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关系研究

2020-04-11 13:54张智文杨海涛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房房颤栓塞

张智文,杨海涛

(1.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可导致左心房无效的收缩,血流淤滞,从而导致左心房血栓形成。当左心房血栓脱落,可导致各种栓塞事件的发生,其中以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最为严重。既往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发展和复发有关,而且可用于预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1]。本研究旨在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与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的关系和评价其预测脑卒中事件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房颤患者资料,同时纳入34例未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抽烟、饮酒、合并疾病和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和检查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小板、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SPSS 2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ROC曲线评价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一般资料和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卒中组高血压患者例数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抽烟、饮酒、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检查指标比较中,卒中组C反应蛋白、血小板和LAD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肌酐和LVEF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ROC曲线分析 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AUC为0.708(95%CI:0.587-0.829,P=0.003),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62.4%,最佳诊断截点为4.050。见图1。

3 讨论

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不单单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而且常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房颤可使左心房失去有节律的收缩,导致血液瘀滞于左心房特别是左心,使左心房处于一种血栓前的高凝状态,可能增加中风和血栓栓塞的风险。房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子波假说、局灶机制假说、自主神经、心房电-解剖重构及多因素共同作用[2]。目前认为炎症和心房纤维化在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3],其不仅是房颤的重要基础,也是中风的重要基础。炎性因子可造成心肌细胞钙超载,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程改变;炎性反应同样可造成心房肌得纤维化和心肌结构发生改变,使心肌电传导紊乱而导致房颤[4]。房颤时,由于左心房扩张和功能障碍,形成以血液瘀滞和内皮功能障碍为特征血栓前环境,进而导致左心房血栓的形成[5]。若左心房血栓脱落,则可随着体循环栓塞于全身各处,其中,以脑栓塞最为严重,预后最差。C反应蛋白是一种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其易获得且比中性粒细胞更能反映机体炎症状态。Maehama等[1]表明C反应蛋白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血栓有关,研究指出血栓形成和炎症之间有明显联系,其中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导致心血管栓塞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表1 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一般资料和检查指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抽烟、饮酒、冠心病、血脂异常、血肌酐和LVEF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卒中组中高血压患者例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和LAD均高于非卒中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AUC为0.708,预测效果较为可靠。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可作为一种预测和评估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炎性指标。本研究认为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信号,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监测。本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样本量较少,今后还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入进一步验证C反应蛋白与房颤患者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关系。

猜你喜欢
心房房颤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在远方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心房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