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对目前城市设计问题的探讨
——以西安市强韧发展之策为例

2021-04-24 06:33于鹏飞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韧性城市规划理念

于鹏飞

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 河北 邯郸 056107

城市设计自1950年被欧美国家中的大学建立相关课程,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建筑规划界以来,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城市景观、城市经济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城市政策的实施等等而导致的城市病、城市问题的产生,城市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以望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由此而产生各种城市设计理念用以解决城市问题。但是随着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可为我们在以后相关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中提供经验和借鉴。

1 韧性城市的研究综述

1.1 韧性城市的概念

作为城市设计理念的一部分,韧性城市于2002年在美国生态学年会上初次被提及,2005年联合国《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首次提出韧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1]。韧性城市的概念有很多,每个人相对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韧性城市定义是“全球100个韧性城市”;我国的谢礼立、仇保兴对韧性城市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对韧性城市的基本理论价值和内涵形成具有一定的共识:韧性城市是指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各种自然灾害的城市[2]。笔者认为韧性城市的理念就是:在灾害和不确定因素等影响城市正常的机能运转时,城市可以承受灾害以及灾后可以快速恢复到原来的城市状态,或者正向转变到新的状态。

1.2 韧性城市包含的内涵

生态视角下的韧性概念逐步扩展到包含生态、工程、社会和经济四个视角。韧性联盟将其定义为:城市系统消除外部冲击和干扰并保持自身典型特征、重要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能力。并指出其具有生态韧性、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四个内涵。

(1) 城市生态韧性

韧性最早由霍林提出:人们可以认为韧性是指系统需要经过一个自我进行调整后,能够发展迅速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并保持自身经济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运行的能力。随后众多学者如冈德森等对生态韧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并且城市的格局和功能分区直接影响城市面对灾害时的抵御和适应能力。

(2) 城市工程韧性

布鲁诺认为韧性包括管理系统的力量、系统的储备资源、快速发展恢复平衡的能力分析以及信息系统进行随机的水平。他还建立了定量模型,探讨了基础设施工程韧性的稳健性和快速性的影响[3]。

(3) 城市社会韧性

关于社会韧性的理念也很多:阿杰认为,这是社会和人类面孔从外部改变的能力;帕顿等人认为,它是系统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同时仍然保持正常的性能,并收集各类资源。帕顿认为恢复力是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来面对未来的各种意外灾害,将社会的恢复力提高到危机管理的水平[4]。

(4) 城市经济韧性

城市发展经济韧性取决于城市管理体系本身的产业组织结构,城市自身的产业多样性,经济的聚集性等是灾害来临时城市经济恢复和稳定的关键,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城市经济的抗干扰力和抗冲击力。

1.3 韧性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

(1) 韧性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治理的韧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不断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建设社会活动的基本理论依据。城市规划着重于空间的预测和安排和空间资源协调的问题。在韧性城市发展规划中,空间规划和城市环境治理同样具有重要[2]。

(2) 韧性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多场景分析方法。

韧性城市与传统城市规划不同的地方就是运用了情景分析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步骤包括:首先,通过科技手段,了解城市可能受到干扰的因素,然后分析城市中的脆弱对象;其次,建立实时完整的动态数据库,分析城市系统对各种灾害的响应能力,了解城市的抗灾程度,分析城市的易灾区域;最后,针对风险要素和可能发生的灾害,对相应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科学的对策,做好防范环节,并做好实时动态监测工作,以此来提高城市的韧性(图1)。

图1 韧性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韧性城市规划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动态适应的规划理念。

首先,传统规划注重蓝图发展愿景,韧性城市规划注重对不确定因素的适应性:其次在基础设施上,传统规划侧重经济性,避免重复的设施布局而导致经济资源和空间的浪费,韧性城市则希望在灾害来临时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系统来适应,各类基础设施需超出城市需求容量,存在一定冗余;最后是城市治理理念不同。从治理的角度协调突发事件就像在韧性城市规划中一样困难。例如疫情期间为收纳治疗更多的患者而建造的医院,虽然建造时间较短,但是疫情来临时的救助时间及其宝贵,如果城市能及时根据韧性城市理念提前分析出病毒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提前做好应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准备,那么在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来临时就会争取到更宝贵的资源和时间,更好更快的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狙击战(表1)。

表1 传统规划理念和韧性规划理念的部分差异(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西安市韧性城市建设

2.1 总体报告:从“9+15”城市体系中看西安发展

IMD今年的蓝皮书首次增加了西安与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全面横向对比。从经济、技术、文化、对外交流、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全面、系统、科学地测度指标,形成“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9)”。总结西安发展的直接问题、年度短板和长期风险,梳理出赶超、相持、超越的城市。在“赶超”的“9+15”口号下,西安大踏步前进,快速前行。然而,弯道超车是不够的。西安要拿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速度,与“9+15”的城市开始直接竞争,补短板,从而更好的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5]。

2.2 西安城市韧性强度

蓝皮书总结了西安的短、中、长期发展自然灾害、自然教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经济挑战、生态保护环境和社会企业风险,总结了西安城市建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认为是一个城市恢复力缺乏的原因。IMD梳理西安问题,借鉴国际知名城市的发展经验,借鉴北京等韧性城市的建设历史,结合西安的实际情况提出四大韧性策略。也就是说,从政府层面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强韧性城市重大项目,应对西安市强韧不足的问题,并希望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纳入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实现“精明增长”[6](表2)。

表2 西安市强韧发展策略(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浅析西安市韧性城市建设存在的城市设计问题

西安市在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处在探索的初步阶段,因此仍然存在着使西安韧性城市建设缓慢前进的问题。本部分从对韧性规划理念的认识中分析出城市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理念的产生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如:各部门的协作、社会参与度以及监测评价机制等。

(1) 各行业部门相互协作的欠缺

韧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其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全民参与的特点等决定了韧性工程的建设除了政府的强有力统筹的组织领导,更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和全社会的统筹协作。尽管已经建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专业工作人员,但是各职能部门缺乏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认识,有些部门和人民意识不强,并不能把本部门的职责与西安市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在规划、建设、实施等方面和实践中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其次,各组长实行负责制,虽可能避免重复工作,体现综合治理,但是对其他部门的方案和工作了解甚少,导致工作配合不协调。最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问责监督政策的缺乏,导致韧性城市的工作影响因素和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导致协调配合尚为充分形成合力等问题。

(2) 社会参与度和意识缺乏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不单单需要政府的主导,多部门的合作,还必须全社会的参与才能保证韧性建设的科学有效的实施。韧性城市是一项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事业,目前,韧性城市建设中全社会总体参与氛围不强,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与韧性意识不强,而且没有让民众参与且熟知的参与途径,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不足,影响到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不仅要建立公众参与的通道,也需要提高公民的决策意识,让公众获得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设计的满意度[7]。

(3) 规划监测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监测评价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监测评价要素不完备,很多灾害不确定要素众多,如此次的疫情灾害,在经过2004年非典之后又一轮的传染病毒灾害侵袭,并没用完全吸取前者的经验,导致并不能及时的发现病毒感染因素,预防病毒传播措施,还有对人民安全意识和心理上安全性的提高。这就表现出部分规划概念的提出,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无目标、无导航的现象。没有可参考的韧性城市建设标准,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监测部门和定期的验收检查,最后也并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来约束审核。

4 总结

目前韧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中正处于基础阶段,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各类城市设计规划理念也越发重要,比如最近几年提到的城市体检概念,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固定的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对城市的功能、规模经济、宜居性、密度强度、空间度以及居民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估,最终形成自体检、第三方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并且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诊断方案,促进城市健康的发展,这也为我们对建设更美好的城市和预防城市病有了更清晰的视角。韧性城市规划的建设可以看出在进行城市设计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各行业和各部门需要协调配合,这就更加体现出建设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意义所在,使得各个有关的单位和部门可以在一张蓝图上干到底。当然,城市设计需要我们每位人民的参与,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的做到有问题能解决,有问题有地方解决,有问题能快速解决的公众参与才是城市设计更加完善的重点。最后,法律法规的建立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关键,一系列完善的评价监管机制不仅可以让城市设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是质量和政策实施的底线,改变过去传统规划的漏洞和陋习,保证从设计到实施到完成的每个层级上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同时,在城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城市规划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探求城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并做到上有对策,下有响应的双向度体系,做好监管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为建设更美好的城市和人居环境做出最优解。

猜你喜欢
韧性城市规划理念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