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野下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认同的生成逻辑

2021-04-19 02:53陈华平樊艳丽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师共同体研究生

陈华平,樊艳丽

(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导师与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多,导师科研任务加重、空闲时间较少以及研究生扩招等因素使得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形式。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及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入影响,对导师与研究生的相处关系在以往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构建。但在现实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本研究将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差异与冲突视为两者达成共识的逻辑起点,拟从博弈论视角分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形式, 并对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博弈关系的变量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寻找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博弈双赢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备受关注。 2013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1]。 教育部为规范学生学术行为,强化导师责任,出台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并指出:“导师应当对所带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学生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给予指导与审查”[2]。 通过以上相关政策规定及学者们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仅仅是导与研、学的关系,也包括声誉、利益等物质和道德因素,由此可见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关系存在的必然性。但面对目前由导生间关系引起的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 如2019 年3 月份上海某高校导师辱骂研究生事件的曝光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异化和敌对化等对两者关系发展共同体理念提出挑战,急需寻找两者间发展共同体理念认同的途径。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综述

导师与研究生作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最核心的关系主体,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处方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对此,学者们为探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做了大量分析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三种,德国采用学徒式模式,美国采用专业式模式,英国和日本等国采用协作式模式,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相处形式。 伯顿·克拉克在探寻现代大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时提到,在德国与英国,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亲密的师徒关系,双方之间建立了一种学徒模式[3](P92)。国内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胡天佑基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导师与研究生应该尝试构建一种合作伙伴关系[4];赵智博、孙娇梦等为推动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构建新型导生关系的主要途径:倡导“指导+合作+ 关怀”的平等民主型师生观[5];张广慧和张欣提出从关怀性视角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关系[6];罗奕高、王丽霞、李明海利用团队理论并依据相应原则提出应组建研究生师生团队,构建师生间良好的团队氛围[7];孙文桢认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应当从法律视角出发[8];郑文力提出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学术共同体学习型组织[9]。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都在试图寻找导师与研究生最佳的相处状态,双方主体应在导与学关系的基础上和谐共处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 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探寻导师与研究生间和谐共处互利互赢的理想状态,为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博弈论视角对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认同的分析也是对师生共赢理想状态的一种探寻。

(三)博弈假设变量分析

通过对学者们探讨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学者们都在试图寻找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佳的相处状态,双方主体应在导与学关系的基础上和谐共处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这为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导师与研究生敌对案例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再度引起大家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策略选择的深思。该研究将导师与研究生差异与冲突视为两者达成共识的逻辑起点,拟从博弈论视角分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试图对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博弈模式的变量进行假设分析,以进一步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下博弈收益策略的选择。

二、差异与冲突: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逻辑起点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赛局理论等,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 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受到学界的重视,已被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P·B·迈尔森是这样理解博弈论的:“冲突分析或相互影响的决策理论或许是描述博弈论更为精确的术语”[10](P1)。 在他看来,冲突是产生博弈的起点,对冲突的分析是对博弈本质的阐释。 当前,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及个人价值追求多元化等因素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多方面影响, 外在因素的变化使两者间关系复杂化, 特别是涉及不同主体利益追求差异化时容易使两者关系出现异化现象, 有时偏离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关系常态甚至是走向反面, 给研究生培养及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严重冲击。 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认同的差异与冲突如下。

(一)导师与研究生价值需求的冲突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少不了两者共同价值需求的建立,然而,这种共同价值需求的建立需要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关人的需要的积极范畴,除满足导师与研究生基本关系和学术交流需求以外,更需要双方主体的相互尊重与认同以实现各自自我价值。 但在现实相处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价值需求呈现功利性趋势,如导师利用研究生廉价劳动力完成自己的课题、项目,研究生则利用导师的课题实现自己对经济和名誉的追求,但如果双方的利益追求不能满足时,原有的这种看似和平相处的生态平衡状态被打破,这种价值需求关系就会发生冲突,甚至外延,容易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紧张或异化。美国密西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对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功利性关系作出了批判, 他认为部分教师采取的是封建态度,把研究生视为完成科研项目的工作者[11](P78)。 可见,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简单追逐利益的关系体,忽略了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在研究生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误导了双方主体发展共同体理念的构建。 导师与研究生对利益的各自追逐,难以实现共同价值需求的建立,也误导了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需要,使师生之间关系疏远,违背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导师与研究生身份站位的差异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发展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的,但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当代师生关系,因此,两者间的从属关系对现实研究生培养过程有着影响与束缚。 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导师与研究生在分享、交流共同旨趣的同时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难,比如知识产权、身份差异的冲突[12](P120)等。 导师一般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拥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及经验,在学术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在与研究生交流的学术领域拥有足够的权威和话语权,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 导师依据研究生培养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生学业进行考核,比如课程考试、小论文及学位论文等,评估研究生是否能顺利获取研究生学位。有些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的确定及科研能力的训练等方面都由导师决定,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大多处于受支配状态,难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及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 当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的这种从属关系也不排除研究生主体自身弱化的原因,比如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受限制等,因而过分依赖导师,难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三)导师与研究生职责淡化的影响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充当不同身份角色,需履行各自职责达到双方主体共同发展的目标。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科研、考核评估,还包括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但也存在少数导师职责淡化现象,如过分重视自身职称评比而疏忽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许克毅、叶城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导师直接参与高新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 导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衡量,将研究生当作纯粹的科研劳动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完全疏忽了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13](P111)。 英国Gossingham unvesity 的Gastineau 博士认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主体承受经济危机、 精神危机、情感危机,以及与导师关系危机[14](P13)。 研究生迫于生活和就业压力,忽略了其作为研究生所应履行的职责,对自身科研任务职责的淡化,违背了研究生培养目标。 导师与研究生双方职责意识淡化,难以满足双方主体共同发展的要求。

(四)导师与研究生缺乏互动的冲突

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并不只是指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学术共同体这一方面,还涵盖了双方主体情感道德共同体的塑造。人本主义提倡教育应该为师生双方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安全、自由和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双方主体从心理层面获得安全感并本能的发挥各自潜能,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但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导师迫于科研任务压力,有时也无力顾及每个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如有学者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放养说”这一状态[15],对研究生“散养”的状态依然可见; 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个体缺乏积极主动性,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够重视,缺少与导师间的沟通交流,导师与研究生双方情感疏远,在学术和情感方面难以产生共鸣,也难以实现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三、互动模式: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博弈选择

博弈本质上是人类的决策选择,特别是人们相互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策略对抗情况下的决策选择[16](P372)。在双方或者多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对局中,博弈主体通过分析对手的策略来更换自己的策略以获取最大的博弈效益。导师与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主体且构成利益关系,双方之间关系构成二人博弈对局,双方主体互动行为的选择影响着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构成导师与研究生博弈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局中人或者说是参与人 (导师与研究生); 二是参与主体的行动策略选择;三是参与主体的博弈收益。

构成导师与研究生博弈关系基本要素中的局中人自然是导师与研究生双方主体;策略则是以导师与研究生行为选择的形式体现——合作或者不合作;收益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双方参与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付出各自行动策略成本并会产生私人收益与公共收益,当产生的收益比付出的成本更大时就会产生博弈收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构建发展共同体理念表现为双方主体合作与否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当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时候, 双方会做出互动选择以达到师生共赢状态。 在这种博弈规则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选择存在以下四种情况(见表1)。

表1 导师与研究生博弈策略选择矩阵

(一)导师选择合作、研究生选择不合作策略模式

当导师认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发展共同体关系时,就会做出积极的行为选择——合作,但当研究生对双方这种关系并不认同时会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不合作。 处于这种情形下,导师做出的合作选择就会表现为积极指导研究生,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及成长成才等方面都会做出许多努力,此时,导师就需要付出一定的私人成本;而当研究生对双方关系不认可时,就会做出不积极的行为选择——不合作,这种消极行为选择大多是由研究生的态度与能力所决定的,态度方面表现为研究生读研动机不端正,如为学历而读研的思想;能力方面则体现在研究生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扎实等。这种情况下,导师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效益(私人效益和公共效益),而研究生的消极态度可能就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此时,导师在这种博弈状态下所获得的收益为私人效益+公共效益-私人成本,而研究生所获得效益就是公共效益。

(二)导师选择不合作、研究生选择合作策略模式

当导师不认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是发展共同体关系时, 会做出消极的行为选择——不合作;但研究生对双方这种关系认同时会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合作。 这种情况下,由于导师制度存在的纰漏和导师个人能力、态度的原因,导师会考虑私人成本与收益关系并做出不合作的行为选择。导师对双方关系发展共同体不认同所做出的不合作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导师不仅授课量多, 还有许多科研任务在身,无力顾及研究生的学业与生活,体现为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导师自身无意指导研究生,导师只是象征性头衔,对研究生指导事务一概不顾。 与之相反,当研究生看重与导师间合作关系时,基于对科研成果的追求及自身能力的提升会做出比较积极的行为选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付出一定的私人成本,但是研究生的努力也会带来一定的效益(私人收益和公共收益)。这种情况下研究生的收益则为私人收益+公共收益-私人成本,而导师的收益则是公共收益。

(三)导师和研究生均选择不合作策略模式

当导师与研究生对双方发展共同体理念均不认同时, 相互会做出消极的行为选择——不合作。这种情况的存在可以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双方价值观的差异。导师与研究生处于两个不同的身份主体,双方所经历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经验大有差异, 当双方主体在价值观方面互不认同时, 面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等都持不一样的态度,这样容易使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做出消极的行为选择——不合作;二是导师与研究生双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作为一个拥有足够理性的行为主体,当自己的私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做出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选择,在这种二人博弈的对局中,均做出维护个人利益的选择——不合作。 在导师与研究生均不认可双方发展共同体情形下,导师与研究生都不需要付出各自的私人成本,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效益(私人效益和公共效益),这种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博弈收益是零。

(四)导师和研究生均选择合作策略模式

当导师与研究生对双方发展共同体理念均认同时,均会做出积极的行为选择——合作。 当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构建了发展共同体理念,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将会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平等尊重的关系。 双方所作出的行为选择都将是积极的互动,双方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对导师的提升及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会产生正面效应,随着双方收益的累加,也将会出现相关的叠加效应。 这种博弈对局状态中,虽然导师与研究生双方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私人成本,但是双方主体也会获得一定的收益(这里的收益是指双方主体各自的私人收益和公共收益),达到共赢。导师与研究生博弈收益矩阵情况可见下表2。

通过以上四种博弈对局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导师与研究生对双方发展共同体相互认同时,双方之间就会进行积极的行为互动,虽然各自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私人成本,但这种积极的行为互动为双方主体带来的博弈收益也是最高的。 前面三种情况所带来的收益都没有第四种互动情况所带来的博弈收益高, 也就是说当导师与研究生要实现双方共赢时就需要做出积极互动的行为选择——相互合作。

表2 导师与研究生博弈收益矩阵

四、因素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博弈变量可能

通过以上四种导师与研究生博弈互动形式即博弈策略的行为选择分析发现,导师与研究生博弈对局中双方主体的不同博弈行为带来不同的博弈收益。围绕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为实现导生双方主体共同做出共赢的博弈行为选择,需要对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变量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可能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博弈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导生个体的个性特征、互动意愿、培养机制的内外部环境几方面,并构建了影响导生博弈关系的模式分析图(见图1)。

导生博弈关系模式分析图主要是基于行为理论逻辑构建:导生双方主体基于个性特征和出自某种需求所做出的意愿选择,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下的内外部环境对导生博弈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也将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导生博弈关系的范围引申到更大范围层次,最终目的是推进导生双方共同做出共赢的博弈行为选择。

五、共赢: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的博弈收益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博弈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双方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模式,而影响导生双方博弈关系变量的存在,使导生博弈关系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共同做出双赢的博弈行为选择。这里的共赢是指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构建后为双方主体所带来的博弈收益,而收益又是博弈论中对博弈参与方进行策略优势考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对比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四种博弈策略选择所带来的博弈收益,不难发现导师与研究生双方的积极互动行为是师生共赢的最佳博弈策略选择。共赢体现了构建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思想理性,也是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博弈策略选择的价值导向。

(一)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共赢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呈现递增式发展。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7](P110-111)。 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使得研究生与导师已经从心理层面将共同发展确定为价值需求和共同提升的目标。这里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共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图1 影响导生博弈关系的模式分析

一是符合个体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认同并非强制性地使双方主体承认你对我错、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出于双方主体发展共同体理念自发而成的行为合作关系。零和博弈,显然可见是指博弈中的参与主体间某一方主体的收益等于另一方主体的损失,使得博弈双方主体的收益和损失相加为“零”。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虽然有时存在异化的现象,但在最初阶段双方都是希望两者的关系能向好发展。当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构成时,双方主体基于相互认同的基础在导师“教”与研究生“学”这一过程中形成高度的合力。 此时,导师的发展需要已然不是简单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提升从教学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 作为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研究生在与导师的高度配合中认真完成学业任务要求, 受到导师自我发展要求的熏陶也对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层次需求,并从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 二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教育效果。 当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成功构建, 双方主体选择积极的博弈相处方式——合作博弈。 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高度配合的合力,将教与学、研与学融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师生关系,导师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教育教学任务,研究生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教育效果全面得到提升。

(二)导师与研究生同心同行的选择共赢

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构建情景下,导师对研究生精心培养,对研究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为更好地实现双方价值提供了大力支持。 导师与研究生基于发展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从思想和意识层面达到了高度一致, 双方主体在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科研交流以及情感对话。 在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同心同向同行的选择共赢主要体现在两者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全面理解。基于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共识的构建,在导师与研究生这场二人博弈过程中一方的行为选择都将对这个共同体负责, 而不是简单的仅从各自私人利益出发,双方之间做出积极的行为互动——导师与研究生相互合作,这种从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认同使得双方主体的行为选择都是同心的,都将是为了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圈子而努力。导师与研究生也进一步思量双方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博弈收益,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双方主体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而获取的集体利益。

(三)导师与研究生教学相长的发展共赢

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构建情景下,导师真心真情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引导,采取因材施教又不乏理论深度的教学方式,而研究生也对导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度认同,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教学相长是指教育过程中产生这样的成效,不仅承认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也承认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方面,导师与研究生是基于契约形成的教与学的关系,但是随着双方发展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我”与“你”的关系逐渐走向基于价值认同的“我们”,且双方之间逐渐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关系。 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基于导师与研究生发展共同体理念的构建,双方形成一种坦诚互动、精诚合作的共同体关系。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从科研能力、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在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方面也起到关键性作用;而研究生作为心智成熟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研究个体,基于双方发展共同体关系的构建, 与导师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双方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切磋,最终取得最佳博弈收益。 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导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工作幸福感,教育效果可以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体现出来,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激发导师对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创新,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良性互动。

六、结语

推动研究生培养教育有效性开展,助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平等尊重的关系,达到师生共赢的理想状态,这是当前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大家所期望的。 本文基于博弈论视角,以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差异与冲突关系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导生双方博弈互动的四种策略模式,分析了影响导生间博弈关系的变量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导生双方做出共赢的博弈行为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导师与研究生双方主体积极互动的博弈形式选择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体制下的, 所以,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博弈关系也必然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博弈关系的变量分析只是以构建模式图的形式简要展示,接下来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导师共同体研究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