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探讨

2019-12-04 08:33周强
系统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血肿低温微创

周强

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980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是受到患者情绪、运动等多种因素刺激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脑部血管破裂致大脑出血的情况;据悉,高血压脑出血会造成患者脑内出血,并引起患者呼吸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1]。 为了提高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该文对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期间的86 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作简要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诊的所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86 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患者作为该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该次临床试验研究获得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医学会的批准。在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在58~75 岁,平均(66.84±4.63)岁;在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龄在57~77 岁,平均(67.21±5.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组间对比意义。 该次临床试验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该次所选患者全部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CT 或MRI 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60 mL,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手术适应证,能够接受亚低温治疗;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对该次临床试验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官疾病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对该次手术麻醉药物过敏和亚低温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治疗前1个月内用过对凝血功能有影响药物的患者[2]。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先给予患者降低颅内压、降血压、脱水等常规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43 例患者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体的手术操作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所采用的穿刺针为YL-1 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首先,根据CT 定位结果将患者的头发剃掉,根据CT 定位所显示的患者头部出血的位置, 让电极片垂直于扫描层面后,将电极片固定在患侧颞部的头皮上,并作好相关标记,然后打出扫描定位基线后进行CT 扫描,根据CT 图像上所显示的电极片截面影像及血肿灶部位,选择血肿量最大层面作为穿刺层面,垂直穿刺颅骨,测出穿刺深度及定位针与理想穿刺点的距离后,获得较为精确的穿刺点。 然后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选择相应长度与定位距离相应的穿刺针进行穿刺,钻透颅骨后,穿刺针缓慢刺入血肿处,到达血肿腔中心后,对血肿部位进行抽吸,当血肿中心的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先将穿刺针退至血肿外边缘后再进行抽吸;通过由浅入深的方法将血肿逐步抽吸干净;然后采用振荡联合粉碎针冲洗法对血肿部位进行冲洗;血肿清除总量大约在1/3~2/3 之间即可;将穿刺针留置在血肿中心处。用5 mL 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将5 万U 的尿激酶溶解后注入血肿腔中; 夹闭血肿腔4 h 后再开放引流。术后2 次/d 用尿激酶5 万U冲洗,冲洗时先夹闭2 h 后再开放引流,根据CT 的复查情况,当患者的血肿低于20 mL 时,3~7 d 即可拔除引流管,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43 例患者在上述对照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具体的亚低温治疗操作如下所示:在观察组患者完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将25 mg 的异丙嗪和25 mg 的氯丙嗪联合制成冬眠合剂,将冬眠合剂静脉滴注给药; 然后配合相应的治疗仪器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控制,患者的体温以肛门温度为参考值,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3~35℃之间; 保持低温治疗2~5 h 后给予患者复温,复温是要严格控制复温的速度,让患者的体温恢复到37℃即可[3]。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NIHSS 评分项目共有11 个,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FMA 评分包括患者的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Barthel 指数评分的得分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4]。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能够自主活动,不需要他人照顾;有效:患者有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但部分活动需要他人帮忙;无效:患者无法自主活动,基本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35%,对照组为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与FMA 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与F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低,FMA 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与FMA 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与FMA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与FM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9.54±1.26 9.63±1.32 0.254>0.05 4.35±0.63 7.29±1.24 13.147<0.05 32.54±6.21 32.73±6.73 0.054>0.05 76.54±2.78 40.52±6.19 13.467<0.05

2.3 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 指数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 指数评分[(±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57.64±5.94 56.93±6.06 0.192>0.05 86.74±7.63 79.83±6.35 11.398<0.05

3 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式,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溶解和引流脑血肿,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脑部血管微循环,降低血肿腔内有毒物质对脑组织的损伤;同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等特点[6]。

亚低温治疗是近几年来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其治疗机制是通过降低患者体温的方法来达到降低患者脑组织氧代谢率、 调节脑部血流、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改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加快促进患者病情康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7]。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后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35±0.63)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54±2.78)分;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运动功能FMA 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其他的相关同类研究[8]中,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亚低温联合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患者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1.4)分,平均运动功能评分为(75.4±2.7)分;该次临床试验研究与上述相关临床试验研究的部分结果保持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减轻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血肿低温微创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