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藏公路修筑时期的《战利》报研究

2020-01-11 03:02焦虎三
西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验交流筑路指挥部

焦虎三

(1.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54;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

201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就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1]

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广大官兵为了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从1950年4月开始,开工修筑由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后西康撤省,1955年改称“川藏公路”),经过数十万军民的艰苦奋斗,1954年12月康藏公路全线通车。“作为一条‘战略公路’,康藏公路对促进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区和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2]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重要讲话的认识,全面理解升级现代化交通方式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康藏公路修筑的历史文献记录与研究,目前大多集中于就“路”而言,笔者的父亲焦东海(1)脚注关联焦东海(1928—),男,河南省偃师县人。1949年5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五十二师,后为十八军进军西藏前线军事记者,十八军《建军报》驻步兵一五五团记者,1955年调西藏军区政治部,组建《高原战士》报,任该报编辑、记者15年之久。1984年受聘于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从事西藏党史工作,主编《西藏党史研究》十年之久。因其军区记者身份,亲历与见证了和平解放西藏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近年,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与凤凰卫视等和平解放西藏纪录片组的采访,公开或内部出版有多部与和平解放西藏有关的回忆录。,作为当时在拉萨成立的“开荒生产和筑路委员会”参与人员,作为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的工作人员,独自全程参与了该处为配合修筑康藏公路西线而出版的《战利》报纸的采编工作。鉴于目前关于此段史实的记录属于空白,加上该报存世极少,故对康藏公路修筑时期出版的《战利》进行系统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对于填补西藏地方新闻出版史以及康藏公路修筑史的空白,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一、《战利》报及主编人员概况

“新闻宣传工作是党依靠新闻媒体传达大政方针、展现社会主流、引导思想舆论、团结教育人民的重要方式,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军队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机组成。”[3]在进军西藏以及西藏和平解放与建设的进程中,十八军各级党委都把办好报纸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师团所办的报纸,由于旗帜鲜明、生动活泼、贴近战士、文章短小生动,很受部队欢迎,对鼓舞广大官兵进军西藏,扎根并建设边疆西藏的士气发挥了很大的宣传与鼓舞作用。

(一)《战利》概况

十八军步兵一五五团团报《战利》创刊于1949年进军大西南战斗中的湘南地区,为油印的四开小报。在1950年进军西藏的昌都战役后,由于军事斗争工作繁忙,出版时间并无固定,报面也因陋就简,有时是四开小报,更多时间只以传单的形式代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八军先遣支队抵达拉萨以后。1954年初,“康藏公路西线修路指挥部”(以下简称“西路指挥部”)成立,具体筑路工程交由一五五团负责,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广大筑路军民的斗志,决定由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主管、主办,借用该团团报名称,继续出版《战利》。

1954年4月1日,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战利》首刊,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服务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工作为中心任务的一份机关报纸。从1954年4月至同年11月16日,该报共出版39期,全面参与并见证了康藏公路修筑时期西线工作的历史进程。

(二)《战利》编辑人员简况

《战利》创刊时,主要编辑人员为王心前,进军西藏时,他任职一五五团宣传股股长,报纸改由蔺仲文与十八军进军西藏前线军事记者、《建军报》(2)《建军报》1946年创办于豫皖苏军区,1948年秋因淮海战役一度停刊,同年12月复刊。1949年2月豫皖苏军区负责组建二野五兵团十八军,原军区机关整编为军机关,《建军报》改由十八军政治部出版。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十八军政治部先后办有《建军报》《建军副刊》,先遣支队有《新闻简讯》,十八军独立支队出版《草原新闻》,以上报刊均于1951年终刊,但《建军报》分派各团编制人员仍留用。驻一五五团记者焦东海共同负责办刊,昌都战役后蔺仲文调离,该报就由焦东海独自承担编辑工作。由于该报现存世极少,诸多史实也鲜为人世,在国内已出版(含内部资料)的书籍和文论中,大多只介绍与研究同期或更早期的《新闻简讯》《新华电讯》《草原新闻》《建军报》等(3)专题介绍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确立期”(1951—1959年)的文史资料主要有:①西藏日报社编委会:《高原报人—纪念西藏日报创刊四十周年1956—1996》,拉萨:西藏日报社编委会1996年版;②西藏军区政治部编委会.雪山号角—:《〈高原战士报〉十三年》,拉萨:西藏军区政治部1999年版。,对于该报从未涉见,故其在西路指挥部办刊《战利》时“亲历、亲见、亲闻”的过程,是见证康藏公路修筑与西藏新闻传播发展历史珍贵的“三亲史料”。

二、康藏公路西线修路指挥部沿革与机构设置(4)本节部分内容录于焦东海的回忆文章,时间为2018年10月,由笔者整理,文体带口述性质。

1951年10月26日,十八军在张国华、谭冠三两位将军领导下在拉萨举行了入城式。入城以后为了争取早日站稳脚跟,根据“十七条协议”更好地开展工作,让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十八军立即投入了开荒生产和筑路工作。当时,西藏军区和噶厦联合成立了“开荒生产和筑路委员会”。其主要成员为:主任委员:谭冠三(西藏军区政委);副主任委员:索康·旺清格勒(时任噶厦噶伦)、李觉(西藏军区参谋长)、刘振国(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2年、1953年两年间,由于“藏独”分子从中破坏和牵制,动员藏族民工工作无法落实,筑路大都由十八军的工兵担任,这时在拉萨的解放军驻军很少,故工程进展很慢,加上“开荒生产和筑路委员会”下设的“筑路工程指挥部”虽有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健全,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按原计划1954年康藏公路要全线通车,时间紧迫,任务重大,1954年初“筑路工程指挥部”各方面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康藏公路西线修路指挥部”建立起来。指挥部设在太昭(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江达区),公路由拉萨向四川方向修筑,路线为拉萨至巴河桥。指挥部决心奋勇前进,力争早日与后方筑路大军(康藏公路东线)会师,让康藏公路全线贯通,通车拉萨。

“西路指挥部”成员为:

指挥长:苏桐乡(十八军步兵一五五团团长)。

副指挥长:吞巴堪穷(时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官);

程培兆(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局长)。

第一政委:杨军(西藏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政 委:乔学亭、李传恩(两人均为十八军步兵一五五团政委)。

西路指挥部下辖单位有:步兵一五五团、西藏军区炮兵营、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先期共有三个施工段(以后发展到四个)。每个施工段都有几千名藏族民工和少数解放军战士,领导干部由解放军干部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共同担任,分别由军队干部张铭、王磊、吴晨和地方政府官员鲁球朗杰、夏江苏巴、玛雅等担任正副工段长,管理来自西藏48个宗的上万名藏族民工。

西路指挥部设有四个组和一家报社,简要情况为:

政工组:由一五五团司令部、政治处抽人组成。针对官兵和藏族民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为遵守“十七条协议”,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不讲内地的“土地改革”);对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统战工作。

工程指导组:由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以下简称“第一施工局”)抽人组建。

财务组:负责财务工作,主要负责向筑路藏族民工发工资。

筑路物质供应组:由第一施工局和一五五团抽员共同组成。

报社:报纸名字沿用一五五团团报名称《战利》,原报社编辑蔺仲文因在昌都战役后即调往其他单位,故修筑康藏公路西线时期《战利》的出刊至停办,编辑一职一直由十八军《建军报》驻该团记者焦东海独自担任,他既是总编、编辑,也是记者、校对。

三、西路指挥部《战利》报出版情况

西路指挥部《战利》由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出版,归“西路指挥部”第一政委杨军直接领导,几乎每篇稿件他都要审阅。

报社设有编辑组和油印组。编辑组成员为焦东海;油印组组长为王荣林,组员有乔振基、邵伯富、刘国庆。油印组负责刻钢板、印刷。报纸印好后,分装包好,交团通信连分往各筑路工段。

西路指挥部出版的《战利》报纸长363毫米,宽250毫米,版心长270毫米,宽175毫米,每期两版,是一份为配合康藏公路西线修路工作而创办的机关报纸。全报繁体,竖排版面,开设部分重点栏目,如《社论》《经验交流》《红旗表扬》等,配有简易题花。

报头:“战利”两字头版上端居中,草书体,下书版次。

导读栏:位于报头左侧,列为“读报提要”,加双线框,以标题的形式,列出本期重点文章标题三至四条。

报眉:位于报头右侧,刊有出报时间、报纸期数以及出版单位(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等资讯,并特别标注:“内部报纸,不得遗失”。

(一)西路指挥部《战利》出刊概要

康藏公路西线修筑时出版的《战利》因“西路指挥部”建立而生,随1954年底康藏公路全线通车而告结束,从1954年4月1日至1954年11月16日共出版39期(含一期专刊),各期出版时间、文章篇数与主要栏目等概要情况统计如下(见表1):

表1:西路指挥部《战利》出刊概要统计表(5)《战利》“头条”并无固定规则与栏目,表中泛指刊于第一版的首文。如“头条”有栏目,则列出,如第2期“主要栏目”中第一栏为“经验交流”,则“经验交流”为第2期头条栏,栏目下所刊文为头条。年份:1954年

期数时间篇数主要栏目备注一4月1日5头条、社论二4月4日5经验交流、红旗表扬、短评三4月10日9经验交流四4月14日5头条、通讯五4月19日9头条、工作研究、慰问信六4月22日5头条、社论七4月25日7通知、社论、经验交流八4月28日5头条、经验交流、通讯九5月1日6头条、红旗表扬、新闻简报十5月7日5头条、经验交流十一5月11日7头条、经验交流十二5月15日7头条、经验交流、生产快报十三5月19日7头条、经验交流、通讯往来、时事解说、红旗表扬、名词解释十四5月22日7头条、经验介绍、短论、批评与建议十五5月26日5头条、红旗表扬十六5月31日7头条、工作研究、红旗表扬、通讯往来十七6月6日7经验交流、红旗表扬、技术创造、读者来信十八6月9日8头条、技术创造、短评、补正十九6月13日7头条、简讯、经验介绍、读者来信二十6月17日5头条、专论、红旗表扬二十一6月20日7头条、简讯、短论二十二6月27日5红旗表扬、通讯二十三7月1日5头条、经验交流、通讯二十四7月8日5头条、社论、红旗表扬、读者来信二十五7月12日11头条、经验交流、技术创造二十六7月18日4头条、社论二十七7月26日9头条、短评、读者来信二十八7月29日7头条、通讯、新闻简报、时事解说二十九8月27日6经验交流、通讯三十9月3日8头条、建议三十一9月9日3头条、社论三十二9月12日8头条、通讯三十三9月20日6头条、《人民日社》社论、读者来信三十四9月27日8头条、短评、通讯、简讯三十五10月2日7头条三十六10月11日12头条、经验交流、名词解释

从西路指挥部《战利》出刊概要统计可以看出,报纸的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服务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工作为重心,重点报道西线筑路工作的进展与成绩,指导并交流筑路工作的技术手段,表彰筑路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据有关资料统计,十八军进军西藏期间所属部队(军、师、团)创办报刊共有18种。主要有:《建军报》(十八军)、《建修报》(十八军后方部队)、《草原新闻》(十八军独立支队)、《〈战线〉报》 (五十二师)、《〈战胜〉报》(一五四团)、《〈战勇〉报》(一五六团)、《〈战旗〉报》(五十三师)、《〈战声〉报》(一五七团)、《〈战友〉报》(一五八团)、《〈战锋〉报》 (一五九团)、《〈前线〉报》(五十四师)、《〈战斗〉报》(一六○团)、《〈战士〉报》(一六一团)、《〈战号〉报》(一六二团),等等[4]。而西路指挥部的《战利》可以形象概括为“因路而生,为路而办”,报纸报道的中心任务由“军事斗争”转为“生产建设”,这是它与当时十八军进军西藏期间所属部队创办的以上报刊相比最大的特色与差异。关于这一点,也可从《战利》灵活又不失统一的栏目设置中加以体现。

(二)西路指挥部《战利》报的栏目设置

这一时期《战利》栏目设置的灵活性来源于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工作的实际,办报以更好促进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工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筑路工作需要什么,报纸就宣传、报道什么。以《战利》报“头条”为例,它始终以符合本媒体定位的新闻(文章)为主,如第1期头版为消息和社论,头条为《为使康藏公路早日进车拉萨 太昭大队首长向所属部队发号召》;第2期头条栏目为《经验交流》,刊文《某部机炮连全班平均工效达十一点五万》;第3期头条栏目也为《经验交流》,刊文《掌钎子的窍门在哪里》;第5期头条为新闻报道,刊文《第二施工段指挥所三月下旬召开甲本以上头人座谈会议》;第22期头条栏目为《红旗表扬》,刊文3篇,表扬了筑路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战利》栏目设置的统一性源于新闻工作的原则与报媒的规范,举凡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与带副刊体裁的短小文艺作品均有所涉及,其中新闻报道以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等为主;新闻评论有社论、专论、短论等,刊发思想评论与理论文章;副刊体裁主要刊发筑路官兵撰写的快板以及家信等内容。在整个39期《战利》报刊中,针对党报宣传方针与筑路工作的需要,还开辟有不少固定栏目,如工程技术学习与交流的《经验交流》《技术创造》《工作研究》;表扬筑路工作中先进事迹与个人的《红旗表扬》;宣传内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与新生事物的《名词解释》;通联筑路官兵情感的《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等等(见表2)。

四、西路指挥部《战利》报的性质与特色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西路指挥部出版的《战利》的性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以报纸内容来划分,《战利》虽然是带党报性质的机关报,但仍属于专业性报纸的范畴,它专以康藏公路西线修路工作为重点报道对象,整个报道的釆编也以西线修路工作为重心,报纸以筑路军民为主要发行对象;从发行范围来看,《战利》属于地方性报纸,以报道康藏公路西线修路工作新闻为主,并主要向该工程区域(工段)发行;以版面大小划分,《战利》属于四开小报。

表2:西路指挥部《战利》前五期刊文一览表年份:1954年

期数时间篇数版次栏 目篇 目一4月1日5一版二版头条《为使康藏公路早日进车拉萨 太昭大队首长向所属部队发号召》社论《为使人民的汽车早日开抵拉萨而努力!》《太昭大队六中队向大队的决心书(摘要)》《拉萨市爱国青年联谊会写信慰问参加修路的部队和民工》《一封战士的家信》二4月4日5一版二版(头条)经验交流《某部机炮连全班平均工效达十一点五万》《筑路部以领导机构给三班记集体二等功一次》红旗表扬《段炳章带民工》短评《把工程民主、技术创造有领导地全面地开展起来!》新闻简报2则三4月10日9一版二版(头条)经验交流《掌钎子的窍门在哪里》《大炮为啥没作用》通讯往来《冻土这样挖》《上书筑路部队党委和首长表决心》《是谁给他的力量克服了麻痹思想》《祖国建设战线上》(3条)四4月14日5一版二版头条《第二施工段指挥所三月下旬召开甲本以上头人座谈会议》《谈谈开石方部队某部的伙食改善》《康则宗都说韩良君好》通讯《在一条战线上》《开石方》(诗歌)五4月19日9一版二版(头条)工作研究《开石方中几个问题的商榷》经验交流《打炮眼前应作的几件事》《防止瞎炮的几点体会》《一个打大炮眼的好方法》《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克服困难节省了木炭》《生产部队开展了积肥运动》《修路不忘学文化》慰问信《生产部队给带民工开石方部队的一封信》

(一) 坚持党性原则,将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是西路指挥部《战利》的政治特色

“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所阐发的,它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事业,以及报刊事业本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5]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指引为旗帜、以党的路线为方向、以党的精神为意志。作为西藏军区的一份机关报、党在军队的喉舌,《战利》本质上是党的报刊,是党媒体传播的有力武器。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将坚守党性和人民性与新闻性相统一,是《战利》鲜明的政治特色。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对《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发表谈话时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6]在当时对外通讯联络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西路指挥部出刊的《战利》第33期通过转载《〈人民日社〉社论》以及刊发新华社消息等方式,及时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的消息传达给广大筑路军民;通过《名词解释》等栏目,及时将内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与新生事物介绍给入藏官兵和筑路藏族民工,如第36期《名词解释》为《公私合营》《加工》,第37期《名词解释》有《我国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订货》《统购》《包销》。该报编辑焦东海在口述中回忆道:

1954年,在拉萨的西藏军区没有出报,只有西藏工委办有四开四印的《新闻简讯》(原名《新华电讯》,1952年10月改名,1954年4月由油印交为铅印),因为公路未通,交通闭塞,内地什么报纸也运不进来,拉萨成了“缺报之都”。当时从拉萨到巴河桥几百公里的筑路工地上,一万多名藏族民工、一千多名解放军官兵,就只有一份报纸——《战利》。别看这个报纸小,不起眼,但解放军战士和民工都很喜欢“她”。这张小报也起到不断传达中央精神,不断传达上级对筑路工作指示的作用。

(二)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歌颂民族团结,增进筑路官兵与藏族民工情感,是西路指挥部《战利》宣传、报道的基础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服务,是《战利》宣传、报道的基础。虽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报纸以围绕筑路建设为中心,但第27期(7月26日出刊)用整个第一版及时报道了西藏地方政府派员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并发表了《短评》;第33期(9月20日出刊)全版刊登了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相关的新闻,第35期(10月2日出刊)第一版全文刊登了国庆新闻报道。

同时,全报文章强调军民团结,歌颂民族团结,积极正面报道筑路藏族民工的先进事迹,典型如第32期《洛山立了功》一文,报道了来自墨竹工卡宗甲马山沟的筑路民工洛山不畏艰苦、积极筑路而立功受奖的通讯。这些报道,使当时仍为农奴的广大筑路藏族同胞真切体会到翻身作主人的喜悦,感受到人的尊严与价值。在有关考证文章中,也谈及在康藏公路西线筑路进程中宣传与表彰对于广大筑路藏族民工的激励作用:“修筑康藏公路的过程中,藏族民工们得到大洋固然很高兴,但是得到立功证和红旗更高兴。虽然立功证和红旗不能当钱使,但就像他们经常唱的歌谣那样:‘红旗轻,大洋重,红旗比大洋更光荣’。”[7]对于这一点,该报编辑焦东海感受最为真切:

因条件限制,报纸只出汉文版,不出藏文版。报纸发到基层后一般由翻译用藏语读给藏族民工听,有时也由带领藏族民工的解放军官兵看后讲大意给民工听。不管那种形式,民工们听了反应都很好。

当时西藏还未民主改革,参加筑路的藏族民工基本上都属于尚未翻身的农奴。他们从未看过报纸,也不知报纸是什么玩意儿。当他们知道了报纸的传播作用以后,也热爱起《战利》来了。他们常找翻译给他们读报,当读到报纸上有关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姓名时,都会高兴地跳起来,整个藏族民工班组又歌又舞。有时,他们还会要一份报纸收藏起来,旁人笑他们说:“你又不识汉文,要这份报纸干什么?”他们会说:“不识汉文?将来我的儿子、孙子识汉文了,这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三)为康藏公路筑路工作服务,是西路指挥部《战利》新闻工作的中心任务

西藏军区修路指挥部政治处出版的《战利》出版前后历时7个多月,共发文约259篇。据笔者统计,在《战利》整个39期中,共采编、刊发与康藏公路西线筑路工程有关的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共190篇,占全报总刊文的73%。其中:新闻评论有社论5篇,短论2篇,专论1篇,短评2篇;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新闻报道,全报大量刊发了与西线筑路工程有关的消息与通讯,有关消息几乎每期必刊,文章多少不定;通讯(含《短讯》《简讯》《通讯往来》3个栏目)发文19篇以及若干新闻简报;《经验交流》(含《工作研究》《技术创造》2个栏目)发文21篇;表彰筑路官兵与藏族民工积极分子与先进事迹的《红旗表扬》发文17篇。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8]。《战利》所刊消息与通讯,特别是《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等互动栏目,内容均来自筑路第一线,语言朴素平直,绝大多数文章以康藏公路筑路普通军民为主角,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宣传筑路工作的意义,表彰筑路工作的先进,介绍筑路工作的经验,将“中心任务”用“三贴近”的原则加以体现,广受筑路军民欢迎。

五、《战利》报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一)见证西藏步入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珍稀历史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相当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当时的新疆没有一寸铁路,西藏没有一条公路”[9]。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雪域高原上修筑一条连通祖国内地的公路,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巩固国防,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坚决执行《十七条协议》和中央的政策,修建康藏、青藏公路……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现代文明和进步的新气象,在西藏各阶层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封闭、停滞的局面,开启了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西藏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为西藏与全国共同前进创造了必要条件。”[10]

西路指挥部所办《战利》从第1期头条《为使康藏公路早日进车拉萨 太昭大队首长向所属部队发号召》到第38期头条《康藏公路西段工程中的一关 阿沛桥修建工程即将竣工》,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全面参与并见证了康藏公路修筑时期西线工作的历史进程,记载了康藏公路修筑时期西线工作诸多的重大节点与事件,也从新闻传媒业的角度纪录了当时西藏历史与社会的风云变革。其与负责康藏公路修筑东线工程的五十三师创办的《战旗》一道,通过报媒这一特殊的载体,在西线与东线分别见证了创造历史的康藏公路艰辛而又伟大的修筑过程;见证了广大西藏民众在党和人民军队领导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和改善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诠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珍贵史料

《战利》是在民族地区编辑和发行的报纸,广大筑路藏族民工也是这份报纸的读者。《战利》通过报媒这一特殊的平台,积极践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等为基本内容的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让当时仍为农奴的广大筑路藏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人民解放军的温暖。笔者在为写作此稿采访焦东海时,他回忆了许多相关的事例。如昔日的西藏长期实行带奴隶性质的差役“乌拉”制度,劳役不仅毫无补偿,而且要自备一切相应工具和物资。但民工到了筑路工地,除了工资外,他们所带的工具,小到一个背篓,西路指挥部都按政策统一发放了补偿,不仅如此,指挥部的医疗队还义务为民工看病,怀孕的藏族女民工也得到精心照顾,一般只安排在营地做些烧开水之类的轻微工作。这一切,让当时某些早已习惯“享受”“乌拉”剥削制度的农奴主大为不解,但得到了广大筑路藏族民工的衷心拥护。这些变化在该报纸中也得到反应。如该报第15期刊发的郑灿塔、李光耀《民工爱戴解放军》,讲述了一名藏族民工冒着大雨,将在路上拾得的两张字条(民工以为是遗失的文件,其实一张是话剧《在新事物面前》的人物表;一张是习字的废纸)送到连部的故事;同期又刊发了一则通讯,反应了看病的藏族民工在痊愈后主动退还剩余药品的故事,文中纪录了民工朴实而真诚的心声:“你天天给我们看病换药,不要钱又和气,不还您良心过不去!”

正如前文所言,《战利》通过传媒这一特殊平台,还用诸如《红旗表扬》等栏目;用《向修筑康藏公路的藏族民工致敬》(刊于1954年9月27日第34期)等短评,以新闻为“战场”,以身边人和身边事,生动而具体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润物无声,在广大农奴心中扎根下“推翻农奴制度、翻身作主人”的进步火种。以至康藏公路通车后,西路指挥部及下属机构、组织面临解散,许多民工纷纷要求留下来,不愿再回原籍当农奴,坚决“要做共产党的人”。最终,他们中许多人申请以“养(护)路工”的身份,留在了西线公路各路段。

(三)聚焦“老西藏精神”与“两路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

康藏公路(“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工程,途中经过雪山、草原、冰川、峡谷、原始森林及大江大河”[11],路途遥远,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环境极其恶劣,工程充满艰辛与危险。“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2]

据该报编辑焦东海回忆,编辑《战利》时,条件十分艰苦:

昌都战役结束后,我们白天要打仗、行军,晚上部队休息了,编辑部内仍是灯火摇曳,报社工作人员分工明细,有用收音机收听并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2时播发的《纪录新闻》的(6)《纪录新闻》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其前身和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台曾经开办的一种以记录速度播出的新闻性节目,创办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78年11月完全撤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定时播放《纪录新闻》,将精编的要闻、社论、重要文章和文告等,用缓慢的广播速度播出,每句话重复两三遍,以便各广播电台、报社记录。一条新闻播完后再用一般速度重播一遍以供校对。词条部分参考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有编写稿件的。刻蜡纸并油印完成,已时近午夜。当时补济十分困难,粮食极度缺乏,官兵一天只能分到“代饭(粮)粉”不足一斤(上、下午各半)。到了夜晚,饥饿难耐。有几次,抄收《纪录新闻》的编辑都饿昏倒在收音机旁,后考虑到夜班编辑白天要行军,夜晚仍要工作,才特批编辑上夜班时可补发半袋“代饭(粮)粉”。

修筑西线公路时,“代饭(粮)粉”供应比较充足了,但品种单一,为了补充营养,西路指挥部组织大家生产自救,一个排每天派一个班上山挖野菜,官兵们每天用“代饭(粮)粉”掺和野菜煮成粥用以充饥。在莽莽的原始森林中,野兽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偶尔也有误食而中毒的情况。由于没有电,报纸改在白天编辑,为节省电池,逢重要事件和节日,才打开收音机抄收《纪录新闻》。

就是在如此简陋与艰难的条件下,《战利》报积极将内地日火朝天、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传达给筑路大军;及时将筑路工程成绩、先进人物事迹和好的经验、工作方法报道给筑路大军,极大鼓舞了广大筑路军民“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士气。

《战利》等十八军进军西藏期间所属部队出版的报刊,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宣传了“两路精神”,而且,其战胜艰难、不屈不挠的办刊历程本身便是“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的聚合与代表。

这些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了无畏险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军民同心协力、各族人民同心协力的磅礴能量,是百折不挠、团结一致、勇夺胜利精、气、神的高度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13]这一切,对于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康藏公路修筑的历史,梳理西藏地方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深入弘扬与践行“两路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教育与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经验交流筑路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经验交流 南宁
关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时间及组建情况的探讨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
徐工引领中国筑路机械行业30年大发展
2013年全国关工委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