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将走向何方
——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2020-11-17 13:19杨守森
中国文艺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潮当代文学后现代主义

杨守森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文学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发生激烈碰撞、杂糅和融合的语境下,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十分重要的复苏和勃兴期,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对于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理论的吸收、借鉴,直接促成了国内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及研究的多样化探索和全面繁荣,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在21世纪能够更加稳健、沉着并开拓性地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后现代主义作为涌入中国的西方思潮中较为新近且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显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及其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发生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在国内文学研究领域,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已有不少学术著作与论文发表,王源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亦是自具理论特色与学术价值的成果之一。作者在“导论”中指出,已有相关著述大多是依据后现代主义观念,选择某一文学潮流,如先锋小说,或某种主题类型,如乡土小说,或某一作家、某一作品进行分析的;或是将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某些作品,直接作为“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文本予以解读的。与之不同,作者注意由以下两个视点对此课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其一,明确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在我国,实际上并没形成严格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相关作品中,常常可见的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质素的融合,亦常见不同文学观念之间的碰撞或兼容。仅在价值层面上,即可见出其混搭杂糅的特征,如既有与后现代主义相通的对“自为”存在的小说文本的追求,对“欲望化”价值的张扬和宣泄,对宏大叙事功能的舍弃等,但又不同于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的做法,亦不乏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对传统启蒙价值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对审美价值的开拓与建构等。在作者看来,一定程度上,这体现的正是值得肯定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新时期语境中的自适性与自主性发展过程。作者的这些分析与判断,虽还有待于结合典范作品,予以更为充分翔实的论证,但作者由“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这一视点得出的基本见解,是切合实际的,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特点,亦有助于更为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其二,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更为具体地分析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质素。具体路径是,在评述“魔幻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小说”、法国“新小说派”及“荒诞派戏剧”等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出现的“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以及韩少功、刘索拉、残雪、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莫言、洪峰等众多作家的创作与作品进行阐释。在小说观念方面,不再追求宏大叙事与服务现实的文学功能,而是力图客观、直接、具体、冷静地重现生活的真实状态;在小说影像的呈现方面,不再追求立体丰满、个性鲜明、能够代表某一特定群体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再让人物成为某种精神理念的化身,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被单纯观照的个体;在小说的艺术追求方面,不再注重跌宕起伏、符合理性逻辑的故事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情节的突兀、破碎、断裂、开放等。作者认为,这些质素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向度相对单一的状况,为作家提供了个人化的创作空间,使创作走向了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同时也指出,由于一些作者的创作,过分倚重个人化、私人化的生活经验和生存体验,回避和远离了公众和集体意识,或过分沉溺于迷宫式的技艺操练,从而导致了文学精神的沉落与丧失。作者这些分析论述,亦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更为全面地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客观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在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方面的得失。

这部著作的一个突出价值还在于,作者对一些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的分析。比如,更多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名重一时的作家,在短暂的创作巅峰过后,或如马原、孙甘露那样归于落寞停笔,或如余华、苏童那样选择了创作转型,或如卫慧、棉棉那样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一闪而过,以及许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存在的缺陷等。作者认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而言,作为“舶来品”的“后现代主义”,只有进一步经由自我调适与自主性发展,使之融入“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才能走向“合法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质构成。同时作者又强调,不论文学怎样发展变化,对和平安宁的世界理性秩序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弘扬,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对普适性文化观念的探寻,仍应是文学艺术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从中外文学史来看,许多文学大师,其不朽的经典地位均是与此有关的。因此,在“后现代”成为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某种“流行语”时,我们更需要以全球化的襟怀,立足于中国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状况,加强对文学理性、文学精神、文学道德、文学理想的积极性建设,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些见解与论述也启发着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学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思潮当代文学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