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谈陶行知书信中的德育智慧

2019-02-07 05:34刘大伟
中国德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育才书信陶行知

在大量阅读陶行知往来书信之后,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那种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以及他脚踏实地的每一处教育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让我们更加钦佩这一代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

陶行知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目前有据可循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的第一人。之所以授予陶行知如此之高的荣誉,是因为他坚定的教育信念、崇高的教育理想、强大的人格力量、浓厚的教育情怀、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突出的教育成果,引发了广大民众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关注。陶行知强调“爱满天下”,以爱来感化和教育子女、学生、民众和广大知识青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在吉祥学园里写了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晓庄是从这样的爱心里出来的。晓庄可毁,爱不可灭”[1]。十年前,我随恩师周洪宇先生编撰《陶行知年谱长编》四卷本时,阅读了大量材料,深切体会到陶行知的大爱精神,深受感动。特别是在阅读陶行知往来书信时,更能体悟到他的大爱。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少有人以陶行知的书信为切入点考察陶行知的“大爱精神”,考察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智慧。

书信是最能体现人的内心本质想法的载体。作为一种具有高度隐私性特征的物品,书信更容易体现人对某一些事务的真实想法。我曾详细阅读了陶行知往来书信的内容,深受其益。在博士论文致谢时,我曾表示“我出生于单亲家庭,自幼缺少父亲的教诲。但幸运的是,读博士期间,我突然有了两位父亲,一位是陶公,我在阅读他与儿子、弟子的往来书信中,潜移默化受到了教育;另一位是我的洪宇师,老师追随陶公,对学生无限关爱,爱学生甚至超过了爱子女,言传身教,让我终身受益”。正是这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促使我想从书信的视角来谈一谈陶行知如何在这一往来过程中开展教育的。

一、与子女的往来书信

陶行知一生为教育东奔西走,还曾因为政治倾向问题被国民政府通缉两次,少有系统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为此,他只能通过书信将其教育理念传达给子女。1940年底,二子陶晓光去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因厂方需要学历证明,陶晓光找到陶行知的学生—重庆育才学校的马侣贤求助,马侣贤给陶晓光出具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此事被陶行知知晓后,他立即写信给陶晓光:“最近听说马肖生寄了一张证明书给你。他擅自做主,没有经我看过,我不放心,故即于当晚电你将该件寄回,以便审核有无错误,深信你已经遵电照办。现恐你急需文件证明,特由我亲自写了一张,附于信内寄你。你可根据这样证明,找尚达弟力保。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同时从尚达弟及各位学术专家学习。万一竟因证明不合传统,而连这样的工作学习亦被取消,那末,你还是回到重庆,这里有金大电机工程,也许可去,或与陈景唐兄商量,径考成都金大。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筹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2]

从信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始终秉承“真”的理念,从早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到此时教育儿子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追求真理做真人”,陶行知对于“真”的追求一以贯之。同时,他还要将这种思想传达给自己的子女,要求子女也要做“真人”。在陶行知这一封书信的劝引下,陶晓光深受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终放弃了这份工作。

除了要求子女“求真”外,陶行知还不忘对子女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他给几位子女的信中表示,“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惟其不惑所以不忧、不惧。我们追求真理,抱着真理为民族人类服务,有什么疑惑呢?所以我无论处境如何困难,心里是泰然自在,这是可以告慰的”[3],“为着达到你(指陶晓光、陶城)要达的目的,只要于民族、人类有益,我总是支持的”[4],“近来我们深刻的了解,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一切学术也都是要更有效的达到这个目的。一天谈及你(指陶宏),冯先生说你曾为着要帮助一位苦学生,而节省吃鸡蛋的钱来完成这任务。这种行动是高贵的,所以冯先生至今还记得。以后我们仍当向这个方向努力”[5]。从陶行知与儿子的这几封信中可以发现,陶行知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理想道德信念教育,他常常教导子女要求真理,为民族为全人类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博爱精神的培养,而这些都是陶行知人格魅力中最具特点的,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二、与学生的往来书信

陶行知的学生遍天下。从早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的张宗麟、杨贤江,到晓庄师范时期的刘季平、方與严等,再到山海工学团时期的张劲夫、张健,到育才学校时期的马侣贤、李鹏等。这些学生在不同时期都成为了陶行知的左膀右臂,为陶行知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陶行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他不仅在课内以寅会、讨论等形式进行教育,而且还通过书信进行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

1927年,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刚刚创办之际,学生王琳因经济困顿,准备辍学,他写信给陶行知说明了自己的困难,陶行知在收到来信后的第一时间即予以回复,“您的经济困难,我深表同情,必定尽力助您成功。您所提的第一条是贷金学的办法,最有道理,可以实现。……总之,学生因经济困难退学是最悲惨的事情。平日以师生共甘苦相号召的乡村师范,见此情形而袖手旁观,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因经济的缘故而失去同志是最可耻的。老实说,从下个月起,我也是和您一样了,半个钱的薪水也拿不到了。我预备翻书过活,日里为乡村教育努力,晚上翻书,这就是我的预定的计划。我决不想走近路。您万一没有别的法子,我每月多写二千字就够助您成功了。您放心,我们二十几个人每人少吃一口不就够了吗?”[6]可见,为解决学生的困难,已经失去经济来源的陶行知决定亲自翻译外文书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创办晓庄之前,陶行知可是一个月500大洋的收入。对学生的关心远不止于此,他还曾致信给马侣贤,特别强调“有月病之女生,加发草纸两刀”[7],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

在育才学校期间,陶行知更注重与学生的书信指导。他给学生的信中连生活细节都不曾落下,如他写道,“我在校中和同学分析衣服所以脏的缘故和容易弄脏的地方,得到下列结论,帮助你们保持清洁:(一)袖子脏,因为桌面不抹干净;(二)胸前脏,因为桌边不抹干净,吃菜喝汤不小心;(三)臀部脏,因为凳子不抹干净就坐,而且到处随便坐;(四)领部脏,因为颈部不洗干净,有‘人油流出。我们又分析衣服所以容易坏的缘故及容易坏的地方,也希望指出来:(一)纽扣容易落,因为裁缝马虎,穿衣脱衣太用力;(二)分叉处容易破,因为行动太猛;(三)臀部容易破,因为屁股抹凳;(四)一切容易破,小洞变大洞,小裂变鸿沟,因为不即刻缝补。桌凳抹干拭净,颈常洗,行动从容,胆大心细,脱落裂缝立刻补,可以保证多穿一二年。这是国家的衣服,交给你们穿,即是交给你们代管。你们爱惜衣服,便是爱惜国力。这是每一个忠诚的国民应负的责任。”[8]

这一阶段,由于陶行知走在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第一线,时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因而他还经常叮嘱育才学校的师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不要畏惧,勇于斗争。他表示:“让我再详说英勇的民主战士是怎样培养出来。第一套功夫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第二套功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有了这些德性,无论遇着什么关口,也会胜利的通过。虽杀身亦成仁了。我们应该在这些德性上面努力进修,共同勉励。”[9]“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追悼。平时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10]在陶行知这一无畏精神的指引下,众多育才学子走上了抗争的第一线,走上街头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各种斗争。陶行知去世后,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白区以各种宏大的纪念仪式表达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抗议。

三、与同事的书信往来

陶行知不仅通过书信教育子女、学生,对他的同事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书信谈心、指导工作,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提高工作能力。在晓庄师范时期,为了改善校工高师傅的工作态度,陶行知在外地写了一封长信:“您为人很诚实。我们大家都爱上您这一点。这是做人的根本。我希望您永久保守这个宝贝,终身做个诚实人。但是在世上做人,单靠诚实是不够的。诚实之外,还要尽本分。我们学校里,各人有各人要尽的本分。您的本分是按着一定的时候挑水、烧锅、买菜、清理厨房和别的粗工。做这些事您应当受主管人的调度。您现在最大的一个毛病便是顽皮,不受调度。您应当痛改前非。我们主张人类平等:校长和校工一律看待,吃一样的饭,一样的要尽本分。校长不尽本分,校长的饭碗便要打破;校工不尽本分,校工的饭碗也是要打破的。……自己的本分尽了,还得用空闲的工夫帮人的忙。您帮人家忙,人家也愿意帮您忙。倘若人家请你帮忙,正在您不能放手的时候,也要和和气气的对人家说明,不可发茅草火的脾气。您倘若诚实到老,尽本分,听调度,帮人忙,和气待人,那您便是我们晓庄理想的校工,也可以说是校工中之圣人,保您有个铁饭碗,永远打不破。您要不信我的话,那便是瓷器饭碗,随时可以打破的。我相信你是世界上一等好人,一定是肯听我的忠告的。”[11]

在陶行知的劝导下,高师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很多坏习惯,而且还参与到了“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帮助、指导学生们挑水、做饭、劈柴火,成为了广受师生们欢迎的校工。陶行知给同事写信最多的应该是马侣贤,他算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期的最得力助手,是陶行知早年在晓庄师范带出来的学生,到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在外奔波筹措经费,马侣贤常年在北碚驻守,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为了帮助马侣贤的快速成长,陶行知几乎每周一到两封信件指导他。

陶行知在给马侣贤的信中写道:“办学如治国,眼光要远,胸襟要大,否则事情会愈办愈局促。望大家留意。……我们要用他的长处。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我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黄先生的长处我是看见了好多;他的短處我也正在帮助他克服。他在古圣寺曾不欢而散,在这里还是欢而不散。我希望您也以这个态度帮助古圣寺的同事。您对人,对四川风俗习惯,还不大明白,似宜以学习的态度来待人治事。胸中的城府是不可有。我们不能用江南的尺来量四川的人情。……”[12]这封信中,陶行知不仅指导马侣贤要有高远的眼光和站位,也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用人之道,教育之心溢于言表。他还写信给马侣贤谈办学的理想,“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13]也正是由于陶行知常年对马侣贤进行书信教育,他才坚持将育才学校办了下去。

不仅如此,他还在书信中开展廉洁教育。在育才学校时期,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曾远赴北碚草街子看望育才师生。此事过后,陶行知连书两信给马侣贤,“昨天请客一切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帐上,并请立即结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14],“关于周恩来、邓颖超诸先生来校参观之一切费用,由我个人担任,照来单所示,计饭菜二十五元九角,滑竿二十元,船资十二元,共计五十七元九角。现将屡次代垫之发票送上,共代育才垫出四十六元零五分,另找上现洋九元八角五分,共计五十元九角。两抵正好。请赐一收据给小朋友带来,使我放心。”[15]事实上,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此次还为育才学校捐款了400元,但陶行知始终认为,他们的到访是朋友行为,坚持要自己付清所有费用,可以说陶行知利用书信,完美的给育才师生上了一节廉洁教育课。

书信观其为人。在大量阅读陶行知往来书信之后,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那种教育救国的伟大理想以及他脚踏实地的每一处教育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让我们更加钦佩这一代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50.

[2][3][5][7][8][9][10][13][14][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4,130,271,202,171,472,473-474,137,39,42-43.

[4][6][11][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87,131-132,153-154,477.

【刘大伟,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育才书信陶行知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陶行知夜归
人夏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