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2019-12-27 11:02徐越倩毛益民
关键词:一流育人专业

徐越倩 陈 新 毛益民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明确提出:“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同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在“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部分明确提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为深入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双万计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但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如何通过“双万计划”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撑起我们需要的一流本科教育,能否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切实促进一流人才培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建设省级一流专业的初步思路与进一步举措。

一、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与特色

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2001年,2006年获批“行政管理硕士点”“校重点学科”,2012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9年进入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名单。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MPA专业硕士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在浙江省属高校中率先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较早建立了“公共事务访研培育与实景模拟训练交互平台”等实务教学平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的定位在于服务浙江,辐射全国,旨在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商科类高校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育精神、厚基础、重实践的全方位育人,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培养兼具公共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讲政治、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

专业的特色在于以政商关系、市场监管为专业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既懂政府管理,又懂市场规律的高层次地方治理人才。优势体现在:(1)省内最早一批成立,专业建设具有引领效应;(2)省内唯一强化商科学科支撑的行政管理专业,在“新型政商关系”研究上已占领学科高地,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在政商关系研究上具有全国影响力;(3)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高度融合,形成“公益导向、五位一体、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省内公益课堂品牌。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围绕着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其主要举措有: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开设具有“专业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深化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正确认识。

第二,加强师资建设。近年来,引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151人才1人、之江青年学者1人、著名高校博士(博士后)2人。培养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之江社科学者5人;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蓝天计划,选派教师赴杜克大学等著名高校访学;依托学校大地计划,选派青年教师赴舟山商务局等单位挂职;资助教师赴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进行博士后研究。

第三,建设全方位特色课程体系。通过“金课”“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线上线下综合课程体系;依托浙江省重点智库浙商研究院,加强“公共经济学”“政府治理与产业政策”等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商科类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优势;建设公共事务访研培育与实景模拟训练平台,探索文科实验教学新举措。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公益精神培育为导向,专业教育、公益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生科技“五个课堂一体”的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与“五个课堂一体”相对应,打造“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虚拟实践”三个联动平台。

第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服务地方,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研究,近年来在政商关系、营商环境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基层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咨政报告。

第六,强化组织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举办教研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成立青年教师学术工作坊,以科研促教学。

第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合作开展大学英语口语促进项目;开设“公共管理经典与前沿”等全英文课程;积极推动全英文授课团队建设,强化国际招生。

经过十几年的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包括:

第一,课程思政初见成效。“浙江改革”“电子政务”“非营利组织管理”等课程获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立项。

第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通过外引内育,已形成一支由著名学者陈国权教授引领、老中青结构均衡、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学评教满意度长期处于学院前列,专业中多位教师获校教坛新秀、校优秀教师、校十佳教师、学生最喜爱的通识课教师、校卓越教师等荣誉称号。

第三,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建成“公共经济学”和“政府治理与产业政策”两门省级精品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泛雅平台在线课程,“基于核心知识构成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为例”获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第四,实践教学成绩突出。形成了一批品牌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基于公益精神培育的实践育人示范载体”获浙江省教育厅实践育人项目平台。“大学生益农服务站”等项目,获得服务对象充分肯定,并被《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头版报道。多个学生实践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

第五,咨政服务获得肯定。本科生参与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要着重优化基层治理》等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或被团省委、省社科联选用报送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

第六,组织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教发中心、学术工作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机制,近3年专业教师获学校教学卓越奖1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青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7项,指导学生获浙江省挑战杯等高层次学生科技荣誉10余项。

第七,国际交流不断深化。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形成了持续互访机制,截至目前已连续4届,每届为期3周;国际生比例持续提高。

第八,初步形成了质量保障的闭环。形成了以教学领导小组和教学督导小组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了持续的定期教学质量检测评估,近年来学评教满意度持续提升,教师学评教分数全部在90分以上。

三、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契合新文科的发展趋势,依托学科优势,深化专业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课堂革命,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度链接本科培养方案,同步推进理论和实践教学,通过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打造基于大商科和交叉学科的行政管理教学体系。具体举措有:

第一,将新理念融入专业内涵建设。面对扑面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办学专业理念中注入四个“新”:新课程,系统化梳理新知识,开发大数据与公共管理、政治传播学等新课程;新方法,运用新的技术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学起来;新实践,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与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建设更多的实践基地把教学做得更活;新模式,实施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教融合模式,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第二,以标准化推进“金课”建设。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启动10门“种子课”建设,融入信息技术手段。这10门课包括公共行政学、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等核心课程。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组织培训并重新设计教案,从校外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诊断和指导,帮助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精心安排“哪些知识点要转变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哪些内容适合放到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等。

第三,构建整体性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社区等多方资源,以公益精神培育为导向,建设专业教育、公益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生科技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同时,将育人多元主体结合起来,以课程、服务、分享等多样化、个性化的形式提升公益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

第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依托学校“大地计划”和“蓝天计划”,选派教师赴地方政府部门挂职或海外名校进修,提升教师教学、实务能力,让教师不仅是理论研究者,也是行业领先者;充分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发展创业导师,培养一批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一流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