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应坚持的四种思维方法

2021-04-17 11:45朱健源李永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朱健源,李永胜(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教育是国之大计,亦是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复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场景、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化,这给学校思政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2019年首次召开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政治大局高度,深刻阐明了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培养中的重要性,从如何培养人的高度阐明了新时代进行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方法对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并贯彻运用于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抓住关键的社会主体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阐明社会主体是现实社会历史过程的承载者与实现者,人类社会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它正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呈现出来的。在此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过程,就绝不能抛开社会历史主体。也就是说,社会主体是历史活动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历史实践活动,它由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所组成,其中主体要素最为重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抓住主体这一关键要素。抓住关键的社会主体思维体现了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载者、发动者和主体力量。从历史主体的视角看,社会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现实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的自觉能动活动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内容。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及其实践效果,“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330。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关键主体作用呢?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高屋建瓴地给出了明确答案。其一,政治要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意识、较高的政治能力与政治定力,让有信仰的人坚定地讲信仰,让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剖析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如此才能肩负起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其二,情怀要深。有为人民做学问的大担当和宽广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浓郁的爱国情,自觉的强国志,笃定的报国行,心里装着国家,胸中揣着人民,肩头扛着民族责任,用真情实感播种理想信念,用家国情怀滋养担当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引导学生,用有温度、有热度、有烈度的情感传递和情绪感染,直抵学生内心,拨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灵魂,浸润学生心田,达到情感认同和情感接受,培养有情怀、有责任、勇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三,思维要新。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运用好认识方法论,驾驭好反思批判的哲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深厚的理论滋养、深邃的方法启迪,要勇立时代潮头,站在理论前沿,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研究教学,把握规律,应对变局,不断创新。其四,视野要广。要有宏阔的发展视野、渊博的知识范式视野、宽广的国际比较视野、深邃的历史透视视野,在宽广、纵深、历史的比较中,把那些深刻的道理讲清楚、弄明白、点到位、说透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育出宽广视野和宏大格局的一代新人。其五,自律要严。要有严格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严格自律时才有说服力。其六,人格要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影响思政课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要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人格,宽广透彻的理论功底,自觉做治学严谨的人格表率,坚持与学生亦师亦友。唯有如此,方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启迪、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用充满正气的精神人格,引领学生确立崇高理想信念。

如上所述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就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内在素质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形成一个有机体系,构成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系统。其中,政治要强隶属于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要素,是整个素质结构中的灵魂,起统帅作用。思维要新与视野要广,则属于知识能力素质,起着关键性作用。情怀要深、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则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在其中起基础性作用。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只有具备了如上素质要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养成和人生价值观构建的领路人。

二、坚持正确导向的价值思维方法

所谓价值导向,是指国家或社会引导广大群众的价值活动,使之接受某一价值取向,从而引导人们向某一价值目标前进。我国教育具有社会主义属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方法,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历史辩证法的生动呈现。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价值导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否正确,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它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328这就充分表明,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一代新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服务,这就是学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导向。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一种典型的价值思维。所谓价值思维,就是以价值为轴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创造并实现一定的价值为思维旨趣。价值思维是我们观察世界、分析和研究现实重大问题的思维方法。把价值思维方法运用于思政课,就是要自觉坚持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所以,办好思政课,我们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清醒的价值自觉,始终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滋养精神根脉,铸魂育人,在知识传授中加强价值引导,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讲清道理、阐明规律、辨析真伪、触及本质,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示人的育人效果,在情理交融中实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启蒙,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 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4]。我们要进一步讲明讲活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之深刻道理与内在逻辑,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与政治敏锐性,把爱国主义的历史和人文情怀种入学生心田,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促使其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学生创新创造、追求进步、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以及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之中,努力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还要讲清讲明讲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生动故事,尤其是要讲透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而进行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的发展史。在价值信仰的层面,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讲清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促使学生真学真悟并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捍卫者与践行者。

加强党的领导,这是确保思政课遵循正确价值导向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331鉴于此,必须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全面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党委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定期研究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党委成员定期深入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活动等环节的体制机制,以确保思政课发挥其最大教育功效。实践告诉我们,始终确保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至关重要。我们要把准思政课的教学方向,科学引领、系统谋划思政课的教学大局,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领导,以确保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理论武器培根铸魂,塑造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推动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

改革创新思维是改革创新精神在人的思维中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永不停滞、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运动变化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展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在历史实践中的巨大指引作用,彰显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践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包容和合、兼容并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这些为我们变革创新提供了丰富滋养。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矛盾和新挑战,思政课建设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指导,正确处理和准确把握好八个统一关系。

其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点,政治性既是其方向,也是其根本所在。思政课又具学理性,学理性是其底色,也是其思想的支撑。坚持用学理讲好政理,用思想性滋养并支撑政治性,以严密的科学逻辑和精辟的学理分析开导学生,以精深的思想理论和精细的哲理辨析启迪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与实践魅力感召学生,才能影响学生,在提升政理的学理地位中,讲清讲透讲活思政课背后的逻辑与力量,夯实学生的精神底色。

其二,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辨证统一。知识性是直接载体,价值性是深层内容,思政课的核心是借助知识载体传递价值,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从而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引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在知识探险、方法启迪、思维训练、逻辑推演中传递社会价值,滋养信仰之根,培植信念信心,涵养情感态度,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有味道”,达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

其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批判是手段,建设是目的。既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弘扬正气,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又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正本清源,促使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实质、危害及根源有清醒认识,加深学生对正确理论的领悟与认可,做到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其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辨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用系统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亲身实践、感悟思想中领悟真理,用接地气的语言、带泥土的丰富鲜活事实与实践案例启迪学生,用实践为教学赋能添彩,使教学鲜活起来,富有感染力、亲和力与时代感,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崇高理想信念的践行者与奋斗者。

其五,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里所谓的统一性是指,思政课在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教学方向、教学目标、组织管理与质量评价等方面是统一的。所谓的多样性是指,思政课在教学路径、方法、手段、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思政课教学有相同的教学方向,统一的目标归宿与共同的使命担当,但它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多元的、多层次且多变的。所以,既要坚持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课程设置、确定教材使用、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以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可及性,又要坚持在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提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别对待,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开展教学,精准滴灌,以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思想问题与矛盾,务求取得实效。统一性体现普遍性,多样性体现特殊性。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可坚守思政课的根本属性,确保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家国情怀的人才,而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则可满足人才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二者的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

其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它把教育过程视为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这种主体间性思想把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更加关注师生间交互关系,其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协同活动过程,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把原先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努力转换为受教育者自主自觉的能动活动,也就是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思政课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思政课教学,教师是主导,具有把控方向、驾驭全局、控制过程、意识引领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想、有理性、有情感的能动主体。所以,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研讨会、辩论赛、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好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和领航作用,赋予教学生机与活力。

其七,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辨证统一。思政课所要传递的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自发生成,这就决定了理论灌输的必要性。但是,简单粗暴的硬性灌输又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只有善用启发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与价值理念,才能得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既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理论灌输,又要注重用历史和当代成就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循循善诱的对话中感悟真理、升华思想、提升境界。

其八,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辨证统一。思政课是在人的头脑中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是一个多元多维多变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及其课程系统就是直接、明显地施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塑造的课程,具有显性教育的功能。同时,其他课程包括课外活动及校园氛围等也具有影响、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格教育的间接、潜在作用,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思政课本身在育人过程中的显性教育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好其他课程及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深挖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深厚资源,用好课外的广阔大课堂,让学生在深入社区中感受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在走进乡村中领悟乡村振兴战略,在参观博物馆中感悟历史文化,使显性与隐形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四、树立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方法

所谓整体育人,就是指坚持整体性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协同推进,综合集成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好各方面力量,把系统育人理念嵌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培养人的整体性发展,从而使人的身心、智力、情感、意志、审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整体育人理念是系统思维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方法体现了系统存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结合,它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灵魂工程,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系统思维、系统理念、系统方法,以整体育人理念为指导,整体谋划、系统设计、统筹协调、一体运作,从思政课程拓展到课程思政,形成系统育人的合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必须在把各方面具体情况都搞清楚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以及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5]立足系统思维方法,从党委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地位和职责、党政各部门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思政课建设中专兼职教师队伍作用发挥及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教材课程体系完善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了深刻论述和科学说明,为如何建设思政课及如何提升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实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全局高度,着眼于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方法,深刻阐明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突出问题,破解现实难题,推动思政课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为我们因时而进地改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健全完善工作格局,落实好整体育人的各项具体安排,尤其要注重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良好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育人功能。

从系统工程和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建设思政课这一系统工程就要着重把握好纵横两个方面。从纵向方面看,要求我们要切实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彼此贯通,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依据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及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法。从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以满足不同学段及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层层递进、逐渐深化、不断提升,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为此,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学理基础、内在逻辑、教育价值等问题,以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从实践层面看,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从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学环节设计与衔接、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活动控制、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协同攻关、统筹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要瞄准现实突出问题,依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的立体化创新,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全体发力、一体运作的体制机制,严格依照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整体把握和系统谋划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体系,解决不同学段相互衔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从教师主体层面看,做好不同学段的相互衔接与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既要关注自己所在学段教学,也要关注全学段的教学,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的全过程来实施教学,并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从横向方面看,要求我们要以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营造系统合力,把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作为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共同事业来抓。在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以系统思维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协同配合、整体发力,寻求系统最佳效果。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出发,选优配强思政课的教师队伍,遵循以专职为主和专兼结合的建设原则,确保教师队伍的数量更足和素质更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从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师资保障的战略高度,着力搞好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机制创新,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广大思政课教师能够静下心,破除杂念,潜心育人,让更多优秀教师愿意从事思政课教学,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在课程设计方面,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培根铸魂的组合拳, 在上下同心、各方密切合作的一体化运作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知识课与操作课等相关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在大思政格局中,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从思政课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它涉及到多重规律。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是一个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还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又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7]。因此,为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就必须以系统思维,做好多重规律的集成整合,以获得整体育人的最佳叠加效应。

综上所述,抓住关键的社会主体思维方法,树立正确导向的价值思维方法,推动改革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树立整体育人的系统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构成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中,社会主体思维方法是核心和关键,价值思维方法是方向与灵魂,辩证思维方法是基础与保障,系统思维方法是着力点与支撑点。这四种科学方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深厚沃土,具有客观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实践紧迫性。这四种思维方法承接地气、灌注生气、具有底气,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紧紧聚焦当前我国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在深入思考我国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的科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实性体现在其植根于思政课教学实践,反映现实诉求与期待,深刻回答了教学实践之问,带有实践的温度。科学性体现在它符合教育教学客观实际,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把握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针对性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着眼于解决现实矛盾,是在摸清问题、把脉问诊、精准施策基础上提出的有效方法。可操作性体现在,其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可实施,可以运用于实践,达到一定效果。这些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增强办好思政课的方法自觉,胸怀“两个大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回应时代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