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04-11 13:55王燕林贾美林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血常规红细胞标本

王燕林,贾美林

(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4300)

在医疗技术不断改进的今天,检验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医学检验科在医院中属于重要部门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检查体系。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式时,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1]。因此,在临床就检验中,也需不断改善质量控制管理的作用,进而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一定保障。本文旨在观察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32例患者中共男患58例、女患74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为(46.27±4.05)岁。静脉采血者64例、末梢采血者68例。采血后立即完成血常规检验者60例,6 h内完成检查者共40例,6 h后完成检查者32例。

1.2 方法 从检查资料、结果来分析影响检查结果的各项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1.3 观察指标 统计132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统计132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静脉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P<0.05),数据对比结果有意义,见表1。采血标本立即完成检查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采血标本6 h内、6 h后的检查结果(P<0.05),数据对比结果有意义。

表1 132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Mean±SD)

3 讨论

血常规属于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治疗的科学数据。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也需对采血标本的质量进行质量控制,保障采血标本的质量,可以为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2]。从目前的血常规检查现状来看,发现存在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检查重视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确保血常规检查的质量,也需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强化实验室管理,有效保障采血标本的质量。在采血过程中,也需医务人员与患者详细沟通,了解患者的服药史[3]。并为患者选取合适的采血部位,需要尽可能的采用静脉血完成检查。其次,也需选取合适的采血时间。由于饮食、运动及睡眠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患者血液内的成分。因此,在合理的时间采取血液样本,更能提升检验准确性。并且,在为患者完成采血工作后,也需及时完成血常规检验,避免因检验时间而对检查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静脉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P<0.05)。这一结果显示出,静脉采血方式获得的血液标本更好,在血常规检查中,建议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并且,采血标本立即完成检查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采血标本6 h内、6 h后的检查结果(P<0.05)。这一结果表明,检测时间越早,检查结果越准确,从而提供出更为优质的检查数据。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等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也需加强采样标本的质量控制,对降低检验误差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检验准确度,可谓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猜你喜欢
血常规红细胞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血常规解读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