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

2019-02-21 04:2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融合人才能力

■ 唐 宁

国内外传媒业的改革创新都与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携手共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实践正在倒逼传媒院校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模式、机制、策略、路径等。融媒时代高等院校传媒教育教学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思考、研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目标诉求与方向抉择。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问题一:理念陈旧、目标模糊、范式固化

在媒体融合与大数据时代,新闻产品生产、传播、运营、消费都处于重构之中,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趋势迫使我们思考:高等院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回顾持续十多年的电视民生新闻大战,在探索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新闻大战、收视率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创意之争、创新能力之争。每逢改版,每创办一个新闻栏目,最缺的就是创意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在与学界、业界同仁交流中,笔者发现国内许多传媒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比较陈旧,要么死守传统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要么一味地强化实践教学。虽然有些教师也想施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原有的新闻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没有进行系统的、有前瞻性的改革与创新。相当多的教师仍在传授传统的采、写、编、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法。有些院校虽然已经重视融媒时代的传媒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了一些新媒体课程,但课程割裂、内容封闭,专业壁垒很难打通。新技术引领、支撑的融合生产、传播、运营的教育教学仍无法推行。不仅如此,部分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模糊,培养模式之单一令人吃惊,教育教学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显然,仅仅靠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课程体系的微调无法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未来的传媒行业需要一批具有卓越严谨思考能力的年轻从业人员,他们能够在‘融合的媒介’时代从事新闻传播工作。”①

(二)问题二:培养目标飘忽,忽视节目创新与融产品研发能力的培养

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有些高校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灌输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有些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作水平的提升。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媒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重“术”轻“学”问题,过度强调实用、技术与操作,把高校办成了职业训练所。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传媒院校不能只培养研究型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后要扛起创业的重任,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必须强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争议很正常,各方观点各有侧重可以理解,但不能偏激。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都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运用能力相统一,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节目创新与融媒体产品研发能力。

(三)问题三: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新闻实践脱离

“绿眼罩派”按照传统新闻的采、写、编、评的方法与路径来培养学生。“卡方派”将传播学、社会学等注入新闻学研究,用社会科学方法尤其是定量统计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绿眼罩派”与“卡方派”这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观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教师们影响较大,其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当下,国内高等院校传媒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新闻实践脱离现象较严重。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昭示我们新闻传播人才采、写、编、评的基本功和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开展研究的能力不但不能忽视还应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大数据新闻采编等适应互联网和融媒时代新闻生产传播的创意创新能力。这是提升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知识与能力贮备。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

首先,视野狭窄,知识更新滞后。部分专业教师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变局知之甚少,没有主动适应融媒时代变革并适时进行前瞻性分析。教师们对传媒业的新生态、新问题、新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并形成独立思考,无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剖析、讲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人才培养观念固步自封,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观念已十分陈旧,更令人担忧的是固步自封。部分传媒院校的师资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来自业界的教师比例过低。这与密苏里新闻学院、纽约电影学院等高校来自业界的专兼职教师占比45%以上形成了较大反差。从学界到业界,再从业界回归学界,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交流看,传媒专业的教师比较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但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新闻管理经验明显欠缺。国内绝大多数传媒学院有传媒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创作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更少。

再次,轻视、忽视对所培养人才的跟踪、评估与反馈。虽有课题组到业界了解人才培养情况,也有高校表示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对所培养人才的跟踪、评估与反馈不是一两次课题调研所能解决的。如果不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不从管理制度上落实落细,即使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人才培养情况的反馈,此项工作也会流于形式。

总之,我国传媒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念不融合、学科不交叉、能力不具象,进而造成了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奇缺的现状。

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等信息技术催生了新闻生产传播新的生态与格局,一系列新的新闻采编、传播、运营、管理职责与岗位应运而生,如产品创意设计师、用户运营员、社交媒体编辑、移动产品制片人、大数据分析师、移动及直播产品经理等。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迫切需要回答、回应、服务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期待、新需求、新召唤。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确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有哪些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统一传媒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方面,高等传媒教育要充分尊重市场,对传媒行业‘不离不弃’;另一方面,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对市场也不能亦步亦趋。”②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对市场“亦步亦趋”只能培养技工。但如果对传媒行业又离又弃,那么,高等传媒教育培养的人又有什么用?

当下,传统的采、写、编、评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我们再也不能局限于或单纯满足于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对新技术引领的新闻传播生态、格局之大变革,综合分析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特色,面对生产传播体制机制创新、融合生产、融产品研发、全媒体传播等实践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即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或目标是确立融合与创新理念、锻造融产品研发与运营能力。

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有互联网思维和融合理念。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传媒人应确立蕴含互联网基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闻传播理念,在思想、观念及认知、判断等方面求真、开放、协作、高效、分享。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以互联网为文化基因的思维就是融合思维。

新闻传播生态与格局的变革、传播环境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是融合化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力等都必须是融合的、融通的。实践中,笔者曾引导编辑记者突出采编某特长的积累与发挥,抓住“三个一”中的一个“一”即:一支笔(能写)、一杆枪(能拍)、一把刀(能剪)。在融媒时代,“三个一”显然不能满足媒介和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此外,业界反映较多的问题是传媒院校培养的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较弱,运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新闻采编、推送的能力欠缺。因此,我们要切实重视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新闻学、传播学、哲学等专业与基础理论的融合教育与知识引导。

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创意创新型人才。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创意型人才是“具有才能的创意人”,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意内容”的人才。③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探索精神,拥有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知识结构壁垒,为人们未来生活指出捕捉光亮的复合型人才。”④厉无畏则认为,掌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运用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中,并能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就是创意人才。⑤创意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创意侧重于设计、构想、谋划,创新侧重于开拓、创业、创造。创意要通过创新转化为新成果、新业绩。创新则离不开创意所提供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技术。有创意才能的人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有创新能力的人都有创意思维和开拓潜质。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是在新闻传播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中想象力丰富、洞察力敏锐,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敢想敢干、充满激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较突出的人才。

媒体融合的目的是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媒体组织生态、运行机制的重构及人才集聚。重构和集聚要以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营销流程最优化为导向,集聚所有的新闻资源和各类媒介中具备多种技能的人才,在一体化的生产、传播、营销平台上开展创新实践。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集聚具有融合思维的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可能是决策者、管理者,也可能是创作者、程序员等执行人。他们的工作理念与目标诉求是系统性地解决相关难题,创造性地设计、创作融媒体产品。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多人协同、形成创意团队,每天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策划、设计、研发创意新颖独特、创新成效显著的融媒体产品。在融媒体新闻中心内,各媒体新闻的生产传播都迫切需要创意团队运用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判断用户兴趣、心理、消费习惯等,筛选内容、展示互动,以清晰、简捷、方便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家在一起研究如何设计移动产品,以满足移动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需求。大家要考量所设计生产的新闻产品与众不同的视角、信息和价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内容架构是什么?与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何运用?与众不同的思想力如何诠释?

当下,许多传媒机构的管理者与执行人常常抱怨所在单位的传媒产品没创新、无创意。在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的激烈竞争中,他们深感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尤为缺乏。为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设计、传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思维和融媒体产品研发与运营能力。

三、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

就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美国“有致力于新闻实务教学的‘密苏里模式’,有强调通识教育的‘威斯康星模式’;有的采用专一新闻教育模式,有的采用泛媒体教育模式,有的采用传播学框架下的传媒教育模式,有的采用新专业主义教育模式。”⑥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有以“宽基础、综合性、重文理交融”为特征的“清华模式”,以“厚基础、自主性、重心智训练”为特征的“复旦模式”,以“宽口径、复合性、重文理渗透”为特征的“华科模式”,但主要是基于新闻学专业通识教育的考察。⑦也有“学校教学与业界实践互动模式”和“学校特色+专业模式”,以及“依托区域优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提炼出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⑧还有“交叉学科培养模式”“跨国合作培养模式”与“部校、校媒共建培养模式”。⑨国内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新闻传播有研究型、实践应用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意创新型三类人才。当下,媒体机构和公共传播都急需第三类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创新策略、优化方案、调整知识传授结构、夯实实践基础、激发创意创新潜能,高起点地参与、催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理念融合化——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思维

理念融合一直困扰着传统媒体人。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乃至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从业者缺乏以互联网为基因的融合理念与思维。高等院校理应研究理念融合的多维度探索与多元化发展的策略。新闻传播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需求客观上要求我们增设移动新闻、数据新闻、社交新闻等课程。不仅如此,还要在这些课程中加入技术与内容之融合、全媒体传播、融媒体平台建设等内容。当下,高等院校传媒专业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授互联网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注入互联网基因,催生师生的融合思维。融合思维应贯穿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引导师生明晰融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内容与技术要融合、生产与传播要融合、传播与运营要融合。确立这种全方位、全程融合的理念十分关键。只有教师理念真正更新,才能引导学生理念创新。

(二)学科交叉化——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提升学养与素质的新要求

传媒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媒人的新闻悟性、文化创意、新闻采编与影视创作能力源自其文史哲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的积淀及互联网、大数据等传播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要切实注重学科交叉化,夯实学识与素养基础。就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教育而言,我们要坚持新闻学与传播学相融合,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相融合,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等自然科学与新闻学、传播学相融合。“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学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媒介融合这一发展现实,突破以往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单一割裂的局限,建立一种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体、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以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⑩课程设置创新方面,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并举原则,立足于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产业等多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教育交叉传授、立体培育。美国许多新闻与传媒学院正致力于跨学科整合,调整新增了“多媒体新闻学”“数据可视化”“移动和社交媒体新闻学”“数据新闻”等课程。知识结构创新方面,强化文理知识、跨文化思维、多学科专业理论的传授,以满足业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教育手段与方法而言,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各校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与环境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无可厚非,但这不是放松、忽视教育教学改革的理由。惯性思维与自闭作风已严重妨碍学生协同创新研究与交叉应用能力的培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应成为我们的共识。笔者认为各传媒院校应着眼于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构建有助于提升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新平台、新渠道。

(三)能力具象化——媒介与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期待

融媒时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的、笼统的归结为“一专多能”“复合型”,而要尽可能具体、具象。理论创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新产品或新应用的开发等都依赖于具象能力。融媒时代媒介与社会亟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象化的新闻传播人才。他们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用正确的、融合的理念思维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反省,提炼出理论观点,持续进行理论研究。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有独创精神和开拓意义的探索——研发运营融媒体产品。他们就是各媒介和社会传媒机构研发新栏目、新节目等融媒体产品的核心人才。

那么,融媒体产品研发运营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如何培养、锻造学生的融媒体产品研发运营能力?

1.辩证思维、逻辑表达、独立思考和精准创作能力

首先要有思想力,有洞察、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内容洞察力,挑战固有的报道模式、规程,增强研判“新闻提示”的水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不可能成长为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此外,无论是设计产品、创办新栏目,还是日常的生产传播,表达清晰、精准、逻辑性强、思维慎密也是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化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教学,注重经典作品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热议、争论及创作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2.发现捕捉新闻线索及其传播价值能力

在融媒时代,记者编辑要自觉培养、磨炼新闻信息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要养成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捕捉新闻线索和素材的习惯,要熟悉各新兴媒体特别是移动端、社交媒体的新闻发布规律,在迅速捕捉热点、焦点、冰点的同时,准确判断其真实性及传播时效,善于发现、提炼新闻价值。该能力是融媒时代记者编辑的基本功。高等院校应明确要求专业教师面向新技术、新传播、新生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补充业界精英从事专业教学,切实调优传媒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师比例。

3.快速、精准、立体传播和及时解决问题能力

融媒时代新闻直播化、多渠道、融平台传播的特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有快速、精准、立体传播的能力。在快速传播中,传媒人还要及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这就要求从业者精于内容生产,擅长新老媒体直播,设计、生产、推送各类直播产品。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网络、广播、电视等直播,在直播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辨别整合和法律风险判断能力

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辨别出所捕捉、观察到的新闻线索的真实性和准确度是对记者编辑综合能力的考量。作为全媒体记者编辑还要及时进行资讯整合,掌握确保新闻真实性的法律依据,防止出现违背传播动机的负面效应和法律风险,进而提高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效率。

辨别、整合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没有捷径,要依靠长期的新闻历练,特别是组织、参与重大战役性报道及突发新闻事件直播的经验。

5.熟悉不同思维方式、善于融合不同文化的能力

融媒时代,新闻传播要强化用户意识,切实施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为此,传播者必须熟悉、适应并采用不同思维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擅长在新闻现场即兴分析点评新闻事件及其新闻背景,从而增加新闻可信度和传播价值。能否发表独特而有见地的观点,是否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沟通,直接关系到所在媒体传媒产品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一能力培养要注重互联网新闻传播规律的教育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增强全球化思维,创新东西方文化交流策略。

6.发掘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编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融媒时代,为适应多渠道、多平台传播新闻资讯的要求,记者编辑在新闻现场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移动)互联网编程技术,将所收集到的新闻素材加工编辑成新闻,尽快在多个传播渠道上发布。这是互联网时代对记者编辑的新要求。当下,媒体机构非常欠缺有互联网编程技术的记者编辑。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学习、应用互联网,增强其运用互联网编程技术生产传播新闻的能力。“当今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诸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在人才培养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教育技术的一个核心和持久问题是,为了适应和支持个体的不同教育目标和学习能力,而规划并提供教学环境与条件。”随着社交媒体编辑、数据新闻编辑、互动数据记者、协同过滤推送编辑等岗位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开设“新闻采编大数据分析”“视听传播技术”等课程变得尤为必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培养学生将采编报道的艺术与更精准、更先进的研究方法、生产传播新手段结合起来的能力。

没有数据思维,不会利用数据开掘资源,其生产的新闻产品将越来越主观臆断、肤浅琐碎,因此,我们要将数据思维贯穿于新闻生产传播学习与实践的全过程。

7.批评和自我反省能力

批评与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视。能不能、是否善于批评与自我反省考量一个记者编辑的情商智商。对他人的传媒产品没有批评的能力,对自己的产品没有批评的态度和自觉,创意创新将成为空谈。不断进行批评与自我反省,才能持续增强融媒体产品的研发能力。每创办一个新栏目,每组织策划一场大型新闻直播或设计、生产一个移动直播的新闻产品,从业者都需要反复“实验”。“实验”时,主创人员要聚焦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反复学习、分析别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剖析其原因;反思反省自己过往新闻实践的得与失,找准问题,挖透根源;捕捉国内外有关新闻产品生产传播创新的趋势;仔细研究用户的消费特征和消费习惯;预判可能的传播效应与营运效益。

8.全媒体运营能力

创意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还要有全媒体融合运营能力。他们对所负责的新闻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及时收集、反馈用户消费信息,明晰用户需求,提出设计、开发、包装、渠道、推送等意见,优化产品组合、开拓融合传播模式、设计融合营销方案、不断提升产品价值。

以上八个方面是融产品研发运营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切实重视在传媒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落实落细学生能力具象化的各项措施。

融媒时代传媒院校亟待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计、能力素质培养、应用实践磨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以融合与创新为核心价值、目标诉求和方向抉择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新技术环境下能向用户提供更有创意、更新融产品、更好新闻内容、更有价值的为社会所亟需的新闻传播人才。

注释:

① [美]章于炎、乔治·肯尼迪、弗里兹·克罗普:《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第3期。

② 顾理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支撑与融通》,《现代传播》,2016年第8期。

③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司徒爱勤译,中信出版社2010版,第9页。

④ 张蔚、杨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意与设计》,2010年第2期。

⑤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版,第221页。

⑥ 董天策:《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⑦ 樊水科:《论理工院校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以清华、复旦、华中科技三所院校为例》,《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

⑧ 伍顺比、董小玉:《多元与特色:新闻传播学实践人才培养的审思——基于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分析》,《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

⑨ 蔡雯、邝西曦:《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热点观察——基于近五年新闻教育改革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当代传播》,2016年第3期。

⑩ 孟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变革》,《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融合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