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协同的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规划研究

2019-12-20 06:04邢益斌
城乡建设 2019年24期
关键词:村庄要素特色

■ 邢益斌

一、规划政策背景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世界级的城市一体化发展,不仅需要大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互补和联通,更需要各城市外围的乡镇起到支撑作用。各乡镇要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互补资源以及有利的支撑。

在以上宏观政策引导下,传统的宜居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村庄更好地发挥出其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大的区域环境,以及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村庄规划多要素分析

(一)外部要素

影响乡村发展的外部要素较多,如:周围城镇城市化的影响、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乡村发展政策的影响、高速信息发展带来的文化入侵影响、城镇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影响等。

(二)内部要素

不同地区的乡村,其自身内部发展要素也不尽相同,但大多包括乡村形象、空间组成、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等。针对乡村发展的内部要素,重点是要研究各组成要素的特点和组成逻辑,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将各要素进行植入,在自然与社会共同的作用下与村庄发展相适应。

三、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规划设计实践

(一)现状概述

基地位于江苏吴江地区,处于环太湖城市群、苏州湾、大运河文化风情带和太浦河文化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区域资源支撑优势明显。内部设有高速、国道、公路三层级对外联系通道,与东部上海市区和北部苏州市区有密切的交通联系。

基地内自然风光优美,湖、田、村相依共生。农田肌理呈格网分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基地内传统民居是具有浓厚水乡韵味的典型的苏式乡村风貌,现状基础较好,有一定的可塑性,区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可演绎性。

产业方面,基地内以稻、桑、果种植,鱼蟹养殖为主。当地水产养殖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基础。

但区域内镇镇、镇村、村村发展联动不足,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区域发展定位不明确;虽资源丰富,但未形成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名片。缺乏各村共享的公服设施;村与村之间无直接连通主路,标识系统不完善;村庄水系未梳理,长漾和村庄空间割裂严重,未形成水网乡村的优势;人口老龄化严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缺乏村庄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二)内部要素提取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将各内部要素提取并整合为产业基础要素、历史人文要素、自然地理要素。

1.产业基础要素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的产品有水稻、香青菜、油菜、甲鱼、桑葚等。第一产业基础有品质、有特色、呈规模,但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知名度;第二产业以传统机械铸造为主;第三产业以蚕桑文化为依托,形成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蚕桑学堂,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形成了后港村田园客厅、谢家路幸福农场、震泽湿地公园等。

但总体来看,产业链中间产品较多,产品品牌、新支柱产业培育尚需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三产业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特色不足,吸引力有限,效益值较低。

2.历史人文要素

历史文化和乡风民俗方面,吴江地区最大的人文特色为运河时代的特色小城镇和孕育了长三角文化特征的蚕桑之乡、鱼米之乡。

燕花庄连片区现状历史人文要素明细表

图1 燕花庄连片区现状活力增长点

现状活力支撑要素呈点式布局:环长漾片区有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特色村庄、科技农园4个主题6个活力点,但还不具备由点到面的全域活力动能。

3.自然地理要素

基地沿河流水域形成,整体地势平坦,临河一侧地形稍低,内部河网体系较为完整,湿地景观丰富,水域量大质优,鱼种优良,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农田肌理如绿色画布,格网分布,农产品丰富,具有规模效应;传统民居粉墙黛瓦,是典型的苏式建筑。

(三)外部影响要素提取

村庄发展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较多,笔者提取并整理出影响研究区的主要外部要素有外来文化冲击、经济发展需求、宏观政策引导以及旅游热潮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来文化冲击

近年新建农房质量较好,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传统风貌消失的问题。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年轻人大量外流等原因,村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2.经济发展宏观导向

为发展经济,村庄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一产融合度不高且破坏村庄整体风貌和自然环境。

3.宏观政策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宜居乡村建设、特色小镇规划等宏观政策的介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快了村庄原有的发展思路、空间肌理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变。

4.旅游热潮的冲击

为了适应近年来覆盖全国的旅游热潮以及乡土体验趋势,村庄被迫对自身产业结构以及景观风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合大的旅游市场的需求。

(四)内外要素的协调发展

1.品牌效益植入

结合其自身自然和文化优势,在发展定位方面将燕花庄连片区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沿岸吴文化展示窗口,使其成为具有品牌效益的乡村振兴示范地和面向长三角亲子研学、培训团建、乡村度假的目的地。

在形象定位方面,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水乡泽国肌理的“江南地景活标本”;承载无数江南游子思乡情怀的“乡愁栖息地”,以品牌效益和形象定位为引领,强调设计的情怀化、特色化和产业化,统筹其他各要素的植入和协调发展。

2.自然地理要素的整理

充分发挥研究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纵横、平原水网密布,田野阡陌与镇村相依的生态地域特色;治理工业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水质、打造水景,构建水域生态安全新格局。

规划以水、湿地、农田、村落、道路为基底,采用修复与塑造的手段,对上述要素进行统一规划,构建整个生态环境体系。首先,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基地范围内的水域,确保其不受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其次利用江南水乡特有的优势,联通现有的水系,结合多个村落以及特有的景观节点打造水上游船路线;最后,构建适应不同洪水位的适应性景观。

3.历史人文要素的提升

挖掘本地风俗习惯、人文节庆,再现插秧捕鱼、喂蚕调丝、乘船看戏等生产生活场景,触景生情,以景留客。通过挖掘千古运河文化、江南水乡文化,以滨水主线打造水上活动体验、重塑滨水两岸空间。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以文化活动传承文化精粹。

4.产业模式要素的升级

规划结合当地农业的优势和特色,提出 “第六产业”的产业发展策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初级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品牌包装,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商品;依托良好的商品口碑,延伸出具有独特IP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精神消费品。

图2 三产融合发展策略

一产方面:紧紧围绕稻、桑、渔、蔬等特色农产,打造一批有机产品种植示范区、知名餐饮直供原料基地等特色产业。

二产方面:引导一批现有厂房进行功能置换,对本地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品牌包装,打通市场专供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产方面:依托一产、二产产品主题,演绎出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庄、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和亲子研学等。

最终形成基于自身水绿空间、乡村风貌、文化底蕴而塑造的一条丰富多彩、尽情展示水乡桑田、吴风韵味的特色带。串联三大片区村落, 展现出“蚕式”慢生活、“菜香”谧生活、“颐养”乐生活三种当地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保护村庄风貌,还能够彰显村庄特色,为村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图3 村庄产业布局规划总平面图

图4 村庄三大生活片区

对于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这一较为特殊的乡村空间范围,各村庄内外要素如何和谐共生并推动村庄发展是村庄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村庄改变了自身原有的发展方式和空间肌理。伴随着旅游热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居民思想认知的转变,原本拥有良好发展模式的产业特色、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逐渐出现了发展不良的现象。笔者采用一定的村庄规划手段,通过提取、整合和提升现状要素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原有要素的优势,形成系统的村庄运转模式。以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规划为例,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同类规划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村庄要素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的小村庄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村庄,你好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村庄在哪里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