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其培育支持系统的实证研究

2020-01-07 08:08柯乐乐高银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宁波高校学生

柯乐乐 高银芳

[摘           要]  创新创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为探究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其培育支持系统的现状和关系,以宁波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3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居于中上水平,受性别和学历的影响较为显著,但高校的培育支持系统未能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提出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建立创业能力测评体系;规范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完善培育支持系统;提高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知,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支持系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10-02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新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国科技实力的保证,而创新型国家最首要的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1]。

国内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基础教学等问题上,而对创新创业要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2]。董晓红(2009)深入探讨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机制和制度缺陷,反观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并运用有关创业教育及管理理论,探析形成问题的深层原因[3]。王婉萍(2006)回顾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然后通过国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个案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的建议[4]。

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国内不少学者做了以下研究。宋领赟、周丽华(2019)通过学校对创新创业实践课题的重视,优化教学课程,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大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提升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李晓(2020)从转变观念,树立创业新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水平;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基地等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6]。傅钰(2020)认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和创新创业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好良好的知识条件,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创业[7]。

本文以宁波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其培育支持系统的现状,提取创业能力的三大因子,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为丰富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理论,为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培育支持系统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全部样本选自宁波市高校学生,样本对象包含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比例约为3∶2∶1。共计发放问卷347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94.52%。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文献研究等形式对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分别为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创业能力、培育环境,共包括34个项目,经KMO检验,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所有被试者按统一指导与匿名独立完成,数据全部使用SPSS25.0进行处理,采用KMO检验、描述性统计、Pearson法、相关因素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三、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328名宁波市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初测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适当,其中男性174人,占比53%;学科专业人数均在10%左右,最多为理工学,占14.7%,最少为军事学,占6.4%;学历中本科共285人,研究生32人,博士11人,本科各年级分布较为平均;高校性质为普通公办本科的人数最多,共189人,占比57.6%。

(二)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

对创业能力的14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得出删除后的α系数,并对适合的变量做因子分析,由于KMO的值为0.583,大于阈值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到三大因子:创业意愿、创业行动、创业成果。

如表1所示,宁波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居中上水平,其中,创业成果>创业意愿>创业行动,三种能力均值相差不大,说明宁波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较为均衡,其中创业成果的标准差较高,说明学生在创業成果上有显著差异。

(三)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高校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性别和学历对学生创业能力有所影响。

1.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性别上的特征

经独立样本T检验,α=0.05,得到性别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动并无显著性影响,对创业成果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本文认为性别对创业成果影响较为显著。

2.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历上的特征

如表3所示,不同学历的学生在创业意愿、创业行动和创业成果的标准差都较高,说明差异较大。经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得到创业行动和创业成果的显著性P值小于0.05,说明不同学历学生的创业能力有显著差异。虽然在读本科生的创业意愿往往比硕士、博士高,但在创业行动和创业成果方面却恰恰相反,且不同学历的高校学生在创业能力上有显著差异,并随着学历的增长而增长。

四、宁波高校创业培育支持系统现状

分析得出,宁波高校的创业培育支持系统均分为2.163,标准差为0.433,说明宁波高校的创业培育支持处于中下水平,不同高校学生的认可度相差较大,其中,对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态度和咨询创新创业的便捷性认可度较高,对创新创业系统培训和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扶持的认可度较低。

总体上来说,宁波高校学生对培育支持系统的认知有限,且高校所提供的活动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对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宁波高校的培育支持系统还不能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和所在高校培育支持系统的关系,本文采用Pearson法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校的培育支持系统对创业行动有显著影响。

五、对策

本文研究得出,宁波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处于中上水平,性别和学历对创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宁波高校的培育支持系统对创业行动有显著影响,但尚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建立创业能力测评体系

学生基本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如何认识自身的创业能力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前提。完善的创业能力测评体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帮助所在高校和地区部门开展研究,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并开设必要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二)规范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完善培育支持系统

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种类繁多,竞赛、课程、实践活动等较为零散,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系统,学生往往不能有效获得信息并参与其中。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课程的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库,使创新创业的政策、竞赛、活动等信息化、网络化、集中化,可以更高效地进行宣传推广并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提高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知,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据调查了解到,高校学生无论是对所在高校还是地区的创业扶持政策和创新创业培育活动等都缺乏认识,有创业意愿但没有创业渠道,创业进行中缺乏资金等。一方面体现学生对创业环境认知不够,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该地区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欠佳。宁波地区应该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直接指导各高校關于创业的政策、活动等,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适合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基地,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实施创业,加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将每一个系统有机组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王乐生,张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22-23,69.

[3]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5]宋领赟,周丽华.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9(36):35.

[6]李晓.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5.

[7]傅钰.浅析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方法[J].才智,2020(3):104.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宁波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最可靠的支持系统
最可靠的支持系统
一图读懂宁波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拖起明天的希望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