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形”“神”理念浅析体质与人格的关系

2019-02-12 06:11王春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灵枢黄帝内经素问

王春燕,田 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疾病史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除了生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愈发受到医学界重视。尤其是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推动下,身心医学涉及的范畴不断壮大。而对于体质与人格的探索作为两项主要分支,已成为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谨以中医“形”“神”理念为学术基点,试述中医体质与人格心理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及相互关系,与此同时,将双方的某些共性进行梳理,以期对现代医学在身心疾病防治上的相关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1 概念内涵相通

1.1“形”与体质

“形,象形也”(《说文解字》),《庄子·天地》云“物成生理谓之形”,它是一切物质实体的泛指。反映到中医学中,“形”指形体,即人的血肉有形之躯,它既包括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也包括循行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论理人形,列别脏腑”,又如《素问·刺志论篇》云“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形”即“身形”(王冰注)。而关于体质的内涵,由于研究对象特征的差异,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医学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发育和后天生长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如《灵枢·寿夭刚柔》中对体质的初步理解与描述,“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学说》一书中将“体质”定义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统一体,基于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此说法无可厚非,但从中医心理学的学科范畴来看,模糊了体质与人格的边界,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内涵,不便于接下来的分析与研讨。故本文所言“体质”更偏向于强调身体素质方面,并不掺杂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如此看来,体质则在“形”的范畴之内。

1.2“神”与人格

“神”的本义是对雷电的祭拜,“申”是“电”的变体,部首“示”多与祭祀、礼仪有关。由于雷电来去无踪、变幻莫测,早期人类认知能力有限,便将此视为崇拜的对象,后又泛指一切无形而又神奇的事物。如《说文解字》云“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易·系辞上》云“阴阳不测谓之神”。中医学中“神”的涵义分为以下两类:一类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人对生命活动主宰能力的总概括,即广义之神;一类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是对人心绪情感、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总概括,即狭义之神。而人格的概念,就心理学范畴而言,它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具有一定倾向性且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在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性。其结构系统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认知风格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个体在适应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机、需要、情绪、态度、能力、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别。由此看来,人格,无论是与广义之神,还是同狭义之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物质基础相似

2.1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为人体形、神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天地气合,万物自生”(《论衡》),“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命的产生乃是自然界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观点一致,作为高等生命的人类,同样是大自然的产物,其形成及活动也离不开气的变化。《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云“一气之中而有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医原·阴阳互根论》亦云“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因升降而为二耳”。气分阴阳,阳的部分主要发挥推动、兴奋、升发的作用,阴的部分主要发挥宁静、抑制、肃降的作用,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进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同样,“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气和而有形……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由此可见,人之形、神,乃是天地阴阳之气的相合与转化。

2.2 父母阴阳之精的结合为个体体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此乃个体在胚胎时期就已形成的差异。“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天年》),父母的体质、人格特征在“两精相搏”(《灵枢·本神》)、孕育为卵的过程中已经对新生个体的体质和人格特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为子代个体体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根基。纵观现代医学研究,有关体质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学研究正在逐步开展[1]。与此同时,现代心理学人格生理基础研究、双生子与家系研究也表明,人格特征与遗传密切相关[2]。所以说,潜藏在父母阴阳之精中的体质与人格特征为下一代相关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参照的模板和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

3 生理上互为整体,不可分割

3.1 形具而神生,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认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开形神关系唯物论之先河,即形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当属第一性,而神则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应为第二性。《灵枢·决气》中亦有此表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南北朝道家代表人物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他在《神灭论》中把形比作刀刃的本体、神比作刀刃的功用,认为“形亡而神在”属无稽之谈。《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认为神为形体之主宰,“神去”则病不愈,更甚者失去生命。对此,明代医家张介宾提炼概括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类经·针刺类》),再次说明形与神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以上观点均表明,就生理关系而言,形神互为整体,彼此依赖,不可分割,形具神生,形体神用。

3.2《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作为一部以医学为主体的科学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中“寿夭刚柔”“论勇”“阴阳二十五人”“通天”等篇均有涉及体质与人格心理关系的问题。如《灵枢·论勇》认为具有勇敢品质的“勇士者”以“目深以固……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等体质特征为标志,而与其相反的“怯士者”其体质特征则多表现为“目大而不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亦指出,具有“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等体质特征的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具有“赤色、锐面、小头、好肩背、小手足、行安”等体质特征的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具有“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举足浮”等体质特征的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具有“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骨轻”等体质特征的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具有“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等体质特征的人,其人格特征表现为“不敬畏、善欺绍人”。以上诸多条文表明,个体在身体素质上的倾向性往往与其在心理素质上的倾向性有某种联系,即个人体质与人格心理密切相关。目前,对于二者具体关系的探索已成为医学界比较重视的研究方向[3]。

4 病理上相互影响,休戚相关

4.1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当“形与神俱”,方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九针论》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苦,病生于咽暍”,形与神任何一方的不足或者过盛,都将影响整个个体的生理功能及其正常活动。神若统摄失司,形难免不受其影响,熟知的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更甚者则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抑或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述,当疾病发展到“形弊血尽”时,神气亦衰(“神不使”)。据此可知,形神二者在病理上关系密切,一损俱损,实如《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云“病于形者,不能无舍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而与之相对应的,在临床中则要求医生形神共诊,即在注意患者形体病症表现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共同为病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4.2 心身疾病与体质、人格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网络媒体的普及让信息资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劳神伤身之事习以为常,如熬夜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等。长此以往,为心身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肥胖症、月经失调、睡眠障碍等,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起身心健康。单一从某方面解释以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不能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而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形神合一”理论入手,对患病人群的体质与人格进行系统分析及深度探索,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与领悟。相关心身疾病的体质人格关系研究正在广泛进行之中[4-5]。

5 在后天治未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5.1 形、神需要后天的培育、调摄

《黄帝内经》中曾多次指出,对于形体的保养,除了避免“虚邪贼风”等外来邪气的侵扰,人们还应当顺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的规律调节生活起居,以提高自身“正气”,保证形之强健。如“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本神》)。而对于“人之神”,则更是“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先天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较难改变,而后天之气主要由饮食物提供,“五味入口……以养五气……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故而在饮食物的选择上应当注意。如《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认为肥甘厚味是致病之源,应减少摄入。而大多数情况下,饮食物的功用如药王孙思邈所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千金药方·食治》),具体可依据五脏所喜、所宜、所养确定食谱,从饮食上辅助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5.2 体质、人格需要后天的颐养、完善

体质差异初始于先天禀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动态可变性,会随着个体的生长壮老及所处的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青壮年到中老年,随着人体脏腑气血的衰败,人在形体上的变化尤为明显,男子从“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到“七八……筋不能动……形体皆极”(《素问·上古天真论》)。生命进程固然不可逆转,但通过一些外在因素的改变,如平时注意保养身体,加强肌肉功能的锻炼,减少关节处的磨损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衰老的速度。作为社会中的人,很难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劝学》),可见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格特征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变大,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个体更应该偶尔放慢脚步,关注自己的内心,在追求物质丰盛的同时也不要让心灵蒙上灰尘。从医者角度,《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即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将个体的生活经历纳入其中,综合考虑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也是医师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小结

上古圣人认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方乃养生之道。如上文所述,体质可以类归于中医“形”的范畴,人格亦包含于中医“神”的理念之中。同形神关系相契合,中医体质与人格心理在个体生命活动中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共同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生命个体。故此,若能进一步将中医形神关系及相关理念作更加细致具体的挖掘并融会贯通,再在此基础上对体质与人格二者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则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某些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大众养生观念的普及。

猜你喜欢
灵枢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