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

2021-01-25 03:12李嘉欣谢德体
关键词:主城片区重庆市

李嘉欣,谢德体,2,王 三

1.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2.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高等级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系统的标志和核心.为确保我国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局在2002年首次制定《A级景区评定标准》[1],将旅游景区按相关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随着景区等级的升高,游赏价值也越高,因此高级别景区成为吸引游客往来的头号招牌[2-3].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也开始将视线转移到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上,并且研究内容和方法愈加多样化.吴必虎等[4]以187家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手段研究了其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开创了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先河:吴清等[1]从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密度及分布均衡性等方面揭示了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特征:吴春涛等[3]从时序上研究了长江经济带A级景区空间分布变化,即其在2012-2016年5年间的空间演变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汤礼莎等[5]详细分析了长沙市A级景区分布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河流、GDP以及交通这5个因素的关系.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多针对国家、城市群、省和市级范围内的A级景区展开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K函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探测等空间分析方法:对时段内景区空间分布演变的研究较多使用数理计量方法、标准差椭圆分析、重心移动以及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等.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仅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研究区在某一时点的空间表征,少有学者对长时间序列下景区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其演变机理方面的内容更是尚属缺乏阶段.另外,当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研究区内的高级景区(4A级以上),而对研究区域所有级别的景区进行空间分析较少.并且,多数研究都是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来考察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只有部分学者将城市群中的不同省市拆分研究,鲜有学者将同一省市划分不同片区来进行局部研究.

重庆市作为我国管辖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拥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国内前列.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以及各级政府的协力塑造,重庆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新形象得以树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型“网红”城市.为优化旅游设施的分布格局,调整旅游产业整体结构,对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进行把握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重庆市2008-2018年的A级景区空间点数据为基础,从全市及片区两个视角对景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描绘,并研究其在10年间的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重庆市旅游业的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1 材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共包括38个区县,总面积共8.24万km2.2017年重庆市根据自身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将全市划分为四大片区[6],即主城片区、渝东南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图1).受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重庆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A级景区223个(图2),其中高等级景区(4A及以上)为93个,占比高达41.7%.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长江经济带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重庆市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国际国内开放格局提供了机遇.虽然近年来重庆市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广为人知的旅游大市,但其旅游综合贡献相比国内其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将重庆市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需要在增加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优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宏观调控旅游业发展战略并提高旅游业综合水平[7].

底图来源于重庆测绘信息地理网“重庆市行政区划图”,审图号:渝S(2018)038号,下同.图1 重庆四大片区划分

图2 2018年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旅游景区的成长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相邻年份间数量变化情况未必显著[7],因此本文以5年为跨度,选取2008年、2013年和2018年3个时点的A级景区数据为研究对象.各年份A级景区数据库通过重庆市及各区县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文件获取,社会经济数据通过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获取.在绘制各年份景区的空间分布图时,首先借助百度地图及高德地图等查找各景区地理位置,并在Google Earth中对名单上的景区进行精准定位,然后将其坐标导入ArcGIS 10.2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与重庆市行政区划图结合形成景区分布矢量图(图2).

1.3 研究方法

1.3.1 最临近指数

在大尺度的研究中可以将A级景区抽象为空间上的点状要素.通常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有均匀、随机和凝聚3种,本文采用林炳耀[8]提出的最邻近指数法来判断重庆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点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当R>1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当R=1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型:当R<1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性,且地理要素的凝聚程度随R值的减小而增高.

1.3.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方法可以直观地对比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差异[9],核密度值越大的区域A级景区分布密度越大.本文采用Rosenblatt-Parzen核估计,其计算公式为[10]:

式中:k()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

1.3.3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可以用来判断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聚集性、方向性以及空间形态等特征[11],因此一直广泛地应用于刻画地理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动.标准差椭圆重要的参数包括圆心位置、长轴及短轴距离等,其长轴代表旅游景区分布最多的方向,短轴则相反,是景区分布最少的方向,并且椭圆圆心位置的变动可以直观地反映景区重心的空间变动[3].

2 结果与分析

2.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变化

根据表1可以发现,总体来看,重庆市不同等级的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结构呈“纺锤形”,即两头的1A及5A级旅游景区分布稀少,而中间的2A,3A及4A级旅游景区分布繁多.分片区来看,主城片区、渝东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A级景区的分布结构较为合理,不同等级景区的分布均比较丰富,相比可见渝东南片区旅游景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各等级景区的分布数量均十分稀少,说明此片区还具备非常大的旅游发展空间.

观察表2可知,10年间,各片区景区数量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增量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来看,景区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渝东南片区和渝西片区,增幅高达625.00%和566.67%,呈现出多倍增长的态势:景区数量增长最少的片区是主城片区,增速较为平稳.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市边远区县的自然人文资源逐渐被挖掘,旅游业的发展非常迅猛,最为明显的是渝西片区,2018年分布其中的景区数量占据总量的40%左右,数量优势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渐发达,抖音等短视频的出现将旅游目的地快速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都市旅游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此情况下旅游热点城市产生巨变.重庆以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而晋升为一座新型“网红城市”,其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表1 2018年重庆各片区不同级别旅游景区分布数量 个

表2 2008-2018年重庆各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变化

2.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演变

应用ArcGIS 10.2中的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ur)工具,分别计算重庆市及四大片区3个时点A级景区的最邻近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重庆市及四大片区A级景区最邻近指数及空间结构类型

总体而言,重庆市A级景区在3个时点的最邻近指数数值均小于1,说明其空间结构类型一直为凝聚型,指数数值的先增后减,说明随着时间的演变,A级景区在空间上先扩张后集聚.旅游景区的集聚,可以反映出该区域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和成熟性[1],由此可见,重庆市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变好.

分别来看,各片区内旅游景区在不同时间断面上体现出的集聚性又略有分别: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的旅游景区在3个时点都呈现凝聚形态,并且最邻近指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说明两片区景区的分布在10年内均经历了先分散后极化的过程.但渝东南片区和渝西片区的旅游景区在2008年及2013年的最邻近指数均超过1,表明两个片区的景区表现为较为均衡的分布形态,究其原因,可能是渝东南地区多山的地形导致陆路交通不便,因此阻碍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四大片区的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在2008年及2013年有所差别,但在2018年都体现为凝聚型,这说明随着重庆市旅游的大力发展以及各片区旅游资源的融合与开发,地方旅游业均逐步走向成熟.

2.3 空间分布密度演变

为直观地揭示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密度变化,利用ArcGIS 10.2的Density工具绘制其3个年份的市级尺度景区分布密度图(图3).由于搜索半径的变化会对核密度分析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使分析结果最直观地体现景区的空间分布演化态势,经过多次试验后,选取0.6 km为搜索半径.

图3 2008,2013,2018年重庆市A级景区核密度分布图

由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显现出“西密东疏”的总体特征,并且在不同片区其分布密度的差异非常显著.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8年景区整体空间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出集聚与扩张并存的空间演变态势,并且以扩张态势为主,其扩散特征表现为“核心-边缘”型.10年间景区分布的最高核密度值不断增大,空间热点区域不断增多,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高密度旅游资源聚集区域面积明显扩大,截止到2018年,景区分布盲区基本消失.分时点来看:

2008年重庆市景区主要分布在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但旅游资源集聚区域面积小,分布较孤立.在渝东北片区,旅游景区在万州区及奉节县存在两处点状集群,但影响范围不大,核心密度非常低.另外,渝东南片区零星分布少量A级景区,并且大部分区域为景区分布盲区.

2013年景区分布热点区域虽未增多,但可以看出旅游景区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加强,主要体现为主城片区产生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域明显向东南扩散,支配范围增大,并且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大的单核式圈层结构.2013年景区分布最高核密度值较2008年增大,这说明主城片区A级景区进一步密集,究其原因可能是重庆市自2011年施行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主城区在全市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计划依托主城片区有利的客源市场基础和强大的旅游集散能力,集中资源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并且带动周边区县多类型的旅游地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功能完善的环主城休闲度假带.主城片区作为重庆市的区域中心,在带动大城市、大农村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肩负重任,因此发展旅游业成为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路径.

2018年四大片区均存在景区热点区域,并且主城片区与渝西片区实现了联动发展,以主城为核心的片状核心密度区域面积进一步增大,几乎涵盖全部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以及部分渝东南片区和渝东北片区.景区的空间聚集形态逐步由“斑块状”向“片区状”发展,对于重庆市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5].值得注意的是,渝东南片区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黔江区产生了新的旅游热点区域,景区分布盲区逐渐消失.渝东南片区拥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数不胜数,是重庆最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区”,但早期由于地形原因使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其文化基因未被充分挖掘,2010年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实现了全线通车,渝东南片区从天堑阻隔到山河通便,交通的通畅加速了主城片区与渝东南片区的交相往来,因此渝东南片区的旅游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这也与其旅游新热点区域的出现相对应.总的来说,随着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重庆市A级景区资源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逐步加强,主城片区起到了带动周边区县发展的重大作用.

2.4 景区重心空间移动

利用ArcGIS 10.2描绘3个时点A级景区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图4).对比不同年份标准差椭圆参数(表4)可以发现,景区的标准差椭圆有半径增大并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013年、2018年标准差椭圆的短轴较2008年分别增长了21.68,45.20 km,可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在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分散,2018年标准差椭圆的长轴由2008年的323.32 km增大到340.94 km,主要由于渝东北片区的景区数量显著增长,带动了标准差椭圆长轴长度的增大.从质心的分布来看,标准差椭圆重心点坐标主要位于107.11°-107.18°E,29.73 °-29.86 °N,均在主城片区内,这也与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吻合,并且椭圆质心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移动程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对重庆郊区的旅游景区评选政策有所倾斜,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的新晋景区增长数量尤为明显,并且主城片区旅游业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成熟稳定,对标准差椭圆的控制力小于其他片区,导致景区重心的移动,偏远区县中A级景区数量的快速增长也是地区平衡的结果[12],有利于建立交联互动的整体旅游网络.

图4 2008,2013,2018年重庆市A级景区标准差椭圆

表4 标准差椭圆参数

3 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2008-2018年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分布格局在10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前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A级景区的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已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基本都是针对研究时点下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的定性或简单的定量描述.但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本研究认为应当注重景区空间格局转变过程中的推动性因素,根据前文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区特色,将重庆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山城”地形影响、旅游政策促进、经济水平提升以及交通格局优化等.

3.1 “山城”地形影响

海拔、高程是量化研究旅游景区的关键指标[13].在ArcGIS 10.2中将2008,2013以及2018年的景区数据与重庆市的DEM叠加,获取每一个A级景区的海拔数据,并以200 m为间隔进行分级统计,得到图5.可以看出,3个年份的A级景区数量均在低山丘陵区(海拔<1 000 m)达到顶峰,在高山区(海拔>2 000 m)减为0,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区数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呈现出非常快速的增长趋势.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城”,在大大小小的山脉上自然孕育出具有独特风情的旅游景区,极具当地特色,因此新晋景区有着“上山”的趋势,这说明海拔是影响A级景区空间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性自然因素.

图5 重庆A级景区数量随海拔高度分布规律

3.2 旅游政策促进

政策可以在较高层面上指引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一直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策略,不仅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且逐年制定不同尺度的旅游类专项规划以及引流主题项目,这直接促使了全市旅游产业规模高速扩展,同时旅游景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各年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积极展开,促使重庆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利用,许多景区的等级也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数量和质量都不断得到提高.

受到城市结构的影响,重庆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精品旅游资源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渝东北的三峡库区、渝东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渝西走廊等,而旅游经济发达区即主城区及近郊环城游憩带等产业密集区却又缺少精品自然资源,但主城区是重庆市的区域中心,肩负着拉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因此多项政策的出台也都将建设区域旅游联合体作为工作的重点.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重庆市的A级景区以主城片区为核心,呈现出点状聚集、环状扩散、片状发展的趋势,这与相关政策的颁布密切相关.例如《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全域旅游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资源聚集区抱团发展,以城带郊、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全境化、差异化、互补联动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中指明首次被评为2A级以上的景区发放现金奖励.由此可见,在各项旅游政策的扶持下,重庆市主城区的旅游资源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偏远地区的民族风情旅游地也迎来了发展契机,旅游景区重心的移动可以进一步说明重庆市整体旅游网络的完善.

3.3 经济水平提升

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提供条件相对便利,因此经济水平的高低程度会直接制约旅游景区的发展[14].为直观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景区分布数量的相关关系,借助SPSS 23.0计算各区(县)A级景区数量与对应年份GDP之间的相关性(表5),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在0.01显著性水平下,2008年、2013年以及2018年A级景区与GDP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463,0.554,0.523,重庆市A级景区的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呈现增强的趋势.分时段来看:

2008-2013年景区数量与经济水平的正相关性显著增强,说明在此阶段经济水平对于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控制作用,同时旅游经济对地区经济带来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明显.表现为主城片区的景区密度大幅度加深,而其余片区景区的增长趋势不是很明显.重庆市A级景区最重要的一个增长极在主城区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主城片区内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并且消费观念较为超前.其二,主城片区内景区的政府投资力度高于偏远景区,并且周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发展程度高.

2013-2018年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调整重组,经济水平对于景区空间分布的作用力有所降低,表现在除主城片区之外三大片区内的景区数量显著增高,景区评定工作向其余片区有所倾斜,这是地区平衡的结果,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表5 A级景区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

3.4 交通格局优化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便捷的区域交通条件对于旅游景区的成长至关重要.重庆市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加快建设中西部铁路的历史契机下,成渝高铁、渝万高铁、渝西高铁等已通车或建设中的11条铁路几乎覆盖了重庆所有区县,各区县之间的物流、人流以及信息流的交换更加便捷,另外在航空运输角度,巫山机场的建成使重庆东部地区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合理解释了渝东南片区、渝西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的旅游新热点的出现,以及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高密度旅游资源区的蔓延扩散.因此,交通格局的优化是影响10年间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剧烈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2030年拟建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使得市内对外通道逐步打通,整体可进入性显著增强,这不仅可以为重庆增加大量国际国内客源,并且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互联通性也逐步提高,这对于景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加速作用,可以推断景区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将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完善而进一步增强[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本研究借助ArcGIS10.2软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研究了重庆市整体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下10年间A级景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其空间布局的多种因素,得到结论如下:

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并且聚集程度先减小后增加.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的景区在3个时间断面上都处于凝聚状态,渝西片区以及渝东南片区的A级景区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均匀状态走向凝聚状态: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西南密,东北疏”.主城片区在3个时点均为重庆市A级景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主城片区带动渝西片区形成范围较大的核心密度圈,基本实现旅游业集中连片发展.其他地区不断产生新的旅游热点,旅游盲区逐渐消失:标准差椭圆质心均在主城片区,并且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

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10年间景区的片状扩散、集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山城”地形影响、旅游政策的推动、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格局的优化.

4.2 建 议

根据研究结论,重庆市高等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客观存在,若想最大化利用旅游资源,应当推行“以点带区,环状扩散,连片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首先,要以高等级旅游景区为节点,加强景区周围附属设施建设并建成交互汇通的旅游流网络,带动本区域其他同等级或低等级旅游景区的发展,同时促进低等级旅游景区向高等级旅游景区的转化,提升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其次,在渝东北片区及渝东南片区景区集聚地形成的高密度点附近,应当深入挖掘其自然文化基因,评选新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在自身片区内部逐渐趋于平衡分布的状态.最后,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多项旅游开发活动,促使主城片区以及渝西片区已经产生的核心密度圈继续扩散,带动重庆市旅游业集中连片发展.

4.3 讨 论

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重庆市A级景区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为摸清重庆市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现状、优化景区空间布局以及调整全市旅游业结构提供参考.采用整体-局部视角对景区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探究,深刻揭示了主城片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带动作用,并发现了渝东北片区以及渝东南片区在旅游发展上的落后之处.同时剖析了海拔、政策、经济以及交通等多种因素在景区集聚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将多种资源联合起来进行分析,改善了以往“就旅游资源论旅游资源”的研究模式.但本文只针对时间序列上景区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在数理统计上的演变规律未做深入研究,今后应当进行补充完善.另外,其他多种相关因素例如自然禀赋条件、人口状况以及互联网的传播等均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对A级景区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究不同时期景区格局演变的推动力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猜你喜欢
主城片区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十三五”时期重庆主城拟打通170条“断头路”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