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2019-12-04 08:24罗怀悦
系统医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胸腔

罗怀悦

盱眙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江苏淮安 211700

目前,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肺癌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针对处于早期阶段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其实施一定的手术治疗,可及时地对病灶进行清除,对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均意义重大[1]。 该次研究中,选择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应用开放手术及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方式对此类患者实施治疗,对比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不同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 例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纳入该次研究,患者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42 例,28 例;患者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4~72,平均年龄为(53.78±1.27)岁;TNM分期情况统计:Ⅰ、Ⅱ期患者分别为47 例、23 例。 肿瘤直径最小2 cm,最大6 cm,均值为(4.02±0.15) cm。在研究开始之前,已将实验的全部内容提交该院医学伦理部门审核,并经批准予以实施。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均经临床综合性检查分析,符合早期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 确定不存在转移病灶者;经检查与评估无手术禁忌者; 患者均对实验方案的目的、流程、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等知情,签署同意书,自愿配合研究。

1.2.2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类型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2]。实施实验分组,其中35 例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设置为开胸手术组。 35 例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设置为胸腔镜手术组。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与性别比例以及肿瘤直径大小等一般资料实施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与肿瘤直径大小等一般资料统计比较

1.3 治疗方法

1.3.1 开胸手术组 对该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对患者实施常规全身麻醉,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持健侧卧状态。采取小切口方式,于患者第五、六肋间缝做切口入胸,术口大小为10.0~20.0 cm。之后将患者第六后肋断开,针对病灶情况实施肺叶切除,并彻底清扫淋巴结。

1.3.2 胸腔镜手术组 对该组患者均实施全胸腔镜肺叶切术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双腔支气管插管麻醉,单肺通气。 在患者肩下垫软枕,并将手术床摇成折刀位,以扩大肋间隙宽度,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手术过程中,于患者腋中线第七或第八肋间做胸腔镜套管切口,切口大小为术口长1 cm。 在患者第四肋间腋前线做小切口作为操作口,切口长度为4 cm。 并做辅助操作口,长度为1.5 cm,位置为患者肩胛下角线第八或第九肋间接近腋后线。 之后,于全胸腔镜下对局部血管和支气管进行处理,将肺叶置于适当位置,借助内镜直线缝合切开器切除肺叶,并将切除下的肺叶置于标本袋中,经前侧操作孔中取出体外。在切除肺叶后,彻底清扫纵隔和与肺门淋巴结[3]。

1.4 观察指标

1.4.1 手术相关情况 观察两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准确记录相应的数据结果。

1.4.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不同类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慢性疼痛、气胸、肺不张、切口感染、皮下肿胀、胸腔积液等。 计算出相应的总并发症发生率。

1.4.3 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情况 观察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统计比较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统计结果比较,胸腔镜手术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开胸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比较[(±s),mL]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比较[(±s),mL]

组别术中出血量 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胸腔镜手术组(n=35)开胸手术组(n=35)t 值P 值117.35±15.12 215.34±12.37 6.457<0.05 205.15±5.37 323.17±4.09 5.910<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发生率统计比较

两组术后均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但总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中,胸腔镜手术组低少于开胸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情况指标统计比较

两组术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统计数据对比,胸腔镜手术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胸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发生率比较

表4 两组术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s),d]

表4 两组术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s),d]

组别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胸腔镜手术组(n=35)开胸手术组(n=35)t 值P 值2.02±0.12 4.12±0.13 6.537<0.05 9.12±1.07 15.24±1.15 5.785<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经临床检查与评估,患者基本情况良好,可耐受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大多选择对其实施手术治疗[4]。 通过手术,可及时清除原发病灶,这对有效控制病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之中[5]。 此次研究中,即尝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并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效果等实施对比分析。 此次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 天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开胸手术组。在对患者实施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的过程中,在患者身体上做小切口,并通过操作孔,借助胸腔镜进行各项手术操作。 相应的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明显降低,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量。 且术中视野十分清晰,操作准确性更高,可以更为准确的处理病灶,清扫淋巴结[6]。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鉴于开胸手术创伤较大等不足,借助具备微创等特点的胸腔镜手术对患者实施治疗,有利于控制各种手术并发症。 以往相关研究[7]以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应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 该次研究中,经统计和比较发现,胸腔镜手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少于开胸手术组的31.43%,与上述学者的研究保持了一致。 该次研究还发现,两组术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统计数据对比,胸腔镜手术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胸手术组(P<0.05)。 上述结果表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备良好的应用安全性,可以有效避免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并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治疗中,所做的切口较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和组织影响等较小[8]。 因此,在手术结束后,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等情况的出现,患者的术后疼痛等也不明显。

综上所述,此次分组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证实,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中,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较,应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术后恢复速度更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128层螺旋CT显示肺叶间裂的最佳重建方法及其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