投影或一体机大屏。19个微机实训室通过云桌面、无盘站技术等,提供节能、环保、静音、高效的实训环境。

3.5 项目研究与评估

学校结合实验校七项重点建设内容确定任务点,重点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校本行动导向研究,开展PPT美化大师、视频采集制作等培训,通过信息化教学相关比赛,以赛促培,对参赛作品创意、表现形式等进行指导,提升作品整体水平。中餐烹饪专业教师团队参加全国信息化工作委员会《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视频公开课程课题项目》研究,课题成果《提拉米苏的制作》荣获主视频一等奖,《烫蛋的操作方法》等荣获3个微视频一等奖。在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开发中餐烹饪专业视频课程的实践探索》《以人为本建设中职数字化校园》等成果,发表在《当代教研论坛》《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杂志上。

学校邀请省、市信息化建设专家来校评估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七项建设内容进行评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二职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专业能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平台管理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学校提交的研究报告、论文、经验中,将《以人为本建设中职数字化校园》《构建多重培训路径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认定为实验校建设项目成果,在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信息技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4 示范辐射

两年来,学校全面推进资源、学习、管理平台应用,形成融汇资源、普惠师生、智慧应用的信息化教育系统。教师116人次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微课等相关大赛中获奖,学生45人次在国家、省信息技术技能等大赛中获奖。宁波、穆陵市职教中心和绥芬河教育局等12家单位来校参观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学习学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经验,信息中心刘龙主任、于雪峰副主任多次在黑龙江中职信息化建设共同体会议上以《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若干问题探讨》《金智W3平台应用探索》为题交流分享信息化建设工作体会。学校专业带头人刘龙、李剑明,骨干教师侯艳、马旭彤等作为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专家承担评委工作,指导参赛选手提升作品质量。骨干教师杨卫滨作为省兼职教研员,在省中职现代服务业专业教学优秀教学成果展示会上,指导黑河职教中心王春晖老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导游接团程序》,并多次担任全国中职“创新杯”信息化说课比赛评委。学校承办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赛项第三阶段比赛,督导赵虹、梁玮锋为赛事提供教学指导。学校作为省中职示范校校长联席会主席单位,承办全省中职示范校建设推进会议,邀请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魏民、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主任陈松讲授数字校园建设先进经验。学校建设经验《构建多重培训路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分别入选2016年和2017年全国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典型案例。

《生活报》《哈尔滨教育》、东北网、南岗e家等6家报刊、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以《突出特色 创新发展 服务社会》《哈二职运用智能穿戴技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等为题宣传报道学校信息化工作,更多经验被借鉴分享,充分发挥了首批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5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5.1 基础设施

学校目前为联通百兆出口,教育网30M出口带宽,限制了课程应用等的发展。学校将按照师生人数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2020年把带宽增加到1000M以上,并为助力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开展骨干专业配套录播教室建设。

5.2 信息技术服务人员配备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实训设备、平台、软件增加,维护量增加,需要再增加专门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2名。

5.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虽然在信息化相关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呈现不均衡局面,今后,我们一方面要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解决终端、外设、系统、软件应用等能力,减轻信息中心维护压力。

6 结语

未来,学校将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理念,提速行动,在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和管理服务创新,助推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