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科学术著作出版学术质量的思考

2020-07-23 06:16车文娇
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

【摘要】学术著作的出版应该在坚持出版导向的前提下,需要坚持学术价值第一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提出了关于保障学术著作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思考:学术著作质量评估要结合出版社选题的选题三审制度,要在各自传统出版范围内做好学术著作出版,要合理利用出版社的外力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对编辑的专业知识培训。

【关键词】学术著作;学术质量;三审制

在近几年的学术出版中,也出现了一些因学术著作质量问题导致图书下架、学者研究项目被撤销的事件,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作者和读者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也浪费了出版社的出版资源。学术著作质量对于学术型出版社而言,更为重要,在社科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中,尤其要对学术质量予以重视。在坚持出版导向的前提下,学术著作的出版需要坚持学术价值第一的原则。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编辑过程中,关于如何保障社科学术著作质量的思考。

一、学术著作出版需要提高学术质量要求

出版不是簡单地将作者撰写的文字不加选择地印刷在纸面上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展示出来,而是要有所取舍,要精中选优,才能做好这一事关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延续的重要工作。

在学术著作出版中,对学术质量的强调日渐加强。提高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对任何出版社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事关出版社的声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本低质量的图书出版后,会极大地损伤出版社的声誉,而且在较短时期内难以挽回。尤其是剽窃、错误使用地名(比如错误使用雄安英文名)等,虽不至于载入史册,但可能作为重要的出版差错案例被记录很多年,对干一些相对知名的出版社,负面影响尤为巨大。

学术著作质量对于作者而言更为重要。高质量的作品出版是自己学术研究成果的有效展示,也是自身学术质量的重要反映。一本低质量学术著作出版,对学者本身的成长是即时的,严重的可能丢掉学位和工作,也可以是影响深远的,伴随学者的终身。近些年,有的学术著作在再版时予以较大篇幅的修订和删改现象,虽然多数可能是新的数据的增补,也难以避免对原来资料使用的修订。这对图书的作者而言是很难忘记的痛点。

保证出版学术著作的质量,也是出版社对读者切实负责的一个方面。虽然图书出版难以避免一些瑕疵,但对于出版社而言,不能放任任何错误出现在所出版的学术著作中。低质量出版带来了学术著作出版资源的浪费,也给读者带来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

在当前学术著作出版中,还存在着轻质量、重资助,出版时间短平快的现象。虽然个别科研单位和高校对于学术著作出版已经日渐忽视,但多数高校对出版的学术著作仍然予以认可。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评选职称、科研结项的需要,自费或者通过各种资金来源出版大量短平快的学术著作,学术质量参差不齐。还有一些人组织出版论文集并向论文作者收费作为牟利手段,质量更是低下。短平快的出版方式,带来的还有装帧印刷质量低下。这种出版物既难以谈得上内容的创新性,也难以谈得上积累性的学术贡献,而且销量低,有的出版物只有作者和出版社留存。这不仅是学术出版资源的浪费,也是油墨和纸张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二、学术质量应该是评价学术著作是否值得出版的首要标准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通过图书方式向世界得到了展现。在其中,各家出版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社科出版社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历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比中,所获得的成果数量和成果登记均名列前茅。高质量学术著作,是出版社在新时期做好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服务的重要工作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的新历史时期,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及时、有效、完善地做好出版工作,是对我国当前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优秀成果的充分展现,同时也为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做好基础性工作。[1]

出版社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但是首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学术著作出版首位。与普通作品不同,学术著作限于学科以及需求的限制,读者受众相对较少,印刷销售数量都相对较少,制作成本高、盈利能力极为有限。而且,随着哲学社会各个学科研究的深入、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图书的受众可能仅限于所在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术著作图书的销量。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学术著作在传播社会新知、延续学术传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应该继续坚持做大、做好学术著作出版工作。

对于出版社而言,坚持出版导向是最基本的原则,而在这之后,学术质量则应该放在判断学术著作选题是否值得出版的首要标准。出版物质量高不高,可以反映出一个出版社的判断能力的高低,也可以发映出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高低。对于学术型出版社而言,更应该如此。图书出版物的学术高质量,既是出版社声誉的保证,也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一些低质量、拼凑型的所谓学术成果,挤占了有限的出版资源,也挤占了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空间。

三、提升学术质量评估的方法和建议

在编辑工作中,如何完善优秀学术著作的评价与出版,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总结。

第一,结合出版社选题的三审制度,建议适时推出负面名单制度。

出版社的三审制度是被长期出版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选题质量保障制度。在学术著作选题的审批上,也要严格坚持三审制度。首先要加强编辑的初审,这是进入选题评估流程的第一关,也是学术著作质量评估的第一关。作为初审编辑,要有足够的能力发现学术著作选题的创新之处,判断其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科学,推理是否严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通畅,作者的研究是否是其长期研究领域的作品。这是保障学术著作高质量出版的前提。在二审和三审中,尤其要注重学术著作选题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和可能的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各个出版社尚未推出追责制度和提交选题的负面名单制度。作为对图书出版质量的一种保障,也是为了维持学术类出版社声誉、维护正常的学术著作出版流程和秩序,抵制学术著作低质量出版和学术不端的行为,应该在出版社层面推出追责和监督的相关制度。

第二,要按照出版社的特点,在各自传统出版范围内做好学术著作出版。

国内的每一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传统,也有自己特定的大致出版分工和出版范围。这与各出版社既往选题、作者资源、读者的认知密切相关,也与所在单位编辑的专业背景密切相关。在各个出版社传统出版范围内,有一整套的针对性的评审、编辑、校对、出版流程,可以相对完善地做好该领域内图书的出版工作。但是在传统出版范围之外,可能在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欠缺。坚持在传统领域出版,是学术著作高質量出版的一个保障。

此外,按照国家对出版工作的要求,专业学术著作需要由本专业背景的编辑来负责,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术著作选题的学科特点、学术背景,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编辑的能力,结合学科的特点、所在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学术著作的书稿做出准确判断。专业编辑对本专业的了解可能比较充分和准确,但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或者认识就不会这么深刻和透彻,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提出有效的修改编辑意见,对于学术著作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第三,要与编辑的培训和考核结合起来。

对于出版而言,编辑是杂家[3],要对各个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学术图书的出版而言,不同专业的差异比较大,对本学科有基本了解和基本判断能力的专业编辑来完成,是学术著作出版质量的另外一个保障。现在出版社的编辑学术水平都比较高、专业内知识储备也非常丰富,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不断进步,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也不断被提出,这就对出版社编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更新有了新的要求。在国家对责任编辑的年审制度中,有对编辑培训的学时要求。建议在以后的培训中,将编辑工作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编辑的能力,保障学术著作出版的质量。

第四,要合理利用外力资源。

每个学术类出版社都有各自的审核制度。但是仅仅依靠编辑和社内评审专家的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是难以科学、准确评价学术著作的质量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充分利用社外资源保障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在编辑工作中,我认为积极利用涉外资源,结合出版社的专家资源,适时推广和采取专家审读制度、匿名评审制度、专家推荐制度以及发现学术不端的查重系统,是对学术著作质量评估的补充方式。专家推荐和专家深度制度,充分发挥了出版社的纽带作用,实现学者和学术出版机构的共生。借助出版社这一平台,老一代专家对年轻学者进行鼓励、指点和提携,这也是中国学术沿承的一种方式。匿名评审制度和查重系统,则是评价学术著作质量、发现学术不端的一个相对客观的方式,对于及早发现学术著作选题的瑕疵,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N].新华社,2017-05-16.

[2]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09-14.

[3]郭兴文.编辑应当是一个“杂家”——行走在专与博之间(二)[J].新闻战线,2006(02):52-53.

【作者简介】车文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
名著《乡土中国》,品后受益无穷
近10年(2008—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情况分析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的营销之道
积数十年之成果,汇几代人之心血
非洲图书出版的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档案学高影响力学术著作研究
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特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