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训练实施效果观察

2020-04-11 13:55唐崇华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位乙组甲组

唐崇华

(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3325)

临床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加强肢体康复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各38例。甲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2岁,中位年龄为(72.5±10.3)岁;病程0.5-10年,中位病程为(3.2±0.4)年。乙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0-84岁,中位年龄为(74.2±10.4)岁;病程1-12年,中位病程为(3.4±0.2)年。所有均通过脑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意识清楚,相关体征平稳,对比基线资料P>0.05,可比。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良肢位摆放 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取健侧卧位,并在患者胸前放置一个枕头,让患者将肩膀前伸,伸展患侧肘关节,将指关节和腕关节放置在枕头上,患腿屈曲向前置于胸前的另一个支撑枕上,款关机和膝关节呈自然屈曲,当取患侧卧位时需要拉肩胛骨至至前伸位,若必须取仰卧位时需要将患侧的肩部和臀部垫高,注意不能在足底放置支撑物[1]。

1.2.2 坐位平衡 协助患者侧卧于床边,同时侧屈颈项部和躯干,用健侧的腿勾住患侧腿逐渐移至床边保持坐位平衡,然后指导患者自行联系独立坐位平衡,从而打破患者静态平衡。

1.2.3 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可按摩患者肢体,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反复伸屈肘关节、踝关节、肩关节,每日2次,每次30 min,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肢体的摆放,以免肢体受压。开展被动活动是为了避免患者肢体丧失主动活动的能力,受累肌废用或者出现营养性萎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1.2.4 主动训练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的肌力分级情况指导患者开展主动训练。若患者的肌力超过3级时能够抬离床面时,患者具备独立行走能力,便可以让患者家属陪伴患者自行行走,注意每次行走的时间不宜过长。针对肌力≤3级的患者,先训练双腿站立,待患者在无扶手的情况站立的时间超过1分钟便可以练习单腿站立,单腿站立若能够坚持10 s后练习抬腿运动,抬腿后运后能匀速抬起后便可以练习行走。

1.3 观察指标 采用Lovett六级肌力评定法,以入院肌力检查值为初始值,康复护理干预4周后再次测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提升1级率+提升II级率。

通过NIHSS评分分析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分数越大表示神经系统缺损程度越严重。以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数越大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对两组患者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康复训练干预后,甲组患者15例患者肌力无变化、13例患者提升1级、10例患者提升II级,乙组分别为7例、17例、14例,对照组肢体功能康复有效率为60.53%,实验组有效率为81.58%,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比干预前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也比干预前有所上升。且乙组在3个月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对比(Mean±SD,分)

3 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对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等有积极意义[2]。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康复训练干预才能尽量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本文研究中康复训练干预后,乙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有效率高于甲组,且乙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更优。可见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可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中位乙组甲组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跟踪导练(4)
阻止接球
直线运动热点与易错点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一道奇妙的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