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精神的传承与市场“价构”的契合
——古尔斯基摄影作品被高价收藏的原因分析

2019-11-15 16:10徐雪寒
海峡影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摄影创作

徐雪寒

2011 年11 月8 日在纽约佳士得(Christies)拍卖会上,当代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55—)创作的摄影作品《莱茵河Ⅱ》(Rhein II)以433.8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05 万元)被一个德国收藏家购买,这个惊人的数目刷新了半年前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1954—)的作品《无题96 号》(Untitled #96),当时拍得389 万美元的世界最贵照片记录,使整个艺术界都为之一震,再度成为在拍卖会上成交价格最贵的摄影作品。无独有偶早在2007 年,古尔斯基的摄影作品《99 美分Ⅱ》(99 Cent Ⅱ)就以334.6 万美元在伦敦苏富比(Sothebys)成交,创下了那个时期摄影作品拍卖价格的全球新高。到目前为止,古尔斯基是拍卖与收藏市场上最成功的摄影师。除了《莱茵河Ⅱ》和《99 美分Ⅱ》,这位擅长使用巨幅照片不断模拟“上帝视角”的德国当代摄影师在拍卖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骄人的业绩,例如《科威特证券交易所Ⅱ》(Kuwait, Stock Exchange Ⅱ)在2014 年以101 万美金的价格被拍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在2014 年以235 万美金的价格被拍卖;《洛杉矶》(Los Angeles)在2017 年以290 万美金的价格被拍卖;《巴黎,蒙帕纳斯》(Paris, Montparnasse)在2018 年以241 万美金的价格被拍卖。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古尔斯基在摄影作品的拍卖与收藏市场上如此受欢迎?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对新客观主义摄影和欧洲古典绘画的继承

1.家族职业背景的熏陶

古尔斯基于1955 年出生在民主德国(东德)的莱比锡市,2 岁时随父母前往联邦德国(西德),在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定居。他的父亲及祖父都是成功的商业摄影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学时期的古尔斯基就能熟练的进行商业摄影的拍摄。上个世纪80 年代后期,他就把商业摄影的视觉语言和表现特色,应用到他的艺术摄影作品中,例如明亮的色彩、精细的对焦、饱满的细节、追求画面的品质,这些都跟他的家庭职业背景以及他在25 岁后从事商业摄影的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的一脉相承

纵观古尔斯基的作品,不论是建筑、物体,还是人,一种“冷静观察”的精神性是自始至终贯彻在他的画面中,这种创作理念是对德国式客观主义摄影的一脉相承,即以坚决的旁观者的姿态及不介入的身份,秉承着从新客观主义沿袭下来的立场与目光,强化摄影师作为旁观者的那种强大距离感和抽离的真实感。我们粗略地回顾一下,从20世纪初期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代表人物卡尔·布罗斯菲尔德(Karl Blossfeldt,1865-1932)和阿尔伯特·伦格尔-帕奇(Albert Renger-Patzsch,1897—1966),在创作上注重写实与构成,艺术上追求刻画肌理和质感;到一战结束后拍摄“二十世纪的德国人”的德国当代纪实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再到当代贝歇夫妇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类型学”,他们的创作手法都具有客观主义特色的系统视觉分析,在世界摄影史上独树一帜。古尔斯基作为承前启后的杰出代表,他在表现风格上形成了完全属于日耳曼血统的摄影语言,具备更理性、更客观的带有剖析式的影像表达。

3.欧洲古典绘画对其摄影创作的影响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摄影在极力摆脱受绘画束缚的同时,摄影师也不由自主的在绘画史中吸取养分,使之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1992 年古尔斯基在接受访谈中提到:“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是我的偶像,我有一些影像会让人看起来很像是他的作品,这是我创作上的盲点,不过我正在诚实面对这个问题。”杰夫·沃尔以绘画史的角度思考摄影创作,常用虚构的场景来呈现十九世纪风景绘画的精神,这给了古尔斯基很大的启示,从而走上艰苦的探索之路。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个展时,古尔斯基的策展人彼得·加拉西(Peter Galassi)也认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与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绘画代表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的巨幅油画作品非常相似,他们都是通过俯看的视线与广角的描绘,来呈现画面的壮美,给人们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在时代的发展中追求创新

1.全球化的题材引起世界关注

全球化是20 世纪90 年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影响了那个年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不同于奥古斯特·桑德将目光聚焦在“二十世纪德国人”这样的个体上,古尔斯基则选择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世界,将关注的话题瞄准全球化大城市中丰富的物质生态。他用无限深远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将作品的内容从自然景观延伸至商业景观,甚至包括人们生活的休闲世界,试图从中发现无处不在的微观世界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被整合。从地形学的栅格到各种各样的线条构成,古尔斯基从时间的线索上不断向纵深发展,构成等价的分析能量。他的创作中心不再是自然奇观,文化景区,而是集中在代表全球化的巨大的工业和商业设施上,例如:股票交易所、摩天大楼、饭店、仓库、工厂车间、大型超市、办公大厅、F1 赛道、高山滑雪场、演唱会现场、名牌商品货架等,用那些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来反映以高科技、高消费、快节奏和全球化为代表的时代特质。他不满足自已生活的国度,把目光投向世界各个角落。他的足迹遍布纽约、东京、北京、巴黎、上海、台北、芝加哥、开罗、斯德哥尔摩、平壤、洛杉矶、新加坡、香港等地。如果说贝歇夫妇是以纯粹的方式记录德国工业社会的遗留物,那么古尔斯基的时代属性则是后工业时代的多元的全球化的资本社会的国际化,正是这个国际化给了吉尔斯基广阔的视野和无穷无尽的创作动力。

2.画幅尺寸的巨大提升美学特质

古尔斯基的作品最直接的特点就是巨大的尺寸以及丰富的细节。他的作品的常规尺寸都是长3m 宽2m,这种尺寸对于传统彩色照片的冲洗制作是很有难度的,在这之前的摄影师不敢或很少去接触。而古尔斯基为了在创作上标新立异,并有所造诣,不断尝试突破形式上的限制,追求巨型影像的魅力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评论家们认为他的那些宏大的照片,终结了摄影在绘画面前怯弱和自卑的情绪。欧洲浪漫主义先驱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都认为宏大的感受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感受,是人们面临巨大、宏伟、神秘,或是超乎想象的事物时所产生的痛苦与喜悦揉合、畏惧与景仰交融的复杂心理。我们不妨以古尔斯基2001 年创作的《麦当娜 I》(MADONNA I)为例,作品长 283 厘米、宽207 厘米,以大广角的俯视记录了麦当娜演唱会的现场。只要仔细品味画面中的细节,就不难发现场景中蚂蚁般微小的人形,每一个都有清楚的身影。这种通过大画幅相机拍摄出的巨幅尺寸的照片,以影像极度清晰精细的表现手法,将视觉上的冲击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世界不再像过去那样杂乱无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景观化,观众的视觉感知能力逐渐减弱,而画幅是回应这种现象的一个重大突破。古尔斯基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属性,打开了人们对于视觉无限追求的一扇窗户,从而创造了个人签名式的影像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拍摄你无法看到的,我制作你无法拍摄的。”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奇,震撼了整个艺术界。

3.影像后期技术营造自我世界的真实

古尔斯基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就开始将计算机处理应用于影像的后期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从中产生许多美妙的变化,最初只是调整大画幅相机所造成的畸变和消除画面上的杂点,而后渐渐利用多张底片合成一张作品。他在1995 年拍摄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寓时,遇到了一些麻烦,由于一张照片无法将蒙帕纳斯公寓完整呈现出来,他想尽办法,使用数字技术将两张照片拼接在一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增大作品尺寸的同时,多张底片的合成使画面产生巨大的视野和无限延续的感受,从而突破摄影镜头视角的局限性,这也是古尔斯基后来的作品开始越来越依赖后期技术的原因之一。我们从他在2000 年创作的《上海》(Shanghai)为例,这幅作品就是用四张底片做成的,尺寸达到了301.5cm×206.5cm,充分展现了上海金茂大厦内部华丽的炫目感。古尔斯基认为计算机所建构的画面,可以超越人类的视觉经验,产生影像宏壮之感。通过计算机的后期处理并不是要虚构影像以欺人耳目,而是可以真实地直接取材于现实世界,也可以透过人为的技法,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例如,在他的作品《莱茵河Ⅱ》中,他试图通过最少的手段来表现更多的内涵。借助后期数字技术,抹去了厂房、建筑、行人等所有他认为破坏画面整体感的元素,使画面中的场景从自然世界中游离而出,构成规则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像性画面,让作品看上去既像一幅抽象画,又留有一丝“萧条感”。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古尔斯基从不断地创新中,获取无比的欢悦和巨大的成功。

三、结语

古尔斯基继承了德式独特的客观主义摄影风格,这个风格是以无表情技术美学与类型学为核心,同时他在这个基础上融合了自我意识,通过大尺寸照片呈现出的全景式大场面,这是对高科技、快节奏的全球化进行一次空前的“扫描”。他关注与创作的方向已经由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的摄影,转变为如何通过完美技术与理论支撑来构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代融合的,即富有鲜明的日耳曼民族印记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当代艺术,从而成为德国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他创造性地努力和探索开拓了人认们的视野,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希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词汇来理解我们的世界……”。古尔斯基的影像探索还在继续,他不仅是奥古斯特·桑德的延伸,也是贝歇夫妇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悠久的德国传统,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也就是他能够成为当代摄影艺术家典范的理由所在。也是他的作品如此受到拍卖市场与收藏市场青睐的原因。不可否认,古尔斯基和他的摄影艺术作品,已经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猜你喜欢
摄影创作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Jazz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消闲(创作谈)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