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9-12-04 08:33杨启星
系统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髓内螺钉股骨

杨启星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在临床中,常见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这 一疾病,该病产生后常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确诊必须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目前常采取内固定术治疗,借助该方法实现对患者骨折的复位,而在行内固定术治疗的时候,在螺钉的选择上有不同的方案,使用传统动力髋螺钉的方式因容易引起外侧壁破裂,常导致内固定术失败[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推广使用抗旋髓内钉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实际应用效果显著[3]。 该研究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85 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种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5 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 线、CT 检查确诊,均为外侧壁危险型骨折,患者均行内固定术治疗,该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本人或其家属也都签署知情同意书[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43 例,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4 岁,年龄最大者82 岁,平均年龄(54.2±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4 例,高空坠落12 例,跌倒10 例,其他7 例。 对照组42 例,男25 例,女17例;年龄31~80 岁,平均病程(54.1±3.5)岁;交通事故16 例,高空坠落10 例,跌倒10 例,其他6 例。 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使用动力髋螺钉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牵引床的帮助下对患者患肢进行内旋复位,使用C 型臂X 线机检查复位良好后,在股骨粗隆间下2 cm 的位置做切口,切口长度为12 cm,逐次切开浅筋膜、阔筋膜,钝性分离出软组织,充分暴露股骨近端与大粗隆,借助C 型臂X 线机与粗隆2 cm 的部位,沿着股骨颈中心将克氏针植入,确定好前倾角的方向后,使用动力髋螺钉角度导向器,将带螺纹导针经大粗隆下方钻到髋关节软骨下方5 mm 的部位,之后打入动力髋螺旋刀片,固定刀片满意后,于垂直方向拧入螺钉,冲洗创口、留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观察组使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全麻后用骨折牵引床复位,固定患肢。复位满意后,在大粗隆尖上5 cm 的位置切开,切口长度为5 cm,将筋膜切开后对软组织行钝性分离,找到大粗隆顶点,定位顶点偏内部1/3 部位,在髓腔部位插入大螺纹针。 保证正侧为进针处在股骨干的正中位置后,使用开口器切开大粗隆,插入导丝并置入扩髓器行扩髓操作,沿着导丝于髓腔中置入合适长度的髓内钉,让其位于股骨颈中线位置,依据导针长度选合适螺旋刀片,注意避免刀片进到关节中。 确定植入刀片后锁定,撤出近端导向器后安放远端导向器,拧入远端螺钉,将空心钉帽样螺钉植入到主钉近端的中心位置,冲洗并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具体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②两组均随访6 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恢复情况,总分为100 分,其中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可;70 分以下为差,随访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③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n=43)对照组(n=42)t 值P 值4.87±1.39 9.52±2.27 11.419 0.000 70.23±8.87 84.46±9.64 7.085 0.000 12.26±2.67 15.57±3.19 5.192 0.000 10.87±2.74 14.48±3.36 5.434 0.000

2.2 髋关节功能

随访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髋关节功能对比[n(%)]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发生1 例髋内翻、1 例主钉脱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5%(2/43)。 对照组术后发生4 例髋内内翻、2 例主钉脱出及2 例骨折延迟愈合,总发生率为19.05%(8/42)。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5)。

3 讨论

股骨是重要的承重骨骼,正常股骨可维持患者正常运动[5]。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常见骨折类型为外侧壁危险型骨折[6]。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原因是因为老年人群中多数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此类人群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骨折,且骨折的影响也常比较严重,因此一旦确诊必须给予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针对骨折的治疗,临床中主要采取内固定术的方法,在该手术治疗中,选择何种螺钉进行固定有一定的争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使用常规动力髋螺钉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该方式常因需做较大的切口,导致切口较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及术后康复时间增加,因此该治疗方式逐渐被取代。 顾军等[7]的研究中,比较了3 种不同的螺钉对股骨粗隆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应用传统动力髋螺钉(DHS)实施内固定的效果虽然比较好,但是该方法术后并发症却明显较高,这也提示传统DHS 的预后效果不佳。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针对性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推广使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治疗方案,相较传统动力髋螺钉的治疗方式,髓内钉治疗属微创手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在仅损伤近端髓腔的情况下,将近端髓内钉置入,这样可以避免操作中损伤到患者的髓腔血运及骨折周边软组织[8]。此外,采取髓内钉治疗的方式,还具有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主钉置入到髋内后,维持一定的偏角,更加符合股骨的生理解剖,这样可以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康复,让患者可尽早下床运动,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该次研究中,对比了使用两种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结果显示在切口长度为(4.87±1.39)cm,手术时间为(70.23±8.87)min,骨折愈合时间为(12.26±2.67)d,住院时间为(10.87±2.74)d。对照组切口长度为(9.52±2.27)cm,手术时间为(84.46±9.64)min,骨折愈合时间为(15.57±3.19)d,住院时间为(14.48±3.36)d,观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相关研究的研究结果类似,在其研究中,对40 例骨质疏松所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防选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在研究中也设置了使用传统DHS 固定的对照组,结果显示在各项手术指标上,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1.3±0.75)h、切口较短(5.11±0.21)cm、术中出血量减少(244.53±130.34)mL、平均住院天数减少(12.43±2.92)d,这提示抗旋髓内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此外结果也表明,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方案,可以以小切口入路的方式实施微创手术治疗,降低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研究结果还显示,随访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在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髋内翻及主钉脱出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髓内螺钉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