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初探

2021-01-16 09:42
关键词:亲和力教学内容思政

陈 靓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社科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1]其中思想性和理论性指向思政课教学内容,亲和力指向学生学习感受。思想性和理论性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亲和力进行有效传递。“所谓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2]只有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让学生亲近思政课、喜欢思政课,才能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目的。

本研究将问卷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学生视角梳理了影响思政课程亲和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等,从以学定教的视角为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生成逻辑

2021年4月,课题组选取了江、浙、沪、皖4个省(市)7所高校(其中4所本科,3所高职)的792名学生(其中本科生507人,专科生285人)作为样本,围绕“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现状”调查主题,从学生视角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思政课的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感受等多个方面,共发放问卷792份,回收问卷792份,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思政课亲和力是教材理论实践的辩证统一

调查数据显示,教材编写的高度理论化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首要因素。在“你认为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的多选题中,课题组设计了包括:教材编写、教师理论素养、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思想道德境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性格特点、教师气质形象、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等10个方面的选项,调查数据显示:“教材的编写理论性太强”居于首位,占比72.98%。其次分别为“教师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占比32.70%;“教师对学生情感投入不够”,占比32.07%;“教师的性格古板”,占比27.02%;“教师理论素养不扎实”,占比25.38%;“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占比25.13%。排名居首的影响因素比排名第二的因素高出了40.28%的百分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需要坚持教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思政课亲和力是主体客体的互动生成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3]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可以弥补课程实施中的诸多不足。在“你会因为自己思政课老师亲和力情况,喜欢或不喜欢思政课吗?”的单选题中,48.4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师自身的亲和力情况会影响自己对思政课的喜爱。表示“影响不大”的占比27.27%,“不会受影响”的占比21.09%,“不确定”的占比3.16%。在“你认为哪些因素有助于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的多选题中,73.23%的学生选择了“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72.6%的学生选择了“采用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64.52%的学生选择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的运用”,60.98%的学生选择了“改进语言表达方式”,54.55%的学生选择了“改进教学方法”,54.29%的学生选择了“提升个人人格魅力”,51.39%的学生选择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从学生对影响思政教师亲和力的因素选择上看,各因素所占百分比大体均衡。因此,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需要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三)思政课亲和力是内容方法的内在统一

亲和力的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多要素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合理构建所生成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手段对受教育者共同产生作用而形成的。”[4]问卷调查显示,在教学内容方面,80.3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政课老师会经常在讲课时融入一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生活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82.4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政课老师能把教材讲解得透彻、明白。在涉及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的选项中,认为自己老师理论水平“很高”或“较高”的,合计占比为93.81%。在涉及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选项中,认为自己老师教学能力水平“很高”或“较高”的,合计占比为91.42%。但在“你觉得思政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吸引力吗?”的选项中,选择“很有吸引力”或“比较有吸引力”的,合计占比仅为65.53%。由此可见,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等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并不基本等同于学生对课程教学亲和力的感受。因此,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需要坚持内容性与方法性相统一。

(四)思政课亲和力是信息手段的融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参与度,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多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甚至是“电子教案”的翻版。调查中,77.5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但是表示教师“上课主要是用教材、教案和课件”的占比为29.04%,“上课会综合使用教材、教案、课件和视频”的占比为24.87%,“上课会综合使用教材、课件、视频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占比为17.30%,“上课会综合使用教材、课件、视频、网络教学资源,课后会通过QQ、微信、微博等形式交流学习或布置作业”的占比为18.69%。可见,从深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入手,强化思政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理念,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进而推动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因此,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需要坚持信息化与生动性相统一。

二、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逻辑分析,从教材理论性、主体客体、内容方法、信息手段四个维度,探究协同推进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优化教材内容理论与呈现形式

思政课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审核及使用,“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5]教材编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优化教材编写需要多措并举。

一是思政课教材在编写思路上,要体现导学功能。教材既要便于展示课程内容,又要便于引导学生自学,既要作为教师的“教本”又要作为学生的“学本”。这就要求编者不能将思政课教材作为经典理论、会议精神、重要讲话、重要史实的摘抄汇编,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课程论、教学论为参照,在尊重青年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合理安排。二是思政课教材在编写技术上,要体现互动性功能。现代信息技术为这一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与便捷性,编写人员可以引入“扫码”等新的信息化技术,将有助于教材知识学习理解、又不便于直接编入教材的如“学习指导”“拓展性知识”“视频资料”“学习问答”等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嵌入教材,增加学习互动。三是思政课教材在编写内容上要体现趣味性。理论性与趣味性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统一的。在内容上可以增加时事热点、趣味故事和经典案例等,在载体上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新媒体手段优势。

(二)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提升教师理论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

教师是思政课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亲和力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教材、教师即教学内容、教师即教学方法、教师即教学质量。提升思政教师自身的亲和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理论教学水平不是教学理论水平,主要是指思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把理论化的、复杂化的甚至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充满趣味地展示给学生。二是提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语言要口齿清晰、抑扬顿挫、快慢有度,此为基础素养。第二层次是语言组织要蕴含教育意义,同时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第三层次是语言科学严谨又不失趣味。三是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所谓教师人格魅力,就是指教师个人的理想信念、知识才能、道德情操、意志作风等方面有机结合形而成的合力。”[6]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人格魅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伴随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三)内容与方法相统一:注重创设问题与创新方法

简单地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生活知识等融入教学内容或者简单地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常规的教学条理性改善等,对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教学方法要与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才能发挥良好效果。

一是要转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要改变“小学讲方法,中学讲内容,大学讲水平”的认识误区,将教学方法作为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思政课教学设计始终。二是要深刻把握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的主要参照因素。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较于学情的相对稳定性、教学目标的既定性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于教学方法的匹配尤为重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需求来确定教学方法应是关注的重点。三是要注重教学方法使用的反思与调整。同样的授课教师,同样的授课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效果往往是存在差异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改进。

(四)信息化与生动性相统一:创设教学环境与增强教学互动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思政课增添了现代性因素,深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结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传播的亲和力。

一是要深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支持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信息技术同时可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新的教学环境,改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将对思政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同时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外部力量助推思政教师加强学习,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与教学情境创设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向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层次。三是开展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结合专题教研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同伴研讨、榜样示范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深度、有机融合,提升思政课教学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在多重因素有效协同下生成的,是连接思政课程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单一的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的改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亲和力提升的影响是有限的。此外,趣味性应被视为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直接因素,其包括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所带来的趣味性等,使思政课教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如何打造有“温度”、有“说服力”的思政课,从“套餐”到个性化的“点餐”服务,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支撑研究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学内容思政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