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增强扫描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2020-02-26 11:29王磊于丽任法云
癌症进展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一致性病理病灶

王磊,于丽,任法云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CT/MRI室,河南 鹤壁4580000

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于支气管、叶支气管附近及肺门附近的肿瘤,是肺癌的常见类型,病理上多见鳞状上皮细胞癌和未分化型肺癌,预后相对较差,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中央型肺癌可生长于管内或者管外,也可生长于管壁,也可能上述部位同时存在,患者一般具有发热、咯血及刺激性干咳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还可能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表现。不同病理分期的中央型肺癌需要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准确分期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既往研究提示计算机体层摄影(CT)增强扫描可能在诊断中央型肺癌中具有一定优势[3]。CT 增强扫描能够在患者一次屏气下快速完成胸部扫描并收集所需数据,还可依靠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组等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数据参考[4]。本研究探讨了CT 增强扫描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接受治疗的中央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中央型肺癌;②年龄>18 岁;③术前未行放化疗等治疗;④接受CT 增强扫描;⑤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②不具备手术指征。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2 例患者。其中男50 例,女42 例;年龄为33~71 岁,平均年龄为(54.40±9.28)岁;病理类型:腺癌67 例,鳞状细胞癌15 例,腺鳞癌10 例。

1.2 CT 增强扫描

采用128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层距为10 mm,层厚为5 mm,管电流为120 mA,管电压为120 kV,螺距为1.0~1.5 mm,扫描时间为5 s;检查时患者屏气取仰卧位,从患者肺尖至肺底部扫描;常规扫描后进行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1.2 ml/kg,注射速度为3 ml/s,重建层厚为5 mm。

1.3 图像分析

将扫描后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和判断肺癌的外形和轴面特征及与心包、胸膜及大血管等的结构关系,确定肺癌肿块边界后,重建增强图像从而得到肉眼可识别差异密度的图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 检验,Kappa值>0.61 表示一致性好。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T1期26 例,T2期51 例,T3期11例,T4期4例;N0期55例,N1期14例,N2期23例。

2.2 CT 增强扫描术前T 分期与术后病理T 分期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CT 增强扫描术前T 分期与术后病理T 分期的一致性Kappa 值为0.727,P<0.05,其诊断准确度为83.70%(77/92)。CT 增强扫描T 分期与病理T 分期一致77 例,高于病理T 分期8 例,低于病理T 分期7例。(表1)

2.3 CT 增强扫描术前N 分期与术后病理N 分期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CT 增强扫描术前N 分期与术后病理N 分期的一致性Kappa 值为0.671,P<0.05,其诊断准确度为80.43%(74/92)。CT 增强扫描N 分期与病理N 分期一致74 例,高于病理N 分期9 例,低于病理N 分期9 例。(表2)

2.4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病灶CT最大强化值和CT值达峰时间的比较

腺癌、鳞状细胞癌和腺鳞癌病灶的CT最大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21,P=0.565);腺癌、鳞状细胞癌和腺鳞癌病灶的CT 值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2,P=0.325)。(表3)

3 讨论

中央型肺癌是常见的原发性肺癌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但因早期症状隐匿且常规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而易造成临床误诊,当出现显著的影像学表现时,多见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及阻塞性肺炎等,此时肺癌多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的风险和难度较大[5-8]。因此,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CT 是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检查方法,增强CT 扫描能够明确肺癌病变引起的纵隔、肺门及大血管变化,进而较准确地对中央型肺癌的病变范围进行判断。相关研究提示,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的中央型肺癌的治疗方法存在差异[9-12]。因此,对于中央型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侵袭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为临床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增强扫描术前T 分期及N 分期与术后病理T 分期及N 分期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诊断准确度较高。CT 扫描是临床中对肺癌进行临床分期的重要方法,相关研究提示,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呈毛刺、分叶征并呈不对称生长,形态也不规则,通过计算机软件将CT 扫描结果形成三维图像,可为临床中肺癌临床分期的判断提供参考[13-14]。研究表明,CT 扫描在区分T3期和T4期中央型肺癌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肿瘤及其邻近结构长度和肿瘤直径是否超过0.9 mm 可作为区分胸壁及胸壁外侵犯的指标,进而区分中央型肺癌的T3期和T4期[15]。近年来已有相关研究初步探索了CT 灌注应用于区分肺癌N 分期,并认为能谱曲线可为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提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CT 诊断N 分期的准确性[16-17],这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表1 CT 增强扫描术前T 分期与术后病理T 分期的对照

表2 CT 增强扫描术前N 分期与术后病理N 分期的对照

表3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病灶的CT 最大强化值及CT 值达峰时间(±s)

表3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病灶的CT 最大强化值及CT 值达峰时间(±s)

病理类型腺癌(n=67)鳞状细胞癌(n=15)腺鳞癌(n=10)CT最大强化值(Hu)23.20±6.79 22.73±8.02 22.33±9.02 CT值达峰时间(s)67.20±13.20 66.15±12.03 66.41±13.42

增强扫描作为新型CT 扫描技术,经静脉注入含碘有机化合物即造影剂,应用血管内对比剂的扫描,使血中含碘量维持一定水平,进而使器官和病灶影像增强而显示得更清楚,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18]。本研究结果显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腺鳞癌病灶的CT 最大强化值及CT 值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的中央型肺癌的CT 增强扫描指标未见显著差异。CT 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可显示出更多的影像征象,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具体位置、边缘形态、胸膜癌变、短毛刺征及周围浸润的相关信息,进而对某些隐匿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 增强扫描图像表现为肺气肿、慢性肺不张、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管腔狭窄等,此外CT 增强扫描不仅可显示肺门及其相连的纵隔肿块信息,还可准确鉴别肺门肿块和血管信息,进而有助于医师获得病灶部位的断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有助于发现机体的微小病变,进而为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分期和诊断提供参考。对于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前CT 增强扫描有助于临床医师观察肺癌侵犯肺门血管和纵隔的程度,进而为临床选择肺癌姑息术、肺癌根治术或其他肺叶切除术式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CT 增强扫描在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术前了解更多的肺癌病变信息有利于手术准备,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一致性病理病灶
注重整体设计 凸显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商用车CCC认证一致性控制计划应用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