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因诊断中应用骨髓细胞学检验的实际效果分析

2020-04-11 13:54王恒孙竹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失血性涂片骨髓

王恒,孙竹

(1.贵州省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2.赤水市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近年临床上用来诊断贫血病因的手段较多,但每种方法均有着对应的针对性和局限性,获得的诊断准确度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贫血病因诊断方法,本次对我院采用骨髓细胞学检验诊断贫血患者病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上述诊断方法的临床效果与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是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135例为对象,患者病情经实验室检查证实,静脉血血红蛋白<100 g/L,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28.5±10.7)岁,男性78例和女性57例,由专人为其讲解本次研究情况,同意参加和配合研究内容;排除机体营养重度缺乏、入组前30 d使用过营养素、心肝肾等重大脏器器质性损伤、其他血液疾病和合并良恶性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骨髓细胞学检验:给患者行局麻,在患者的胸骨和棘突、髂骨前后嵴等部位取骨髓,保证选择的部位具有丰富的骨髓液,能保证骨髓细胞抽取顺利,注意在给患者抽取骨髓时,确保各项操作处于无菌状态下,抽取骨髓量0.2 mL左右即可,注意避免骨髓液被外周的血液稀释。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与配套试剂,给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制备脊髓涂片,用瑞式染色液8-12滴对脊髓涂片染色,将染色时间控制在10-20 min,等染色好后对涂片进行自然烘干,注意一定不能加热烘干;染色完成后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135例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血小板数量等,计算骨髓细胞学检验的准确率。

1.4 评价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4版)》[1]诊断: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失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戈谢病。

2 结果

135 例贫血患者中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7例、溶血性/失血性贫血11例、缺铁性贫血45例、急性白血病19例、巨幼细胞贫血23例、戈谢病3例、不明原因贫血7例。

135 例贫血患者中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26/27)、准确率96.30%,溶血性/失血性贫血11例(11/11)、准确率100.00%,缺铁性贫血44例(44/45)、准确率97.78%,急性白血病19例(19/19)、准确率100.00%,巨幼细胞贫血22例(22/23)、准确率95.65%,戈谢病3例(3/3)、准确率100.00%,不明原因贫血7例(7/7)、准确率100.00%。

3 讨论

贫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一般是患者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或者是基础疾病等。贫血严重程度不同,则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同,但发生贫血后需及时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接受对症治疗,以免病情持续加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2]。

目前,贫血患者的病情诊断常选择血常规检查,血常规结果对贫血症的检出率高,但却不能有效的检出患者的贫血原因,所以对贫血病因的诊断作用较低。骨髓细胞学检验是对患者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详细的观察,再用多标本显微镜共同检查以证实结果。贺望娇等[3]指出,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骨髓涂片的血象,这对患者贫血类型的诊断有着积极作用。

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出血,骨髓象为骨髓细胞增生呈极度减低状,造血细胞存在减少的情况;溶血性/失血性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或者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为骨髓细胞增生呈显著活跃状;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或者出血、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为铁粒幼红细胞呈<15%的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出血、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为白细胞计数呈>30%的状况;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骨髓象为巨幼红细胞呈>10%的状态;戈谢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骨髓象为尾部存在戈谢细胞;原因不明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或者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为未见特异性改变[4]。

猜你喜欢
失血性涂片骨髓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
赞美骨髓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性状痰标本抗酸染色阳性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