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①

2020-11-25 03:56钟明庆朱建斌
现代英语 2020年13期
关键词:壮族英译适应性

钟明庆 朱建斌

一、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的是各族人民通过口头或表演形式世代相传的,并与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截止到2020 年6 月,我国共有40 个项目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中,我国入选的项目数量最多,可谓是“非遗”大国。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不断提高,政府通过修建博物馆等方式宣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优秀特色文化。 随着我国与东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其中文化交流也是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布洛陀的介绍文本是写实性的文体,也是对外宣传的材料。 文章主要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入手,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此类介绍文本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的英译现状

研究者通过搜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发现截止到2020 年6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共有52项国家级别的非遗项目和762 项自治区级别的非遗项目,而网站上的内容包括非遗项目的名称、类别、级别、批次、地域及相关的简介,并没有相应的英文翻译,这非常不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鉴于当前的全球化发展,增强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多向交流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深刻贯彻我国文化“走出去”倡议,促进世界文化沟通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所以,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非遗介绍文本的英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生态翻译理论简介

2001 年,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诞生,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 生态翻译理论发展到今天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胡庚申教授基于全球生态的背景,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特性,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这两门学科,并把翻译研究与这两门学科融合在一起,因此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交叉学科。

在全球生态的背景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介绍文本翻译十分有价值,为此类的介绍文本翻译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广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近年来产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为理论基础,并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适中尚和”和“天人合一”为经典智慧,因此胡教授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有9 个研究视角和焦点,文章主要运用其中一个视角——“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这个翻译方法来分析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并探讨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全面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因此,所谓“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是在翻译的操作层面,也是应用型研究的一个核心焦点。

文章分析的是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之所以用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为理论指导,有三个原因:第一,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实用性文体,可以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解释,即翻译时需准确传递布洛陀的客观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其基本信息(语言维)。 第二,布洛陀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对其的介绍中常常包含相关的历史渊源、民间典故、人文地理等信息。 因此,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不能是直白的字面翻译,还需顾及目的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接受限度(文化维)。 第三,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除了提供基本的介绍信息外,时常还含有让游客到这个地方旅游的意图(交际维)。 综上,文章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原则,探讨适合非遗介绍文本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四、 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原则”指导下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案例分析

非遗介绍文本的翻译主要目的就是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以此来提高中国文化的地位,以及促进全球文化相互交流。 生态翻译学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介绍文本的英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者将从生态翻译学“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对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的翻译进行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译者受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影响,其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看成是为了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所以不管是用意译还是直译,是用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或者是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还是归化的翻译方法,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的灵活选择(宋志平,2014),而译者作出选择的目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平衡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的生态。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别。

例1: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包括壮语、麽教、稻作文化、壮族干栏、壮族传统服饰、壮族传统婚俗、壮族民间故事、壮族山歌、壮族铜鼓、壮锦、壮族传统节日等。

笔者译文:The Buluotuo cultu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ts connotations include Zhuang language, Mo religion, rice planting culture, Zhuang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Zhuang traditional costumes, Zhuang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Zhuang folk stories, and Zhuang folk songs, Zhuang bronze drums, Zhuang brocade, Zhua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etc.

分析:文中的“稻作文化”和“壮族干栏”等都属于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展现中华人民生活文化的特色词汇。 其中,“干栏”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还有其他名字:高栏、阁栏和麻栏。 这种住宅建筑的屋顶为人字形,一般用树皮、茅草或陶瓦覆盖在上面。 干栏通常上层住人,下层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这种住宅建筑可以防止蛇虫、洪水和湿气等的侵害,所以其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的地区。 因此干栏是一种建筑类型,即干栏式建筑。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直接译为“干栏式建筑”可以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原语意思。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这两种语言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的传递,避免从译语文化的观点曲解原文的本意。

例2:广西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在天地最开始的时候,世上只有布洛陀和姆六甲两个人,他们俩因为创造万物时意见不合,几千年都没有和对方说话。

笔者译文:In Guangxi, there is a legend that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here were only Buluotuo and Muliujia(the mother of Buluotuo) in the world. They did not talk to each oth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they had different opinions on creating myriad creatures.

分析:“姆六甲”是壮族人民的创世女神,民间相传姆六甲是一位造天地、造人类和造万物的女神。 在很久很久以前,她吹一口气,气升到上面便成了天空;天空破了,只要抓一把棉花上去就成了白云。 这和布洛陀的功绩(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和制定伦理等)有相似之处。 有人说她是布洛陀的妻子,也有的人说她是布洛陀的母亲。 古时候口口相传可能会导致在言语上有些许偏差,所以很多神话都说姆六甲是布洛陀的妻子。 20 世纪70 年代,在河池市郊的岩洞中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里面有一部题为《姆六甲》的古壮文手抄经,其中就记叙了姆六甲是布洛陀的母亲。所以根据古经文的记载,可以确认姆六甲是布洛陀的母亲,而不是布洛陀的妻子。 因此在翻译“姆六甲”时,笔者采用了补译的翻译方法,增补出“the mother of Buluotuo”确切指出姆六甲是布洛陀的母亲,避免误导读者,这样既传播了壮族传统文化,同时又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壮族文化,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输和交流。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这两种语言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应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例3:开红水河:水淹大地,为开河引水入海,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

笔者译文:Plowing out the Hongshui River: The land was flooded, and in order to open up a waterway to divert water into the sea, Buluotuo made a whip to move the mountain, and pulled the divine plough with divine ox to plow out the Hongshui River.

分析:在翻译“赶山鞭”时,只翻译了“鞭”。 因为“赶山鞭赶山”中的两个“赶山”在意义上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综合考虑下将“赶山鞭”中的“赶山”进行省译,即用省译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文本的交际维度。

五、 结语

因为不同的语言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不同功能的文本在翻译时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作为一类兼具信息和文化功能的特殊文本,其具体翻译应关照到文本信息的传达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文章以布洛陀的介绍文本英译为示例,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入手,来探讨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翻译的增译、意译加注和省译等具体方法,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壮族英译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壮族山歌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