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诺福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应用研究

2019-03-20 06:23肖兴国吴慧丽张磊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诺福韦代偿抗病毒

肖兴国,吴慧丽,张磊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指各种病因综合作用引发的肝脏弥漫性、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由慢性乙型肝炎逐渐发展演变而来,若不积极药物干预,病变活动时具有极强的感染性。病变特征主要是肝细胞从坏死到纤维化,进而形成假小叶[1]。临床表现为肝病面容、黄疸、胸腹水及肢体水肿、全身乏力、发热、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会有贫血或出血。长期大量研究表明肝硬化与丁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肝炎病毒关系密切[2]。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主要采用保肝、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病毒治疗。替诺福韦是脱氧腺苷-磷酸的核苷酸类似物,具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效果,且耐药性较低,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临床工作中发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升高较明显,分析上述四项指标对不同程度肝炎的病情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本研究以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替诺福韦治疗对患者CA125、AFP和CEA水平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肝硬化后已接受抗病毒治疗达1年以上;②具有完整详细的临床资料;③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恶性肿瘤者;②存在认知障碍者,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③心功能、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肝脏疾病者;④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⑤自身免疫系统异常者[4]。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1.4±2.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1.1)年;肝硬化失代偿期19例,肝硬化代偿期32例;初治患者25例,经治患者26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患者38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患者13例。研究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1.8±2.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0.8)年;肝硬化失代偿期18例,肝硬化代偿期33例;初治患者24例,经治患者27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患者37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患者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药物治疗前给予常规的护肝措施以及支持。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100 mg,qd,饭前或饭后口服,持续治疗48周[5]。研究组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韦瑞德 美国,国药准字:H20163436)300 mg,qd,po,持续治疗48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肝功能,肝功能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失代偿好转率、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转阴率以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后抽取两组2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置于-20℃的冰箱中,采用ELISA法检测CA125、CEA及AFP[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 AST、ALT、TBil、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失代偿好转率、HBV DNA转阴率以及HBeAg转阴率比较

研究组失代偿好转率、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失代偿好转率、HBV DNA转阴率以及HBeAg转阴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A125、AFP和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A125、AFP和CE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治疗肝炎及肝硬化除了抗炎保肝、对症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外,最关键的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为阳性HBV DNA及ALT水平增加,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的复制,进而增强肝功能,延缓肝移植的时间或消减对肝移植的需求[7]。目前而言,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是医学上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然而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使用干扰素后不良反应较大,且可导致肝衰竭,属于禁忌药物,所以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唯一选择药物[8]。核苷类似物中拉米夫定是一种经典抗病毒药物,能加快HBeAg血清的转换、快速阻止HBV复制、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组织炎症、改善坏死,而且具有口服方便、高安全性和高耐受性等优点,已经广泛用于抗HBV治疗中。然而该药物耐药性高,治疗效果有限。替诺福韦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抗病毒作用较高,耐药性低[9],有助于防止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10],可弥补拉米夫定的不足。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Child—Pugh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失代偿好转率、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诺福韦对HBV的抑制作用优于拉米夫定,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

AFP原由幼稚肝细胞产生,但患有肝细胞性癌的患者则由肝癌细胞产生。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肝脏炎症、坏死等也与血清AFP水平的升高有联系。临床数据证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和ALT、AST成正相关[11]。AFP水平可反映肝细胞增生、坏死或受损等情况[12],以判断疾病的进展。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有临床数据表明,转移性肝癌组患者比肝硬化患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CEA水平更高[13]。CA125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体内腹水的敏感标志物,腹水含量与CA125水平成正相关。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CA125、AFP和CE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诺福韦可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有效降低CEA、AFP及CA125水平的表达。

综上所述,替诺福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清CEA、AFP及CA125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诺福韦代偿抗病毒
肝硬化失代偿与“再代偿”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替诺福韦可降低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