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康复治疗策略

2021-03-26 12:15张家红杨佳明刘琴琴谢辉勇牛衍龙王茂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呼吸肌康复心理

张家红,杨佳明,刘琴琴,朱 强,黄 慧,谢辉勇,牛衍龙,王茂源

(1.赣南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2.赣南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3.赣南医学院康复学院;4.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

2019年末,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报道了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随后这场疫情迅速蔓延,肆虐各方,人民健康面临严峻的威胁[1]。这种从未在人类宿主中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 2),这种疾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3]。短短数月,确诊病例达上百万,重症病例达十万。目前COVID-19 无特效药,改善患者严重的功能障碍十分紧迫。为此,国家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4],旨在通过康复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本文拟对COVID-19患者肺康复、中医康复及心理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护提供参考。

1 肺康复

1.1 概述肺康复,简而言之就是改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健康状况的综合干预措施[5]。其重点是通过教育、运动训练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来改善健康状况,以解决肺疾病中明显的呼吸困难[6]。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靠呼吸道传播,首先攻击肺部,并在肺泡内诱导浆液、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实变[7]。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病情危重的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肺康复在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提高肺通气功能上有显著的成效,对COVID-19 患者来说,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发现及时的肺康复可改善预后,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越早介入康复越对愈后有利[8],并可预防呼吸道堵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萎缩、肌无力等诸多并发症[9]。

1.2 轻型、普通型患者的肺康复轻型与普通型患者症状轻微,但仍需康复训练。疫情早期只要一经确诊就会被隔离治疗,随着疫情和治疗的进展,发现居家治疗是更好的选择。当然,是否适合居家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评估。为了保证安全,患者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医院也可实施远程会诊和远程康复指导,将暴露风险降至最低,帮助患者和家属减少就医障碍[10]。

这类患者的居家肺康复治疗,旨在提升肺功能和运动耐力,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同时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舒缓压力。居家康复应遵循简单、有效、节省和安全的“4S”原则[11]。由英国斯坦福大厅国防医疗康复中心的专家制定的共识声明指出,COVID-19 轻、中度患者恢复锻炼后,应先进行1 周的低水平伸展运动和轻度肌肉强化活动,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12]。训练时配合呼吸,不要憋气,不宜一次性超负荷运动。呼吸康复操是很好的肺康复方法,我国主要采用“六字诀”呼吸操、瑜伽、经络锻炼呼吸操等锻炼方法。还可进行有氧运动,如踏步、快慢走、游泳、仰卧起坐和下蹲等。另外,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全身振动锻炼,已被建议作为肺康复的一部分[13]。也可采用哑铃或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训练。注意运动需要先从低强度开始,逐渐提高强度和时间,每周3~5 次,每次约30 min。通过坚持安全有效的居家运动可提升患者心肺功能,促进其身心健康。

1.3 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肺康复治疗

1.3.1 康复干预相关条件重型、危重型患者病情变化快,急剧下降的呼吸功能可伴发呼吸衰竭和休克等,危及生命。因此该类患者需尽早进行肺康复治疗来改善呼吸功能,从而缩短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14]。当然,该类患者全身症状重,准确把握康复介入时机,掌握适应证、排除禁忌证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尚没有准确的康复介入时间的相关证据,对于该类患者,最好是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尽快实施康复干预,并要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实时评估。重型患者介入肺康复的条件是:①有刺激反应;②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气末正压(Peep)≤8cmH2O;③无体位性低血压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④排除深静脉血栓。危重型患者进入康复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满足:①无休克;②无意识障碍或异常精神状态;③无其他器官衰竭。

若不符合康复介入标准,则每天进行复评,直到满足标准后立即制定个体化肺康复处方并介入康复[15]。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该立即停止康复干预[16]:①血氧饱和度<90% 或较基线值变化下降>4%;②呼吸频率>40次·min-1;③收缩压:<90 mmHg 或>180 mmHg;④平均动脉压<65 mmHg 或>110 mmHg,或较基线值变化超过20%;⑤心率<40 次·min-1或>120 次·min-1;⑥新发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⑦精神意识状态变差,烦躁不安。治疗中需要注意确保患者与医生的人身安全,尽量不要增加感染的风险。且需要保证充足的氧气,以免因增加运动造成缺氧加重而诱发严重并发症[17]。

1.3.2 呼吸训练在大部分危重型患者中,严重呼吸窘迫的所占比例较高,需要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然而,研究已证明机械通气会导致呼吸肌萎缩和严重的肌无力[18]。因此,呼吸肌训练便显得更为重要。作为肺康复的重要内容,呼吸肌训练在提高呼吸肌力量和改善患者的缺氧方面效果确切[19],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腹式呼吸法、缩唇呼吸法、抗阻力呼吸肌训练法等。腹式呼吸法有仰卧、坐和立三种体位,采取吸—鼓—呼—缩的呼吸方式,尽量避免胸部活动,吸气时对抗手按压的压力将腹部鼓起,呼气时稍压腹部使其尽量回缩,每天训练2~4次,每次15~30 min。缩唇呼吸训练法可产生呼气末正压,预防小气道陷闭,提高有效肺活量。该方法是用鼻缓慢吸气,然后做吹口哨样动作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 倍,每天训练3~4 次,每次10~15 min。呼吸肌阻力训练是通过弹簧训练器提供阻力,提高呼吸肌的强度和耐力,每日2~3次,每次训练时间逐渐增加至20~30 min。目前最常用的呼吸肌阻力训练法是流速型吸气肌抗阻训练,一般以患者最大吸气压的30% 作为初始负荷,每次可进行约15~30 回合的耐力训练或8~12 回合的力量训练[20]。呼吸肌训练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速脱机,降低重病率,缩短住院时间[21]。当然,该训练方法需要采取便于操作的方法才能使患者尽快掌握并坚持,以便更好的改善肺功能[22]。

1.3.3 其他训练因肺部功能障碍,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痰液增多及咳嗽。因此,除了呼吸肌训练,还需要综合其他方法,以提高肺康复效率,促进患者恢复。对于痰液较多者,可根据病情采用体位引流、振动仪排痰、胸背部扣拍及主动循环呼吸技术等。患者住院期间,早期活动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如翻身、卧-坐训练、坐-站转移等,若体力不佳可减少活动时间及活动范围,禁忌绝对卧床。还可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疗法和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延缓身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再配合关节主被动训练,防止关节僵硬。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治疗后再次评估。

1.4 出院患者肺康复医生应在患者出院前根据其肺功能情况,制定安全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COVID-19的长期后遗症尚不清楚,但以往冠状病毒暴发的证据显示,患者出院后仍可出现肺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23-24]。老年患者的功能储备较少,疾病身体透支大,如果出院后继续躺在床上,身体会每况愈下。因此需要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并制订循序渐进的综合的个性化呼吸康复方案。可在保证通风和休息的前提下进行居家康复训练[25],若有可能,还可寻找与患者联系沟通的替代手段,如远程康复[26],其最大优点是不会有接触病毒的风险。康复训练主要是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跑、二十四式太极拳、八段锦及健身操等训练方式。注意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长时间或高强度训练,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胸痛、气短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咨询医生。期间也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坚持锻炼、不熬夜,保持空气流通,戒烟戒酒,均衡饮食等[27]。

2 中医康复

虽然病毒在中国的传播已得到控制,国外的感染率仍在上升,对COVID-19 进行有效的防治仍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医药有几千年历史,曾多次用于治疗重大流行性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方剂,比如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8]。自从COVID-19 暴发以来,有专家就提出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据报道,90% 以上的COVID-19患者采用了中医药治疗,一些中药方剂已显示出明显的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29]。中医药在国家COVID-19治疗指南中也得到了推荐[30]。

有证据表明,与单纯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对COVID-19 有更好的疗效,面对如此严峻的世界疫情,西方国家也应重视中医药的治疗作用[31]。中医有整体治疗理论,能平衡阴阳,增强人体抵抗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强调了中医药优势,鼓励中西医结合深入发展[32]。武汉地区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健脾利湿类中药在治疗COVID-19 过程中有助于不同病程的恢复[33]。众多中药成分在临床中使用已有十多年,如金银花、连翘、玄参、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等,亦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34-36]。另外,根据随访观察,出院后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及社会功能等损伤,中国康复医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相关专家共同起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第一版)》[37]指出,需要对恢复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和心理评估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然而,每一个中药方剂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如何配伍,以及剂量的多少,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方剂。

3 心理康复

治疗期间,医务人员需注意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数据显示,53.8% 受访者为中度或重度疫情的心理影响[38]。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恐惧、失眠、抑郁等严重心理状况,这会导致更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痛苦,且会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39]。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康复,这也是全面康复的重要部分,能增加患者的配合度,提高康复效率,对患者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37],也可通过亲戚朋友逐步排解患者负面情绪。心理干预措施务必为综合性,既要对患者适当解释病情,使其对自身状况有比较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常用的干预方法包括睡眠干预、行为学疗法、心理暗示、心理疏导等,一般是联合运用。还可运用音乐疗法来调节心境,稳定情绪。另外,获取非官方不良信息可能会进一步助长患者焦虑和恐慌,故政府和卫生官员需要及时辟谣[40]。医院也应考虑为门诊患者和家属开通电话咨询热线,支持使用远程咨询进行心理评估和帮助,以减少疫情期间的不利心理影响。

4 小 结

目前,COVID-19 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出院患者人数增加,其恢复期的功能障碍也越来越明显,综合康复治疗将进一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肺康复,尤其是呼吸肌康复作为一种安全性高又有效的非药物干预,可以很好的提升肺功能,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中医康复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肺康复、中医康复及心理康复有效地融入疾病管理和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可以为患者带来长期的好处。这些康复思路和方法将有助于丰富COVID-19 康复策略,对打赢抗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呼吸肌康复心理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