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2020-10-22 11:59鲍颂杨李瑞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肢体脑梗死

鲍颂杨 李瑞青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坏死和软化所致,占全部脑卒中类型的70%[1-2]。脑梗死往往预后不良,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3],随后在相应的部位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梗死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药物和干预等治疗技术和危重病人抢救水平大幅提高,病死率明显降低[4]。但大多数存活的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和认知功能障碍,约80%幸存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劳动能力严重下降甚至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龄、吸烟、肥胖、饮酒、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大大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率[6]。

近年来脑梗死的康复备受关注,运动和理疗相结合被认为是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治疗[7]。但即使接受高强度的康复训练,55%~75%的患者仍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8],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其复发风险,促进其功能恢复,预防及减少并发症[9],有利于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本研究比较不同的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及对病情恢复的影响,观察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2018-09―2019-09收治的脑梗死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52~85(62.4±2.8)岁;前循环梗死患者3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8例。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3~83(62.3±2.9)岁;前循环梗死患者2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2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入选标准:(1)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存在一侧或双侧肢体功能障碍,患侧肢体肌力Ⅰ~Ⅲ级;(3)无认知功能障碍;(4)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肾等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2)精神疾病或认知及交流障碍;(3)有脑梗死前其他病因所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4)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3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环境护理、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肢体康复训练等。

1.3.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以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①情志护理:根据中医的情志理论,情志激动过度将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进而引发各种疾病[10]。脑梗死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机能障碍引起生理痛苦,进而影响患者融入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家属的配合,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通过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等鼓励,开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预防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及预后。②穴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关的穴位进行按摩或者针灸。按摩时,患者取卧位,保持放松状态,做好保暖措施。按摩手法柔中带刚,力度以患者自觉按摩部位出现酸、麻进而放松为宜,取穴应结合患肢部位,若在上肢则多取合谷、曲池、肩井、内关等穴位进行按摩,若在下肢则多取足三里、三阴交、浮兔、涌泉、昆仑等穴位进行按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5 min。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各类老年病、急慢性病得到了广泛应用[11-12],其取穴方法等与按摩类似。③中药熏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中药在中医康复护理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取黄芪、甘草等药材放入布袋,用清水煎煮成汤药,首先用沸腾的汤药蒸汽熏洗患肢;其次待药温降低后,用汤药浸泡患肢;最后用药袋热敷患肢,持续熏蒸1个月。④饮食护理:民以食为天,饮食护理在中医康复护理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病情差异制定不同食谱,鼓励患者多摄食富含维生素及优质蛋白食物,适量进食香菇、木耳等降脂食物及富含植物蛋白的豆制品等,戒油腻辛辣刺激食品[13]。⑤运动护理:中国传统运动(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TCEs)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低水平有氧运动,是包含了体育锻炼和医学治疗双重性的保健运动[14-15]。主要运动形式有气功、太极、八段锦、易筋经、武沁溪、六子觉、道音。因其效果好、成本低、不需要任何设备就能轻松学习等优点,在慢性病康复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6-18]。TCEs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9]。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可以鼓励患者利用TCEs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遵循适度适量、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1.4观察指标(1)2组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量表[20-22]对2组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满分100分,<50分为运动障碍十分严重,50~84分为运动障碍较为明显,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较轻运动障碍。(2)采用SF-36量表[23-25]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6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每项分值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越优。(3)自制问卷调查病患满意度,总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65分为不满意,66分~84分为较满意。

2 结果

2.12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运动功能比较2组干预前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说明肢体运动功能好转。见表1。

2.22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组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1 2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分,

表2 2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分,

2.3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达99%,对照组为76%,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06)。见表3。

表3 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脑梗死面积如果过大,则会引发感觉退减、偏瘫偏盲、昏迷瘫痪等,甚至可能引发肾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及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其常见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因其病因病理复杂(包括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心源性脑血栓以及动脉硬化症等),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等,其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后还需终生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萎靡、暴饮暴食等均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26]。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脑梗死的病死率已经下降,但是幸存患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27]。脑梗死后采用恰当的康复方案是降低并发肢体障碍率最主要的手段,这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方案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常规护理模式下方法较为单一,护理效果不满意,且针对多样化的并发症未能进行有效护理。此外疾病会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常规护理未进行心理开导,导致后期临床满意度较低,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脑梗死在祖国医学属于“中风”范畴,主要表现为痰瘀阻络、邪气较盛、正气不足,主要病机在于气血瘀滞。根据中医的情志理论,“惊则气下、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散、怒则气上”,气血不和从而造成气瘀血滞。因此中医康复理论认为处理脑梗死带来的肢体障碍,应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为原则,而中医康复护理正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中医康复护理不但注重个体化差异原则,且重视整体观念的诊治。在实际护理干预中通过多种综合措施,如穴位按摩、中药护理、针灸、情志护理等,提高患者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功能,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疾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可起到通经活络、运行血气之效,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预防肌肉紧张及萎缩,能够明显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护理使用中医特色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饮食护理、康复训练护理、情绪护理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分析并制定清晰的治疗方案,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本研究显示中医康复护理Fugl-Meyer 量表评分、SF-36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

在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实施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期的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肢体脑梗死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肢体语言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肢体写作漫谈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