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对场地历史和文化景观的探索
——以上海市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景观提升工程为例

2021-04-24 06:3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圣约翰苏州河滨水

郎 爽

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 200437

1 引言

城市更新目标与诉求是满足新的发展需求,上海市苏州河滨水空间更新也随城市功能需求而不断地更新。1843年上海开埠,苏州河是当时上海民族工业的水上交通命脉,到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发展,沿河两岸的空间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满足航运运输的工业型岸线转变为临岸而居的生态型岸线,新旧更迭,苏州河的过去成为了历史,现状也将向史而新,反应过去、记录现在、昭示未来。

2 场地历史文化探索

2.1 场地历史

人们的生活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场地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的更新都将对这些自然和人工建造的部分进行改造或重塑。当一个场地进入设计状态时,意味着它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因为设计的前提是新需求的出现,场地现状不能适应需求的时候,必将被新的事物所替换[1]。无论是简单地改变场地的形态,还是彻底拆除重新建设,场地的历史需要被重视,城市更新的底线始终是不能破坏城市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基因。

当场地进行更新时,它将何去何从是对设计师极大的考验。设计首先需要对场地的历史进行梳理解读,通过全面的研究,系统的审视,制定更新设计方向,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场地要更加谨慎。从近些年城市更新改造成果中可以看出,通过新的设计手法与场地历史相互融合,新旧并置,相互兼容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2.2 校园场地历史与文化

苏州河沿岸河湾众多,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有大小河湾近二十处,故有“苏州河十八湾”之说[2]。其中位于中山公园,万航渡路北面形态近乎180度转盘的“学堂湾”,是由1879年圣约翰书院的建立而得名。1905年圣约翰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1952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华政)。华政与苏州河相伴成长,共同谱写了滨水的场地历史文化。

百年校园,涌现了众多的进步学者和青年学子,包括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吴肇光、孙学悟、林语堂、张爱玲、贝聿铭等,享有“东方的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江南教会第一学府”等美誉[3]。这些楷模事迹孕育了学校红色文化的根基。

在历经多次历史更迭之后,校园的整体风格依旧保存了其前身圣约翰大学创建时期(1879-1952)的英式庄园空间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造型优美,风格独特,被称为“约翰式中国高等学府建筑群”。其中格致楼,建筑面积约1898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楼西墙面与韬奋楼南墙面相仿,南墙面为城堡式,其楼址原系1879年购置的别墅住宅,供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办公和起居使用。2018年,有着110多年历史的格致楼作为“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的首幢老楼进行文保修缮,恢复了飞檐翘角、清水砖墙,重现了原有中庭、外廊、木质门窗[4]。

圣约翰大学时期保留下来的27栋历史建筑在2019年10月7日全部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成为整个上海教育遗产研究的“活化石”。它镌刻着19世纪以来近代高等教育和70年来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传承着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水乳交融的“最上海”文脉。

3 苏州河滨水景观提升工程

3.1 政策背景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公布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中明确了苏州河上海市域段的建设范围,沿岸长度50公里,总面积约139平方公里。全域分为三个区段,内环内东段、中心城内区段、外环外区段[5]。至此苏州河沿线公共空间的提升工作全面展开,各区段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一江一河”总体规划策略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3.2 华政段工程概况

地处苏州河中心城区段内的长宁区段2019年完成江苏北路至中山公园三号门区域的滨河步道贯通,其中包含位于苏州河“学堂湾”南岸华政校园区段的900米滨水空间,此次贯通工程中,步道宽度约为2米,与校园空间由隔离栏进行隔开,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面积为2350平方米。2021年在上海市“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作的总指挥下,对华政校园内滨水空间进行再次景观提升工作(即:上海市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景观提升工程),提升范围向腹地延伸,即苏州河防汛墙至校园建筑第一立面,对范围界限内建筑进行梳理,滨水步道进行拓宽,重塑沿岸开放空间布局,拓展对外开放空间面域,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将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成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大学校园,让市民最大程度地享受公共开放空间资源。

4 华政段滨水景观提升研究

4.1 目标与策略

本次提升同上海交通大学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进行联合设计,结合校园内部建筑群落,打造别具一格的“园中院,院中园”的特色景观。通过校园内部分节点的提升,将校园景观塑造为优美的花园,利用校园内围合的建筑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景观(另有立项)。具体策略包括开放公共空间、恢复历史风貌格局、塑造特色景观节点和修缮文物保护建筑(另有立项),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华政校园与滨河步道串联起多元、活力、共享的滨河公共空间,形成“一带十点”串珠成链,依托华政特有的中西合璧式的优秀历史建筑,以“凸显国宝建筑风貌,优化滨河景观品质;挖掘校园人文元素,激活滨河人文空间。

4.2 空间格局

从校园空间格局的发展特征上可以看出校园至今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圣约翰时期和华政时期。圣约翰时期随着学院建设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心大草坪及建筑群围合的院落格局,总体空间布局自由灵活;华政时期出入口位置经过调整,校园南北轴线感增强,部分区域后期新建,建筑体量增加但整体空间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如图1)

图1 校园空间布局图

本次提升,遵循圣约翰时期的空间布局,拆除非文保类建筑,结合保留的建筑形态,同时设置10个景观节点即“思孟园”“格致园”“倚竹苑”“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书香园”,拓展外部活动空间;将原沿河2米的步道拓宽至3米宽,升级为跑步道,步道标高抬升至4.1米,缩小与防汛墙的高差关系,提升步道的亲水性。保留沿岸具有观赏性的大型乔木,形成岸线景观绿带,通过缓坡营造漫步道空间串联各景观节点,从而带动整个校园的开放面域。

4.3 文化展现

华东政法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在本次提升过程中结合景观节点特质所赋予的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景观文化层次的深度。

獬豸园的景观营造就是结合校园中原有中式小院子的假山水系的特点,将神兽獬豸与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寓于假山叠石之中,重塑假山造型,通过旱溪、汀步小径和造型植物围合成一片宁静优雅的中式园林景观空间(图2),为游客留下一处思索性、延展性园林场景。

图2 獬豸园

法剧场是以“法”字点题的户外活动广场,结合周边建筑围合的矩形空间,融入方形“正值公平”的寓意,通过整石座椅和花镜绿化突出广场边界的矩形特点。在广场中间设置圆形广场,通过圆形“和谐包容”的寓意体现校园的包容性,广场中间设置长1.8米,宽1.2米的紫铜华政LOGO地刻,突出法剧场的庄重性。借用现状树木与跑步道的空间关系,营造舞台的空间感,为师生及市民营造出一处室外政法科普宣传的公共舞台交流空间(图3)。

图3 法剧场

华政校区的历保建筑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红墙飞檐,拱形窗别具特色,是圣约翰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在本次提升过程中,借鉴建筑文化语言的设计元素,运用在景观小品及铺装形态上,例如在思孟园主入口(图4)轴线上设置景观廊架(图5),强调与建筑的空间关系。廊架的门拱造型设计为4跨,总长8.8米,宽3.32米,黑色铁艺廊架,柱身为圆柱形立柱,通过柱头的矩形框架链接上部拱形,整体造型与思孟园门头相呼应。地面弹石路的铺装造型采用扇形水波纹形态,与建筑扇形窗拱造型(图6)相呼应,朝着苏州河水流方向进行同向铺设,与河水形成内外呼应的意向空间(图7)。

图4 思孟堂主入口

图5 景观廊架

图6 格致楼窗拱

图7 弹格石路面

4.4 氛围营造

在华政校园百年历史的更迭中,校园的整体氛围宁静沉稳,整体色调为灰红两色,没有做其他华丽的渲染,植物类型丰富,存留多颗百年古树,这些历史的印记在今天的提升过程得以延续,并以新的形式创造将来的历史。

主色基调 在材质的选择上以灰色调为主,地面铺装采用芝麻灰花岗岩,防汛墙墙体饰面采用浅灰色水磨石和水洗石相搭配,通过现场手工艺铺贴和细致打磨,彰显匠心制作的厚重感,敬畏百年校园的历史风貌。新建的驿站是一处坡屋顶小体量建筑单体,其造型简洁,外墙采用红色饰面砖,屋顶为灰色钛锌板,与周边的体育室、教育超市相呼应,整体色彩于百年校园相融合。

灯光营造 在照明设计上以宁静稳重为出发点,原有建筑楼宇的长效照明,开放空间的功能照明,都选用暖色光源烘托出校园的宁静平和。为展现华政建筑的立面风采及步道空间的开阔性,漫步道两侧不设置庭院灯,以防汛墙的侧壁灯和草坪灯相结合,满足步道夜间游走的功能需求;台阶处设置嵌入式台阶灯,起到提示作用;在个别大树区域设置投光灯,烘托树木姿态起到点缀作用;局部广场区域增设庭院灯,满足开阔空间的照度需求;结合景观廊架设置射灯,烘托廊架与爬藤植物的刚柔美感。所有的灯具造型简洁大气,颜色以灰色、黑色为主,符合华政整体设计风格。

植物脉络 古树遗存是历史的最好见证,通过对滨河空间绿化进行梳理,保留姿态优美的大树,尤其是滨水岸线上的那棵135岁的雄性古银杏,其树冠枝条舒展,叶片繁茂,生长良好,围绕这棵百年银杏打造了“银杏苑”景观节点。为了让这棵古银杏有“儿孙”,在“思孟园”移栽6棵小银杏,在“书香园”结合休息场地新栽植6棵胸径20公分青壮年银杏,形成首尾呼应。随着时间的飞逝,今天的小银杏也将成为下个百年的见证。在其它区段绿化的选种搭配上考虑生物多样性,结合建筑形态栽植造型优美的乔木,营造一处一景,四季有景。为了凸显建筑立面风格,在植物的搭配选择上,用品种杜鹃和萼距花,以云朵的形式勾勒场地边界,整体高度不超过0.4米,花境色彩以红色为主,搭配上注重品种的多样性,形成高低错落的群落空间,通过小环境的营造,改善了苏州河滨水岸线的生态大环境。

5 思考

5.1 新科技

新时代科技的运用也是传承的有效手段,在华政提升过程中融入了可听、可看、可学的二维码扫码体系。整个体系为三套系统,一是 “品读建筑故事”,通过扫码可以了解华政文保建筑的历史故事。二是“植物认知课堂”,通过扫码呈现生动形象的植物绘本及植物品种故事,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三是“历史文脉”,结合防汛墙上4块标牌的主题,通过扫码解读华政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为开放后的华政滨水开放空间的旅游业助力,为上海可阅读的建筑锦上添花。

5.2 空间融合

更新完成后的苏河华政段是苏河岸线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景观风貌,本次改造提升后实现了岸线空间与校园空间共享,给市民以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设计对场地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融合将场地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新的开放空间将继续参与到未来的历史中。

猜你喜欢
圣约翰苏州河滨水
约克圣约翰大学创意中心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130万
苏州河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