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体会情感

2021-01-06 08:56王彦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点题课文母亲

王彦波

摘 要:新《课标》对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要求: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何于细微处体会情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是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语句、段落进行分析和讲解,完全忽视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构建,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和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初中的语文学习。部编版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前后勾连,训练循序渐进。我们针对这一语文要素梳理了四到六年级的每一个单元,发现关于“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部编版六册教材中多次出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想感情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0.015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体会情感在部编教材四年级就开始安排了,四年级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时要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到了六年级是运用五年级学到的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这是对前面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运用,使学生得到提升和发展。这一语文要素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呈现梯级上升的态势,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从而实现文本内容与体会情感的有效对接。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微妙的心理变化,都是人物的细节描写。作者往往用简洁的笔触,通过细腻的描写,从而刻画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课文《那个星期天》中:“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这段围绕着“这段时光不好挨”,进行了一系列动作描写:我踏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拨弄蚁穴等一系列举动,自然而真实地表达了“我”等待时兴奋、焦急与无奈的情感。

在课文《那个星期天》中,我蹲母亲身边看着她洗衣服。我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十分懊悔自己把觉睡过头。我希望母亲一洗完衣服就能马上拉我走,我也暗自下定决心不许她再耽搁。在这一系列描写中,“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能够带“我”出去玩。作者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再不”“一洗完……马上……”“决不许”等富有儿童特点的内心独白,把“我”等待母亲时的迫切心情写得真实、自然。这种抓住内心的独白,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写作手法在《别了,语文课》一文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当得知自己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时,作者对曾经不在乎的语文课产生了浓烈的眷恋之情,懊悔与不舍,纠结与痛苦一起涌上心头,“我”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除了通过直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去表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描写其他人的反应,让读者间接体会到人物的特点。如《刷子李》这篇课文,作者写刷子李刷墙的奇妙绝活时,首先直接描写了他高超的技艺,然后从小徒弟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复杂的心理变化,侧面烘托出刷子李技艺非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理,从而使刷子李的“奇”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境地,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关注文中典型事例描写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对事件的描述中,表面看是平静的记叙,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课文《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从母亲那里总是听到很多新鲜的词語,把老阳儿叠起来,让作者觉得非常新鲜。看到母亲通过晾晒被子,让阳光从中午到晚上一直保留在自己的被窝里面,自己钻进被窝里,感受到温暖的气息和味道,从而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让作者体会到浓浓的爱。母亲通过晒被子、叠被子,给我演绎了太阳也可以如卷尺一样,能够折叠自如。既表达了作者对阳光能够折叠这件事的新奇感受,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作者还将这种温暖的气息和味道比作母亲大手的抚摸,在这段话中,作者除了敬佩,还有一份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也可运用以事写人的手法,从多方面选择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一课,作者选了几件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见多识广、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生活在只能通过四角的围墙看天空的小少爷,对拥有丰富知识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的钦佩,流露出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限的向往。

三、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

课文《那个星期天》一课中:“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作者把心情融于景物描写当中,“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预示着自己的心情由希望到失望的骤然变化;连那洗衣服的声音,听起来似乎都是一种噪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写出了这种失望、伤心和打击,深入到“我”的内心深处不能被遗忘。“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特定情节下的景物,以景衬情,进一步传达出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让表达更真实,也更感人。

四、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作者经常会把自己的观点与态度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文章一般的点题方式有标题点题、开篇点题、行文点题、结尾点题,那么我们要体会作家的情感,可以从标题、首句、尾句、过渡句以及标点这些关键处着手。

1.可以关注文章的题目和首尾句体会情感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母亲醒过来时,低声问我并告诉我要永远铭记父亲被害的日子,通过母亲的问询与求证,以及我在报纸上对父亲被害消息的再次确认,让读者体会到全家人得知父亲牺牲后无比悲痛的心情,通过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与本文第一自然段形成了照应关系。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2.关注文章的反复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反复这种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情感。如《牧场之国》一文中,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不但拥有令人叹服的自然风光,还实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作者强烈的喜爱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关注文章的标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匆匆》一文开篇“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对所有曾经的岁月只能深深怀念。课文的最后慨叹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将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如果一事无成,内心必然产生懊悔与惋惜,慨叹自己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三个连续的问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而且引起读者的共鸣,韶华易逝,世间的每个人都不能浪费它。文中开篇与结尾的一连串问句,起到了情感牵引的作用,层层紧扣,深化了文章主题。

总之,体会文章的情感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在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周爱梅《应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点题课文母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悲惨世界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