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缭绕说鲁迅

2019-11-12 22:58温星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萧伯纳人间烟火

温星

不管“鲁迅退出语文课本”的话题如何纷纷扰扰,也不管课本里究竟还保留着几篇鲁迅作品,甚至也不管还有多少年轻人读过、听过鲁迅,在我看来,鲁迅研究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在未来一定会更加提升。而研究的基本方向,我认为一定是要让鲁迅“走下神坛”,将他还原为一个最基本的“人”。朝着这个方向,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阎晶明的这部《鲁迅还在》,无疑是近年来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

《起然烟卷觉新凉》讲鲁迅吸烟史。鲁迅嗜烟世人皆知,随时随地离不了香烟。他自己说每天30至40支,许广平则说最多50支。他当然清楚对身体的伤害,但谁劝也没用,“我知道我的病源并不在此……”最终,夺去他生命的,正是吸烟直接造成的肺结核。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写鲁迅与酒。鲁迅多次在文章或给友人信中宣称“向来是不喝酒的”,“说我怎样爱喝酒,也是‘文学家’造的谣”。但其实,朋友们都知道他经常喝,“现在有时候戒除,有时也还喝”。狡辩起来,甚至还诗意又惬意,“就因为它有一点生的高粱气味,喝后合上眼,就如身在雨后的田野里一般。”

瞧瞧这两篇中的鲁迅,跟一个普通的邻家大叔没啥区别,不但又抽又喝,还拼命找借口,自欺欺人,死不认账,想戒又没那毅力。在阎晶明看来,惟其如此,我们更能理解鲁迅是一个“生活于人间的战士”,而非超然于“人间烟火”的神明。

1933年2月,萧伯纳访华,留下诸多在文化意义上堪称华丽的碎片,阎晶明称之为“一次‘闪访’引发的舆论风暴”。有趣的是,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参与接待的中国顶级文化精英的回忆中,许多细节皆有出入,各媒体报道更是五花八门。阎晶明以鲁迅与萧伯纳的接触和关系为主线,对这些细节进行梳理、考据,有多处令我读到时实在忍俊不禁。

如,萧伯纳对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更漂亮”,鲁迅答,“我更老时,将来还会更漂亮”。鲁迅那张冷峻、嶙峋的脸,怎么也算不上漂亮,萧伯纳的用词很可能是翻译问题,或者纯属表达友好的恭维,但鲁迅居然一脸严肃地这样答,实在太逗乐了。又如,在宋庆龄宴请时,林语堂滔滔不绝地与萧伯纳攀谈,导致鲁迅等一众大腕根本插不上嘴。林喜欢直接用英文写作,逮到一个跟西方大文豪交流的机会,立即就成了令人讨厌的话痨。难道林语堂竟也“不懂事”“情商低”?

《一段情谊引发的歧义纷呈》同样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对比鲁迅《藤野先生》和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阎晶明发现二者大量细节不吻合,甚至后者大有将前者消解的“危险”。于是,他结合时代背景中鲁迅“清国留学生”的身份,和藤野极可能是将鲁迅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而非单纯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从而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

阎晶明写到一位日本著名的鲁迅专家,几乎从不引用中国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的任何学术成果,这让他“很惊讶”。对我国数量众多的“吃鲁迅”以及“吃苏轼”“吃红楼”的专家们而言,这难道不是一记警钟?

本书代序题为《“须仰视才见”》,虽是援引《一件小事》中“我”对那位人力车夫的评价,却也表明了阎晶明于鲁迅的“仰视”姿态。鲁迅的高度固然值得所有人仰视,但若作为一个研究者依然如此,则必然深陷于鲁迅的巨大阴影难以超脱。这部《鲁迅还在》,却在“仰视”的总基调之下,从大量容易被史家和学界忽视的生活的细微之处着眼,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写作角度,还原了一个人间烟火缭绕中的有血有肉的鲁迅,我想,本书最大的价值便在于此。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萧伯纳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倍er好用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萧伯纳续传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萧伯纳反讽米商
人间烟火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鲁迅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