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06-15 03:07侯荣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侯荣枝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需求障碍所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缺氧缺血的病变性损伤,进而可引发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1]。因该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危急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且治疗不及时极易诱发严重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昏迷与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脑梗死一直都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难题[2-3]。近年来临床多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辅以治疗以改善、控制患者病情,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患者恢复其运动功能[4]。本研究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01—12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6~81(52.36±5.71)岁。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8~79(51.88±5.62)岁。2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控指南》[5]中关于对脑梗死的定义及诊断;②经临床MRI与CT影像学检测确诊;③自主意识清晰且沟通能力正常者;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⑤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且无法坚持完成治疗者;④入院资料不齐全者。

1.3方法2组临床治疗方案相同。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行常规心理指导、健康宣教及康复锻炼等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①心理干预:因疾病的严重性患者极易出现抑郁、悲观与担忧等负性情绪,特别对于肢体偏瘫患者来说则更为明显,在负性情绪的引导下患者极易出现不配合治疗以及懈怠治疗现象,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护理人员应有效与患者积极进行接触交流,同时强化家属的引导与支持力度,并采取“成功病例”心理干预措施,给予其鼓励与支持,协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激发其治疗欲望,促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正视自身疾病并参与到治疗与护理中;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图册、视频以及现场说教等方式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效指导其日常常规护理与肢体功能锻炼相关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向患者普及病症常见问题与关键性知识,提升患者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以便提升其临床依从性;③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治疗环境,每天严格控制探病时间与探病人数,并做好消毒杀菌处理,控制病房内病菌数量,避免院内感染,促进患者康复。定期观察患者心率、体温以及脉搏等,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协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洁与衣物更换,对于长期卧床者则定时进行翻身处理,并给予气垫床,以避免压疮的发生;④饮食干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应综合评估患者实际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前期以流质饮食为主,中期患者病情稳定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后期依据患者病情可逐渐转变为正常饮食,并有效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科学饮食;⑤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谨遵医嘱正确及时用药,遵循“三查七对”原则,强化药物使用的准确性、规范性,同时在患者床头悬挂警示标语,如防渗漏、高危药品等,并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反映并给予解决,每天详细记录使用药品名称、剂量、种类等;⑥康复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嘱咐患者进行早期被动、主动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按摩与肢体活动,包括相关关节被动运动与穴位刺激,同时在患者具有自主活动能力时,护理人员则可指导其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练习、体位选取、伸腿举手、站坐训练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患者坚持不懈,同时嘱咐家属做好引导、监督作用,以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

1.4评价指标观察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入院时、出院前以及出院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包括视野、肢体运动、意识水平、共济失调、感觉等方面,得分高则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同时采取Fugl-Meger(FMA)评分法评估患者入院时、出院前以及出院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评分高则肢体运动功能好[6]。

2 结果

2.1神经功能2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时刻NIHSS评分对比 (分,

2.2肢体运动功能2组入院时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刻FMA评分对比 (分,

3 讨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因患者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局限性脑部缺氧缺血可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最后累及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缺血区域血液循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首要原则[7-8]。脑梗死进展较为迅速,如不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与护理,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为此,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辅以治疗利于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并可于早期强化对该类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方法[10-11]。

近年来临床对脑梗死的研究越发深入,发现该类患者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临床的护理实施质量。优质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并以整体护理理念作为导向,以强化临床护理服务为主线,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护理模式[12-13]。临床护理是保证脑梗死治疗成功的一个主要环节,为此在强化开展临床基础护理的前提下,从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干预以及康复锻炼等多方面加强了临床护理管理,通过增加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综合评估其心理状态与实际病情,为其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同时结合“成功病例”、家属支持引导等心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14],并逐渐建立患者治愈信心,此外采取多元化健康宣教策略,提升患者对疾病健康水平的认知,端正其治疗态度,以便于临床后期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增加了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护理内容,强化临床用药安全性以及患者的遵医嘱用药依从性,并辅以日常饮食干预,有效指导患者科学、正确进食,避免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对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康复锻炼为临床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早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这对于疾病的治愈具有积极影响[15]。为此,有效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主动康复治疗以利于促进其肢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更好恢复,最大限度减轻疾病对患者的身心损伤。本研究显示,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均具有积极影响,并可促进患者达到身心健康的双重发展的目的,利于其预后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优质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临床普及价值高。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