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体会

2020-04-11 13:54关芬娇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涂片血细胞分析仪

关芬娇

(山西省运城市第三医院检验科,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多种先进的医疗器械以及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使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便利不断提升[1]。而对于检验科室来说,其检验手段也更为优化,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常见的检验方式,其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具有重要价值,而应用哪种分析仪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临床尚未明确。本文通过分析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的各项情况,总结其检验效果,具体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以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取例数和时间分别为:200例、2017年6月-2018年8月;观察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100例。观察组:男性8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1-67岁,平均为(44.13±1.32)岁。对照组: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为(44.85±1.67)岁。将两组血常规检验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可比性成立。

1.2 方法 取两组患者4 mL清晨空腹静脉血,制备成2份待检标本,经离心操作以及抗凝处理后,标记血液标本。检测仪器为Sysmex XT-1800i以及配套试剂,均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所提供。首先将血液标本置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查。在达到手工血涂片复检标准后实施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片检查,以瑞氏法染色,先通过高倍和低倍显微镜观察涂片,并对涂片质量是否符合规范、白细胞数是否与仪器结果一致进行明确,后观察外周血细胞分布情况,例如:涂片尾部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和巨大细胞、不同种血细胞分布比例[2]。选择体尾交接处红细胞、核细胞不重叠部位作为代表性油镜区,油镜下主要对细胞的比例、计数、形态进行观察,同时对是否存在异性淋巴细胞、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形态、白细胞是否存在异常等进行观察,详细记录检验结果,若上述操作需在室温下进行,应在2 h内完成,防止血检标本出现异常而对检验结果准确率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组间(观察组、对照组)指标: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患者正常标本所占比81.00%低于对照组、异常标本所占比19.00%(7例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9例存在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3例EDTA引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高于对照组,差异表示为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诊断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常见诊断方式中,血常规检验十分常见,其主要检验人体血细胞计数以及分布情况。血常规检验能够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能够对疾病进程做出准确判断,进而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或凝血障碍等疾病,同时能够使其对自身脊髓造血功能进行充分了解[3]。若检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均在正常范围以下,则需考虑存在贫血,故此临床通常依据红细胞类型以及比例对贫血类型进行鉴别,进而为后期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作为临床常见检验仪器,其能够对多种项目实施检验,例如:不同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计数等,该种检验方式具有可重复性、人为误差小等优势,且显著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密度以及准确率,但该仪器通常根据白细胞体积进行分类,无法对原始及幼稚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进行区分,同时无法对异性淋巴细胞毒性变化进行有效识别,易导致其存在较多误诊情况,例如将原始细胞误认为单核细胞、将大片成簇的血小板误认为血小板减少,进而出现较多误诊情况。虽然该种诊断方式具有较好效果,但在诊断过程中仍无法获得可靠、准确的结果,以往需通过人工涂片镜检。从本文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患者正常标本低于对照组、异常标本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异常标本包括:7例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9例存在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3例EDTA引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由此提示,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能够弥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不足,能够对标本中血细胞结构进行有效观察,例如细胞变化、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计数等,进而为临床检验结果提供准确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血涂片检验过程中,应对血涂片染色质量进行重视,其原因是由于检验过程中需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故此在检验过程中易受到血涂片染色质量的影响,而为了能够使血涂片检验准确率得以提高,需保证血涂片染色质量,选择适宜的血涂片厚薄程度。另外,检验人员还需提高自身操作及观察血涂片的技术水平。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血常规检验患者正常标本所占比81.00%低于对照组、异常标本所占比19.00%(7例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9例存在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3例EDTA引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高于对照组,差异表示为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后者更具有优势,且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涂片血细胞分析仪
Sekisui CP3000与STA Compact Max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比对分析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SYSMEX XN-5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性能评价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