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探析

2021-01-16 09:42张铨翔
关键词:资助高校学生劳动

张铨翔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3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在入学机会均等层面给与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足够的保障,还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入学后的生活费用问题,保证了其读书和学习无后顾之忧。在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以问题意识和坚持育人为导向,在强调资助的同时,更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旨归。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功能。将劳动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既可以彰显资助育人的目标导向,也有利于三全育人的深入推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是指将劳动教育与高校资助工作相结合,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进而实现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价值取向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有利于推动三全育人的格局建构。

(一)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正是以此为方向指引,落实立德树人的一种方式。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寓价值观引导于帮扶资助之中,帮助大学生铸牢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养辛勤劳动的道德品格和锤炼科学劳动的能力,避免出现重视资助,轻视育人的现象。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重视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把高校资助工作从工具性层面延伸到人文性层面,加强了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价值基石;培养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因此,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

(二)有利于提升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及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下,高校资助工作体系日益完善,解决了大学生在不同层面的资助需求。但是,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物质支持、轻价值引领的现象,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实质上是重申高校资助育人的初衷,将扶困、扶志与扶智统一起来。一方面,劳动教育是资助育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路径。劳动教育以劳动精神的培养为核心,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劳动教育,可以使受资助的大学生直接感悟劳动价值、强化感恩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树立起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扶困”与“扶智”相统一的出口。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创设劳动教育岗位,如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受资助的大学生可以在体验劳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和奉献,在受助、自助和助他的实践中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拓展了高校资助工作育人的路径,为资助工作注入活力,提升了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

(三)有利于推动三全育人的格局建构

三全育人是指:“将各类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同时注意新的教育内容和平台的使用,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2]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新尝试。在理念层面,追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发展,统一资助育人与受助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受助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解决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和思想困惑,使受助学生意识到资助工作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配合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在内容层面,以受助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在解决受助学生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受助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统一。在机制融合层面,构建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育人功能,与常规的资助讲座相比,更容易被受助学生所接受。同时,劳动教育还可以与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因此,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实践形式,有利于促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

劳动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应渗透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但是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常常聚焦于工作内容本身,没有向外拓展工作思路。其中,高校资助工作因缺少劳动意识,使得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一)高校资助育人缺少劳动教育思想的指导

思想观念是工作行为的先导,对工作的实施起导向性作用。劳动是生产财富和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但是劳动教育思想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并不明显。高校资助工作一般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为主导,注重资助政策的落实,偏向注入型帮扶,以保证资助的精准落地。资金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正向资助,但是“当贫困学生受到不适当的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就可能降低他们内源性动机,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使资助效果适得其反”[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受助学生的培育还不够,没有将劳动教育思想传递给受助学生,很多受助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简单地认为国家和社会就应该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无偿性资助。受助学生缺乏对劳动的感知,等靠思想和慵懒之风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道德风险也随着产生。因此,劳动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反向资助方式,在资助工作中一定不能被淡化。劳动教育思想贯穿于高校资助育人全过程,是改变资助工作初衷与受助学生成长不一致、受助学生表现与资助工作力度不协调的突破口,也是高校资助工作健康发展的依托。

(二)高校资助育人缺乏劳动精神的培育

劳动精神是大学生素养的内核,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劳动精神的引领。但是,当前劳动精神的培育并没有完全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高校资助工作对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视力度还很欠缺。高校资助工作存在对劳动精神理解不深入、认识片面的情况。通常认为机械地灌输劳动价值观就是劳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劳动精神与受助学生的联系,没有将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纳入到高校资助工作之中,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内容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耦合,造成受助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偏低。同时,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有限的劳动实践,也满足不了劳动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劳动精神培育流于形式,受助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劳动精神培育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规划劳动精神的培训,引导多元化组合育人载体,改变单一的培育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资助育人忽视劳动能力的培养

劳动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高校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劳动能力(基本的劳动能力和专门的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展开,使大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然而高校资助工作多以精准资助项目的形式存在,对受助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很多受助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资助工作之中,就直接获得经济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同时,受助学生的能力发展又未被纳入到资助工作的考量范围,高校资助工作没有很好地在育人层面下功夫,这也不利于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到受助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技能素质与家庭优越的学生相比存在短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应该注重对受助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避免受助学生出现目光短浅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纳入到工作体系,尤其不能忽视劳动能力的培养。高校资助工作需要提供不同的渠道,将外在的物质激励转化为受助学生内在的劳动能力,以促进其全素质能力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选择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劳动教育对扶志和扶智的功能,考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客观实际与受助学生的现实需要,从价值理念、融入内容、效果评价三方面着眼,对解决受助学生实际经济困难和发展诉求的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不仅创新了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助推了高校资助育人效果的实现。

(一)劳动教育思想引领高校资助育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育体系之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可以调和学生的成长现状与发展要求之间矛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资助育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教育思想为引领,可以丰富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促进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涵盖劳动的本质观、解放观和发展观三个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使人的生产劳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5]。高校资助工作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需要将劳动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使劳动教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载体,解决受助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以劳动教育思想改变高校资助育人思路。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清楚明白劳动才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仅仅依靠外界的物质支持,不可能促进个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精准资助只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内容,育人才是其根本。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劳动教育思想拓展工作的外延,把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二)劳动精神纳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6]勤俭节约、创新创造和勇于奉献都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展现。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劳动精神教育,锤炼学生的品格。劳动精神纳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需要从价值引导和细节落实两个层面下功夫。首先,强化劳动精神的价值引导。目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缺少对劳动意义的分析,劳动精神的价值也没有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高校资助工作应当不断引导受助学生端正劳动认知。劳动是大学生应该做、必须做且光荣的事情,对于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资助工作通过劳动精神的引导,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励志情怀和奉献精神,摒弃“等靠要”的物质依赖思想。其次,注重劳动精神的现实涵养。高校资助工作应承担起“服务者”和“培养者”的角色,将劳动精神与高校相关的资源和项目联结起来,使受助学生参与到有计划、有系统的劳动体验,形成劳动意识,进而锤炼劳动素养,让受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三)劳动能力作为高校资助育人任务

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需要以培养劳动能力为抓手,提高受助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受助学生的劳动本领,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对受助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应从过去的普适性向实效性转化。首先,科学设计培养方案。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大学生,对其劳动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这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且遵循有差别的原则,在设计培养方案或者活动方案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这类学生的活动,并且分门别类将基本劳动能力的锻炼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相区分,调动受助学生参与资助活动的热情和参与自身素质提高的项目之中。其次,开拓多元化的劳动方式。劳动的普遍性特征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高校资助工作中培养劳动能力的活动形式要尽可能地多元和新颖,以勤工助学和公益服务为基础,向外拓展其他渠道,让受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最后,注重受助学生的反向服务。让受助学生参与到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事务,熟悉资助工作的政策和业务,并进行宣讲。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受助学生对资助的理解和认同,还可以为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总体而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本质上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激活高校资助育人的活力。一方面,以劳动教育为主线,整体性考量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以高校资助工作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有利于高校资助育人目的的实现。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使劳动教育与高校资助工作相辅相成,共同落实立德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资助高校学生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