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二小:塞上江南万物生

2019-08-02 13:02高洪云杨军供图回民二小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回民校区枸杞

本刊记者_高洪云 杨军 供图_回民二小

谈起宁夏,读者能想起什么标签?贺兰山、枸杞、黄河、沙漠……这些自然风物,现在已成为当地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万物启蒙课程在回民二小的生成史,历经三个阶段:最开始是照葫芦画瓢,第二阶段独立开发枸杞课程,目前是深耕本土地理文化资源,研发了“贺兰山寻”“黄河纪行”群组课程。

从模仿到独立,从小到大,万物启蒙不仅推动的是学校教师的成长,还是一个集团学校生态的改变。

2016年5月,黄莉校长(右四)一行五人赶赴重庆参与万物启蒙工作坊活动

回二综合楼门厅的“万物生”雕塑

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长

至今回想和万物启蒙的结缘,黄莉校长还觉得是一段很独特的因缘。

2011年,黄莉被调到回民二小(观湖校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综合楼门厅中央一排不好处理的支柱改建为雕塑——几根简约写意的白色线条向上生长,犹如植物生机勃发——取名“万物生”,典出汉乐府的“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而这,与万物启蒙的理念,可谓冥冥之中的呼应。

“除了解决力学上的美感问题,更核心还是我们对师生成长寄寓的美好愿景,希望他们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长,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辉。”黄莉对记者说。

黄莉还记得,当初接手这个学校时,异地迁建导致大量学生流失,教师群体缺乏活力。校舍六幢大楼空荡荡,校园绿化都没有来得及做。她寄望通过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的建设,来改变校园和师生的面貌。

学校原来的雅行教育被增益为博雅教育,校训也改为“日新于博,尽美于雅”。

在黄莉看来,“日新于博”意味着课程改革,而“尽美于雅”则意味着教育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她很认同蔡元培的话:美,是一步到位的道德。

“从外在的校园环境之美,到言行优雅、心灵之美。这种文化浸润,需要细节上一点一滴地做。一所学校的温暖,从对学生、老师需求的关怀就可看得出来。很多地方标榜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但走进去,却发现最显眼的位置却挂满了领导的参访照片,或大幅标语,这些外在之物的教育价值有多少呢?”

在几个校区的参观中,令记者印象最深刻还是“万物生”雕塑墙旁边写着的卢梭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就是儿童的样子。这句话,几乎体现在学校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不同于很多学校五颜六色的设计,回二采用了白与灰的主色调。这不仅是西北传统的风格,黄莉更认为,学校应该将五彩缤纷留给孩子的生活。

在合并原来的农村校区后,学校首先在卫生间配备了厕纸和洗手液,教孩子如何使用。盥洗台也按小孩身高重新设计。黄莉说,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的起步。

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有各个教室门墙上学生和老师一起制作的绘画故事,每一间教室都画着故事的不同片段,从一楼一直延伸到四楼。

卫生间门帘也是孩子们美术课动手做的草木染棉麻布帘。美术教室,几乎汇聚了所有孩子的作品,创作材料是常见的鸡蛋壳、泥巴、石头、鞋子、废弃的快递纸箱、用过的易拉罐、捡来的树枝……校园草地上,一口旧水缸、一段枯木头、一块大石头、一条粗麻绳……都被顺势设计成有童趣、有意境的文化景观……

在“博雅美育”基础上,学校还打造了“博雅4A”课程体系,以“自主、个性、质疑、探究”为要素,通过“任务预设—发现问题—探究活动—评估检测”四环节,重新建构课堂模型。

这种人文底色和课程改革,是在参访对比中不断萌生的。

黄莉还记得去美国考察,发现那里的老师大部分时间站在学生中间,课堂活泼、亲近。中国的老师则相反,爱站在讲台上,常有学生一周都不发一次言,老师们视为当然。这背后的深层心理,被不少专家解读为“培养听话的孩子”。黄莉则认为,归根结底是一种观念的缺位。

也正因此,2015年12月在教育创新年会上,黄莉听到钱锋的演讲,激动不已。万物启蒙所提倡的通识教育,“物—器—道”的认知路径,“问—思—辨”的教学方法,都跟博雅教育内核一致,黄莉如逢知己。

一粒小小的枸杞,让教育活过来

2016年5月,钱锋在重庆沙坪坝实验一小讲“中国桥”公开课,黄莉闻讯,立即带领五位执行校长前去,当时从外地去的人总共才不到十人。

几次邀请,钱锋终于在7月到达回民二小,特意讲了与西北地域关联度高的《石头记》课程。钱锋至今还记得,那些孩子给他的震撼:开朗活跃,保留着西部孩子特有的淳朴,最原始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这使我相信,这就是文化超越地域的原因所在——一种真正发现人的教育,在哪里都是可以孕育卓越的。”钱锋对记者说。

枸杞课程,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切身感受枸杞的生长,找寻自然对生命的观照

枸杞课程创意脸绘

那个暑假,回民二小就着手做枸杞课。作为宁夏最为外界熟知的名片,枸杞离孩子最近,离生活最近,离当地文化最近,是最好入手也最独特的物象之一。

黄莉至今还记得,在那次万物启蒙课程研讨会上,实验团队的一节枸杞课程探究课给全场三百多名老师带来的震撼。

整个报告厅地面上放着一张巨大的宁夏地图,几乎占据了整块地板。随后,屏幕上打出一段大字:为什么宁夏枸杞甲天下?

接着,孩子们开始从各个维度寻找证据。老师让孩子们拿着枸杞道具自己去地图上“种植枸杞”,标注具体位置。起先,孩子们放了很多生长地,比如“固原”。老师就让孩子观察所在地形,结合枸杞生长习性一一排除可能生长的地方。最后,枸杞道具的范围越来越小,全部集中于中卫区域。

——为什么中卫的水和土壤最适合孕育优良的宁夏枸杞呢?进一步探索后,孩子们发现,中卫平原由黄河冲击而成,土壤肥沃,又有一条清水河流过。接着孩子们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检测之前采集的土壤和水质,并与新疆枸杞、青海枸杞做了全方位对比,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研讨会上,这一切都发生在教室里,但在真实的课程中,孩子们则走遍了宁夏各个跟枸杞有关的土地。

钱锋激动地在文章中写道: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历程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究枸杞的前世今生,去枸杞的生长之地、博物馆、美术馆、养生馆、超市、厨房等地见证枸杞不凡的生命历程,去图书馆查证资料,枸杞与西北人民相知相伴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见证华夏文明之光。

伴随一粒小小的枸杞从科学考据、历史发展、文学演绎到艺术实践,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切身感受枸杞的生长,找寻自然对生命的观照。这是回二办学史上第一次以一枚寻常养生之果贯通了学科边界,打破教室与学校的围墙,充分调动一个课程团队的协作之力,以儿童认知为起点,在一个完整的课程链中让枸杞重新活了过来,也让教肓活了过来。

枸杞课程大受学生欢迎,黄莉觉得路选对了。

如今,校园更大的北塔校区还专门设立了万物启蒙课程中心,大厅写着“以自然为师,以万物为友”“一物一世界,万物相连”,墙壁上用时间轴呈现与万物启蒙结缘的大事记。学校还为万物启蒙课程配备了专用教室——“枸杞红了”“CHINA·瓷”“中国茶”“石头记”“芦苇·黄沙”等,根据物象,进行教室设计和布置。

回民二小作为“万物启蒙”联盟校,钱锋每年都要去两次。这个集团校在黄莉带领下,开始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为全校“万物启蒙大课堂”时间,自一年级开始分别开设了“儿童绘本”“我的家”“东方茶”“CHINA·瓷”“枸杞红了”“石头记”“芦苇·黄沙”等18个项目族群。75名教师,近1600位学生全员参与。

从博雅课程到开发万物启蒙在地课程,黄莉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的改变。

“万物启蒙课程练的是老师的内功”

2017年5月,教育部长陈宝生视察宁夏教育,当地政府推荐了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黄莉校长陪同参观。“我当时很想跟部长聊一聊基础教育的尖锐问题,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刚知天命的黄莉回忆道。

她口中的尖锐问题,最紧要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

最近几年,随着回民二小的扩大,不同校区加入,每年至少要招聘四五十位老师。但过去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的积弊,慢慢凸显出来。黄莉发现,常常面试十个毕业生,只有两三个勉强算可塑之才。再者,如回二一样的普通学校,没有很多名校的自主招聘权,编制严,经费分配不足,教师收入偏低,更难吸引优秀人才。

回民二小目前有六个校区,7482名学生,有城市新建校区,农村校区,城乡结合部校区,几乎囊括了目前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各种学校样态。如何内部打通,让师资、课程等资源形成共享循环,成为当务之急。

在黄莉看来,回二既没有许多名校种种的资源积累,也不可能重复很多超级集团学校的模式,而必须找到一条内生的发展路径。

而在万物启蒙中,就蕴涵着这种特质。黄莉认为,“万物启蒙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平民性,就地取材。”这与学校同时期正在尝试的“未来学习中心”“智慧同步课堂”“智慧魔方科技中心”等有着迥异的差别。

“万物启蒙课程培养的是真正的全人,背后却练的是老师的内功。”北塔校区丁慧霞校长如此评价。

在黄莉看来,万物启蒙课程在回民二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照葫芦画瓢,第二阶段独立开发枸杞课程,第三阶段深耕本土地理文化资源,研发了“贺兰山寻”群组课程。

《贺兰山寻》研学课程,分别以长城、枸杞、岩画、岩羊、太西煤和葡萄酒为主题。如此广阔的物象设定,对老师是个绝大的挑战。

而老师们的内功是怎样炼成的呢?首先要改变的是老师们的观念。

“我在一线多年,有很强烈的感受,课堂改革喊了多年,为何上课仍以讲授为主?等做万物启蒙,想明白了,因那些知识体系都是别人给老师的,老师只能那样传授给孩子,没有一个自我建构过程。而万物启蒙最大好处在于给了课程逻辑,所有东西靠自主建构,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去帮学生,课堂就变成以学生为主体。”黄莉说道。

黄莉管理经验丰富,从最开始带执行校长到各地观摩万物启蒙公开课,然后行政团队以身示范,亲自做枸杞课程,其核心就是“还原整个建构的过程”。在她看来,这样的扁平化管理,让这个团队里没有等级和专家区别,有的只是一群人相互搀扶、共享智慧一起砥砺前行。

但常年的分科教学体系和灌输为主的课堂,让老师们形成了思维惯性,扭转还需要一个过程。

2019年3月,回民二小新一轮在地风物课程群“黄河纪行”开始启动。图为“黄沙”课程

“老师们逐渐发现,最初对‘物—器—道’的理解,跟最终呈现的效果,隔了一个自我成长的鸿沟。于是要让老师自己先补课,待他们成为半个专家后,接下来思考如何呈现给孩子,到真正落地,老师们等于又学了一遍。”黄莉说道。

而万物启蒙倡导的问思辨,逐渐改变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在去年寒假快结束时,回民二小万物启蒙优秀联盟校访校研讨会上,孔凤老师就《瓷向黄沙的变身记》做主题汇报,回顾了瓷课程的架构,整合文学、科学、音乐、美术、游学等学科版块开展的系列活动情况,再以瓷课程为经验,将当地风物黄沙引入课堂。

马银石老师跟课程组伙伴做黄土课程,把黄土高原与“苍天厚土”进行文化联系,延伸到中国人的精神高原。

就在今年3月,回民二小新一轮在地风物课程群“黄河纪行”又开始启动。课程瞄准的风物包括:黄河、黄沙、黄土、芦苇。其实,黄河几乎是一开始黄莉就想做的课程,但最后终因问题太大而搁浅,改由枸杞入手。

面对黄河,回民二小人要追问的是:黄河、黄沙、黄土、芦苇,这些是宁夏的吗?为什么黄河在其他地方造成了巨大的自然灾害,而唯独在宁夏,成就了“塞上江南”?

“启蒙的回报一定是与我们生命中隐约需要的东西深层联通了。这个东西是:文化自信感、本自富足感和系统灌溉感。”目前担任学校副校长和课程开发总监的姚雪晴总结道。

“没有光在黑暗中前行的时候怎么办?那就燃烧自己,把自己变成火把,照亮所有人前行。”黄莉在演讲中如此说道。

这句话似乎说得简单,却也隐晦地道出了黄莉的心声。

目前,学校科技中心的打造,新校区建设,都是财政拨付的,但即使如此,仍然经费紧张。完成万物启蒙课程的经费几乎都是学校“节衣缩食”,自掏腰包。

记者聊起可否从社会公益或企业那里争取点经费,黄莉则认为,教育公益更倾向于农村学校和山区校,而企业赞助必定是有所求的。以黄莉的个性,她是不愿意自己的办校自由权受太多干扰的。

但是,“这样的课程,即使贴钱也要做。”

猜你喜欢
回民校区枸杞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宁夏六月枸杞红
BOTTOMS UP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