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区市中心城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26 12:15吴丽萍陈建华徐晓涓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疑似病例居家医疗机构

邓 辉,吴丽萍,陈建华,徐晓涓,李 勇

(赣州市立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设区市中心城区是区域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等特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其疫情防控工作难度较大。现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分析总结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防控工作。

1 章贡区防控新冠肺炎情况

1.1 区情资料章贡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偏西北部,隶属赣州市,是赣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据2018年统计人口为73万,与疫情地有航运、铁路、公路相通,人员往来较频繁。

1.2 防控措施

1.2.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统一指挥成立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建立高效运行的指挥—响应系统,包括计划、执行、后勤和管理等多个组成部分,进行资源的快速整合。

1.2.2 对目标人群实施分类管理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点,将相关人群分为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三类[1],分别建立管理流程及标准,其中密切接触者又分为高危和低危组,分别由院外隔离点集中管理和居家隔离;疑似患者由相关医院集中收治;确诊患者集中由市定点医院救治。

1.2.3 对医疗机构实施分级诊疗将各级医院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疑似病例诊治医院和确诊患者定点救治医院。不同类别任务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人群居家隔离观察;普通医疗机构负责高危密切接触对象集中医学观察、疑似病例诊断和治疗以及确诊病例转诊;定点医疗机构负责确诊病例的救治。

1.2.4 管好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是发现患者的一个重要场所,制定详细、科学的流程,确保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1.2.5 按标准按流程管理建立院外集中隔离点和院内隔离病房管控标准及流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指南等要求建立居家隔离、院外隔离点、疑似病例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管控标准[1-3]。

1.2.6 建立联动机制

1.2.6.1 院内外互联机制建立隔离病房与隔离观察点、居家隔离之间的互联机制,对隔离观察期间出现症状者统一转至医院;医院负责制定发热病人管理流程、院内外隔离观察对象转运流程等,对转至院内的相关对象进行诊治,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

1.2.6.2 建立居家隔离人群转集中隔离点的流程建立居家隔离人群转集中隔离点的流程,并按流程处置。

1.2.6.3 院内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机制建立由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影像、检验、院感、护理、中医等专科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按“一人一团队”标准,对隔离病房所有患者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4-7],有效避免了误诊、漏诊,并极大缩短了患者的确诊时间。

1.2.6.4 建立疑似病例诊治医院和定点治疗医院之间联动机制当疑似病例检测为核酸阳性时,转收治医院治疗。

1.2.6.5 建立医院与疾控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当疑似病例诊治医院筛选出确诊患者时,立即通知疾控部门进行流调,同时将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类处理,高危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观察,低危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当从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疑似患者时,立即转疑似病例诊治医院隔离诊治。

1.2.7 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抗击“新冠”病毒,运行条块结合“多网协同”机制以地方党委为领导,政府为主导,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执法部门为保障,构成有力、有序、有效的群防群治组织体系,并接受监督部门监督。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参与防控;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外来人口(含外出返回人口)排查;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参与居家隔离监控;疾控部门指导消杀和负责流调、病例转运;执法部门协助并提供保障。各部门职责清楚,互相配合,数据共享。

1.2.8 信息化助力防控工作通过建立微信扫码识别系统,发挥大数据作用,帮助排查,同时实现区域内的信息互通共享。

2 防控成效

2020年1—4月湖北(含武汉)来章贡区人员共5 759人,境外返回章贡区人员共1 239人。共计收治28 例确诊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5 例,本土关联性病例3 例,聚集性、家族性发病共5 组25 例;疑似病例120人次;集中医学观察1 133人次。本区域28例确诊患者,19 例为集中医学观察点或居家隔离人群中发现,9例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现。

28 例发病病例中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和防控工作人员感染。

3 讨论

3.1 防控经验

3.1.1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可反映城市治理能力,建立高效的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对各方力量进行统一调度,在此次防控中起重要作用。

3.1.2 隔离观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隔离可有效阻断传播,建立集中隔离观察点和严格居家隔离是本区域防控的重要手段。

3.1.3 建立系列防控制度和联动机制,推行分级诊疗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系列防控制度和联动机制,推行分级诊疗和人员分类管理,是防控重要保障。按照国家诊治标准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能力,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人员分类管理标准和分级诊疗规范,包括社区居家隔离管理制度和标准,隔离观察点管理制度和标准,疑似病例诊治管理制度和标准,社区与隔离观察点、医院与社区、医院与隔离观察点、疑似病例诊治医院与定点救治医院之间信息互通制度和转诊规范,共同构建有序的防治网络,确保防控与诊治工作有序进行。

3.1.4 社区动员、群防群控社区动员、群防群控是致胜法宝。

3.1.5 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在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的状况下,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提升防控效率。

3.2 存在的不足

3.2.1 政府对公共卫生重视程度不足在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模式一直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和核心,GDP 成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指标,一度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基础。尽管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目前尚缺乏科学衡量指标,在不少决策者心中,经济增长依旧是第一位,环境、医疗保障、就业、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等构成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关键要素却被忽略,此次疫情突发,公共卫生成为防控工作的短板。

3.2.2 不发达地区对公立医院投入较少,政府办医责任落实不足不发达地区对公立医院投入较少,政府办医责任落实不足,从某种程度隐性鼓励医疗机构创收。医院为了生存,为了留住人才,迫使走向市场、追求盈利,甚至导致公立医院价值观、发展观扭曲,其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防疫能力薄弱。

3.2.3 碎片化的医疗网络和无序的就医状态碎片化的医疗网络和无序的就医状态不利于疾病的防控。我国曾经有过一个相当健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即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有序诊疗防控,曾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在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个系统在大多数地区已经碎片化,各级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管控力几乎为零,下级医疗机构亦独立于上级医疗机构之外,自由发展,上下级之间几乎没有联合,相反在市场面前两者只有竞争,上下级机构发展差别产生巨大虹吸效应,导致下级医疗机构愈发困难,而上级医疗机构愈发庞大。未形成有效医疗秩序,百姓就医难问题其实并没解决,无论是慢性病或传染病,都难以防控,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下级医疗机构无能为力,而上级医疗机构“一床难求”,导致失控状态。

3.2.4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稀缺,非专业人员占编而专业人员入编困难,在系统内形成了所谓的“占位”现象;医疗机构技术骨干分布不平衡,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整体均衡发展。人才问题对防治的效果和效率有重要影响。

3.2.5 社区工作能力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社区人力资源不足、待遇相对低,而县(区)级机关人员臃肿,存在“头重脚轻根底浅”状况;另一方面社区承接的职能越来越多,所谓的“上面千根线共穿下面一根针”,不利于社会治理和突发事件防控。在新冠防控中,上级机关人员短期内下沉到社区,彼此的融合并非理想状态,社区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出现“举轻若重”现象,且少部分下沉人员缺乏参与热情,流于形式的下沉。同时部分社区居民存在自由散漫的心理,缺乏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度不高,个别社区的凝聚力不强,管控潜力未充分发挥。

3.2.6 信息化助力存在缺陷缺乏统一的平台或接口,各地监测平台未能打通,扫码信息未能共享,流动人群无所适从,严重制约了防控工作。

3.3 建议

3.3.1 强化县一级公共卫生力量乡镇级医疗机构必须有专业的防保人员。编制待遇必须向技术骨干倾向,留住人才。

3.3.2 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要强化“公益性”公立医院的投入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县级公立医院必须具有足够床位的标准传染性病房。其投资应由地方政府承担。

3.3.3 逐步恢复建立三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恢复建立三级卫生保健网络,上下联动共防疾病。

3.3.4 推行分级诊疗构建有序的就医秩序,分级诊疗可避免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人才流失,真正缓解“看病难”。要做到分级诊疗需卫生主管部门、医保部门、各级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医保部门出台政策,引导上级医院“捆绑式”而不是“走读式”分片包干下级医院,形成紧密型医联体,把技术下沉一级(市级下沉县级、县级下沉到乡镇级),共同发挥诊治网络的作用。

3.3.5 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应列入医务人员每年强化培训的内容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疾病谱发生改变,传染性疾病已不再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各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对传染性疾病有所松懈,尤其是20 世纪90年代以后培养的医务人员更为陌生,而他们正是医院的一线主力。应把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识列入强制性培训内容,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多种形式培训。

3.3.6 政府应研究并加强社区的综合治理能力这关乎整个社会发展与治疗。必须先改变“头重脚轻”的状况,社区是社会的细胞,需精简上级机关、充实基层管理队伍、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3.3.7 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政府相关机构应该主动作为,规范技术标准,消除区域间信息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猜你喜欢
疑似病例居家医疗机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临床分析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柴胡达原饮合三仁汤、六君子汤加减早期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答一位征集抗疫诗的朋友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