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1-01-16 09:42覃伟丽
关键词:生源考试特色

覃伟丽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 长沙 410100)

高考是高职院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办学经验缺乏、专业特色不显著,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再加上,高职院校长期处于高考招生录取的最后批次,社会普遍把高职院校当做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教育,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考生高考分数低不得已的选择,这给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新高考改革在制度设计上打破了高校间的阶层界限,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改变了高职院校的竞争环境,探索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改革的变化特点

为改变传统高考“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生”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内容高度统一、不利于多样化人才选拔等缺陷,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要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试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构成,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施意见,目标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1]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2014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试点省份,率先启动了新高考改革。迄今已有包括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湖南、湖北、广东、重庆等省市在内的三批14个省市参与其中。各省均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从现实基础条件出发,制定了本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各省的新高考方案虽各有不同,但都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科目、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只有抓住改革契机,科学研判形势,调整发展策略,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新高考改革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高考改革制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扩大了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使高校招生从被动“接生”转向主动选择,为高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制度驱动,也为高职院校的逆袭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取消录取批次,有利于高职院校参与公平竞争

新高考改革前,各省招生采取的是分批次录取的方式。各招生高校被划分为不同的录取批次,各批次统一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录取时间也遵守严格的先后顺序,本科一、二、三批高校依次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职专科学校录取。高职院校不论是录取批次、录取时间,还是录取分数段,都处于最末端。这种限定让高职院校很难招收到高分的考生。新高考改革合并或取消了录取批次,打破了高校之间的等级壁垒。尤其是浙江、山东的模式,由分批次录取改为根据考生成绩,按实考人数的一定比例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使高职院校在普通高考录取中,可以突破传统高考录取批次的限制,参与到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录取批次的逐步取消,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再担心因录取批次划分而产生的“院校歧视”“学历歧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理想来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在这种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原受批次保护的一些院校有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风险,原受批次限制的院校则有机会实现逆袭,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学校品牌,吸引优质生源。

(二)突出专业导向,倒逼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专业

新高考改革前,各省的投档录取模式实行的是基于文理分科,投档到校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各高校的招生专业简单地分为文科、理科两类,按科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填报志愿,分别投档。这种过于粗略的投档方式更多地体现为院校的录取标准,而非专业的录取标准。考生填报志愿优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声誉和综合实力,高校的弱势和冷门专业可以凭借学校的整体实力来吸引考生报考,或依靠专业调剂来完成招生计划。新高考将志愿填报及投档的基本单位由“院校”改变为“专业”或“院校专业组”,考生先选专业后选学校,高校退居幕后,专业推向台前,院校之间的竞争转为院校专业(组)之间竞争。因此,高校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就有可能失去学校整体声誉的保护,面临生源不足的风险,而原本处于录取末端的高职院校则有机会凭借优势和特色专业参与到优质生源的竞争当中。同时,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依靠自身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吸引和选拔到更多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抓住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瞄准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来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吸引优质考生主动报考。

(三)生源差异多样,冲击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新高考改革前,高考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实行的文理分科,考生只有文科、理科两种选择,高校同一个专业录取的学生,不论是学科知识背景,还是高考成绩所在的分数区间,都大致相同。新高考政策实行科目选考,除语文、数学、外语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外,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甚至有的专业,考生选考科目只需有一门在高校设置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可报考该专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保证生源数量的目的,大多对选考科目不设限制,这必然会导致同一专业录取的学生由于高考选科的千差万别,在知识结构和学科特长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性。此外,除通过统一高考外,考生还可以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分类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尤其2019年高职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由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等适龄青年,扩展到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社会人员群体。生源知识结构多样性、叠加生源类型多样性、生源发展需求多样性,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考生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时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适应新高考的发展路径

新高考改革为高职院校参与平等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使高职院校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内部挑战。高校院校只有从自身特色出发,走内涵式、差异化的发展路线,才能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优化资源配置

新高考改革,打破各高校之间的层次壁垒,原本条块分割的生源市场,变为统一的生源市场,高职院校要在强手林立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必须立足长远,找准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战略,创建学校品牌,形成竞争优势。首先,明确办学定位,创建学校特色。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紧迫,[2]高职院校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对内外部的办学条件、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综合调研、评价和预测,找到创建学校特色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多样性的教育生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其次,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思路。高职院校应跳出本科院校办学经验的束缚,改变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专业设置贪大求全的倾向,发挥自身优势,把学校的发展嵌入到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网络中,主动对接社会区域经济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的办学思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最后,加强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高职院校要围绕学校定位和专业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特色优势专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改革提质量,以质量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打造竞争优势。

(二)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新高考投档模式的改革,把专业建设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各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高职院校必须重新调整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让其成为吸引生源的有力法宝。首先,优化专业结构。高校职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现有专业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指标,如该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志愿调剂率、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毕业生的专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的综合分析,逐步淘汰那些与自身定位不符,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改进办学条件,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明显、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前景好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其次,优化院校专业组合。新高考改革后,院校专业组成为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要求,合理设置院校专业群。高职院校要重点打造几个以特色品牌专业为核心,由相近或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优势专业群,作为争取高分优质生源的重要砝码,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优势专业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专业群的共同发展。最后,优化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最大的优势是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要邀请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专家教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毕业标准,联合开发新课程、新教材、工作手册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专业品牌建设,从而提升品牌特色专业的生源号召力。

(三)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高考改革以及高职扩招,使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更加多样,生源知识结构更加多元、生源质量更加不均衡,不同类型的生源之间求学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成才平台,凸显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

首先,全面调研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既要调研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需求,又要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由校企专家共同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其次,定位多维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生源的学科基础、技能水平以及发展诉求均不相同,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实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要对不同类型的生源进行分类组班,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开设预科课程,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补齐专业短板,缩小同一类型生源之间的差距;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模块组合。同时,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产教融合等多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情境教学与企业真实生产相结合,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手段“赋能”教学方式变革,扩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四)协同推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质量既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应以新高考为契机,以终为始,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精准链接生源、精准培养人才,以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提升市场竞争力。[3]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精准选拔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新高考赋予考生和学校更多双向选择权,以及新高考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制度优势,瞄准就业市场需求,以出口定入口,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一起构成多元招生主体,共同研究制定能够同时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和企业发展诉求的人才选拔标准,校企联合选拔人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考生,采用不同的考试和评价标准,以便将每个考生分配到适合其学习发展的位置上。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精准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将企业用人标准贯穿到学校教学培养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科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程以及课程的实施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力促更高质量的就业。最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的自身塑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毕业生入职匹配和职业生涯路径的持续追踪和服务,建立就业情况动态反馈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始终保持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和优势。

新高考改革不仅是考试招生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重大变革。高职院校应在改革中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切实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

猜你喜欢
生源考试特色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跨省生源调控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