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数学教师MPCK发展模式建构
——以初中函数为例

2021-07-12 00:30欧慧谋辜钰荣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函数理论数学

欧慧谋,辜钰荣

(1.韩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广东 潮州 521041)

1 问题提出

教师是教与学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历次教育改革热点.但长期以来,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却普遍存在分离现象,针对此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Sulman 于1986 年提出“教学内容知识(简称PCK)”理论.所谓PCK,意指教师在面对特定主题时,针对学生兴趣和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并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面的知识,它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1].研究表明,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2],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3].近年来,通过PCK发展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已逐渐在教育领域形成共识.

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简称MPCK,有关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PCK 来源、MPCK 发展策略、MPCK 案例研发等方面.已有研究侧重理论思辨,基于教学实践的MPCK 发展探讨缺乏.日常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舞台,教师MPCK 的发展,理应返璞归真,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本文以初中函数单元为例,尝试建构“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数学教师MPCK发展模式”,期待能给数学教师MPCK发展、甚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启发.

2 MPCK理论基础

2.1 MPCK的内涵与结构

MPCK相关理论主要源于PCK,但同时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所谓MPCK,指教师对某特定数学内容该如何表述、呈现和解释,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4].按照教师开展常规教学,MPCK可划分为3个维度[5]:数学学科知识(简称MK),一般教学法知识(简称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简称CK,指有别于前两类知识的关于学生、学习背景、学习环境、教育宗旨等学习方面的知识).而MK、CK、PK 的融合就是MPCK,它们的关系可用图1 表示,其中MK、CK、PK 三个集合的公共部分即为MPCK.

图1 MPCK一般结构图

MK、CK、PK构成要素主要有侧重理论与侧重实践两种观点(如表1所示).前者基于MPCK内涵,从数学知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等理论探讨MK、CK、PK,TK(属表征技术范畴,有些研究把其归为PK的一个方面)[6];后者倾向MPCK实践,强调MK、CK、PK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表现[7].尽管这两种观点因视角取向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却从不同方面反映了MK、CK、PK 内涵,为认识MK、CK、PK,甚至MPCK提供了途径.

表1 MK、CK、PK构成要素

为研究方便与突出重点,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以及MPCK理论,对MK、CK、PK构成要素界定如下.MK: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发展历史.CK:知识储备,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学习难点、疑点、错点及其成因,具体内容学习心理过程.PK:意指教师对数学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课程理论等的认知,譬如问题驱动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数学表征优化策略、难点突破策略、评价与反馈策略等方面.

2.2 MPCK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般地,职前教师、职初教师、优秀教师的MPCK 基本结构框架是一样的,但三者的MK、CK、PK 基本集合以及它们的交集MPCK 大小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CK、PK往往会增大,它们的交集MPCK 也会随之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 越来越丰富(如图2 所示).特别地,与职前教师、职初教师相比,优秀教师的MPCK集合往往大得多[5].

图2 优秀教师的MPCK结构图

MPCK 结构既直观反映了MPCK 基本内涵,又形象表征了教师MPCK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为教师MPCK发展提供了较好实践启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磨课、实践、反思、观摩、交流等方式,提升对MK、CK、PK 的认识与整合,进而促进MPCK发展.

3 基于MPCK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依据MPCK理论以及日常教学实践规律,尝试建构了“基于课例研究的MPCK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包括深化MK、提升CK、发展PK,以及整合MK、CK、PK四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通过梳理数学历史、分析学习对象、优化教学策略、以及实践、反思、观摩、交流等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些组成部分或实践活动相互关联与作用,共同促进教师MPCK发展.

图3 基于课例研究的MPCK发展模式

3.1 梳理数学历史,深化MK

MK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不但要拥有良好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对数学知识产生背景、形成发展过程、应用价值、思想方法、数学联系等要有深刻认识,这就涉及MK深化问题.教科书由于编排局限性,难以全面、深刻地呈现以上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另寻渠道,而梳理数学历史则是较好选择.

以函数概念为例,历史梳理对函数概念MK的深化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了解函数产生背景.函数产生于天体运动、单摆运动、抛射体运动、航海、弹道等科学问题,是研究运动变化现象的手段,这些了解可帮助教师更好认识函数由来和意义.其二,促进函数定义历史性理解.函数定义先后经历几何说、依赖说、对应说及关系说四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断抽象、不断精确、不断严密化的过程,这对教师拿捏难度、增强教学合理性具有积极启发.其三,深化数形结合思想理解.“数”与“形”是函数属性的两个表征,二者相辅相成,是理解与应用函数的重要途径.

3.2 分析学习对象,提升CK

CK是教师对学生实际状况以及学习心理过程的认识,对数学知识教育形态化、教学策略合理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CK的提升,关键在于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在日常教学学情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学习理论,以增强实践体验感.

借助教育理论分析学生实际状况.学生实际状况包括知识储备、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方面,是学与教的起点与支点.学生实际状况分析方法可分为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两类,前者主要基于学生以往表现,为教师常用方法,后者则注重理论运用.在日常学生分析中,教师应注意二者结合,尤其是教育理论的合理运用.以学生知识储备分析为例,除基于经验的判断外,教师还可通过概念图或者思维导图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譬如,直角坐标系是函数学习的先行者,课前不妨先让学生作其概念图,测验学生直角坐标系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所列概念越多,概念间关系越清晰,说明其对该部分知识掌握越好.图4是某学生所作的直角坐标系概念图,从中可以看出,该学生直角坐标系认知结构良好.

图4 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图

借助学习理论分析学习过程.概念与原理的获得、数学解题“好念头”的启发、“最近发展区”的寻找等,均要遵循一定的学习心理规律.另外,数学内容不同,学习心理往往过程有别.譬如函数,在概念学习阶段,适宜采取形成方式获得概念,即引导学生从解析表达式、图像以及列表等具体例子归纳、抽象出函数概念;在图像学习阶段,譬如由y=ax2图像平移求作y=a(x-h)2+k(h>0,k>0)图像,则需遵循“动作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学习过程,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可能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8].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加强各种学习心理学习,并自觉地把理论运用于学习过程分析之中,这对提高数学学习心理认识、从而提升CK大有帮助.

3.3 优化教学策略,发展PK

PK既是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教材等总体的认识,又是教师把这些认识落实到具体教学的直接体现.PK 的发展,理论是基础,实践是途径.下面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MPCK理论,主要从问题驱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表征加以论述.

践行数学问题驱动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问题有真伪之分,那些能促使概念或原理被发现的原始问题称为真问题,否则是伪问题.真问题又分为本原性问题与派生性问题,前者指促使事物产生的最初根源,后者则指某个理论产生之后根据自身发展与逻辑发展产生的问题[9].问题来自数学历史、学生实际、数学内部或者三者的综合,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设计出那些能促使概念与原理产生的真问题.以二次函数为例,抛射体运动作为本源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理应是良好学习素材,但由于初中学生不用学习三角学以及相关物理知识,无法直接由此展开教学,只能采取折中办法,在学生感知喷泉水线、投篮等抛射体运动“形”的基础上,从面积、比赛场数、利息等角度设计派生性问题.教师只有对数学历史、学生实际等充分了解,才能设计出真问题,好问题.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问题是数学的动力,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推力.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是教师PK高水平的重要体现.但是,数学思想方法犹如无形推手隐藏在知识背后,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以函数单元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丰富的思想方法,譬如函数(包括具体函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归纳思想、函数图像与性质学习的数形结合思想、函数应用的模型思想、含参函数的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确定函数的待定系数法、利用函数估计方程近似值的二分法、二次函数的配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对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性质、提高解题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给与重视与渗透.

优化数学表征.数学概念或原理高度抽象,给学习带来较大困难,但抽象背后往往存在多种表征形式,合理的表征可以促进数学理解.MPCK 主张通过解释、举例、比喻、符号、表格、图像、模型、操作、演示等数学表征[6],引导学生多角度学习.为优化数学表征,教师不妨考虑如下问题:概念或原理有哪些表征?如何有序呈现表征?怎么促进表征转化?以函数概念为例,总体看,其具有解析式、图像、列表三种具体表征,以及文字表征、符号表征两类定义表征(如图5所示)[10].在具体表征学习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表征(如图5中①、②、③所示)、寻找表征间联系(如图5中Ⅰ、Ⅱ、Ⅲ所示),以促进学生抽象函数概念本质.而函数定义文字表征较为抽象,单一表征学习枯燥、困难,不妨引进“函数模型(如图6所示)”表征,文字表征与模型表征参照学习(如图5中Ⅳ所示),可以在降低学习认知负荷的同时,促进函数定义的理解.

图5 函数概念多元表征学习

图6 函数模型

3.4 开展“实践—反思、观摩—交流”活动,整合MK、CK、PK

MPCK由MK、CK、PK公共部分构成,其发展既以三者的发展为前提,又以它们的整合为条件.整合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思辨,需要以经验积累为基础,教师应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和工于实践[11],而“实践—反思、观摩—交流”则是较好途径.

实践—反思.实践与反思是教师MPCK发展的主要来源[12-13],美国学者Posner也曾指出,教师专业成长遵循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一方面,实践是检验教学设想的标准,数学知识把握是否到位,学生分析是否准确,教学策略安排是否合理,均可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这种检验实质是教师对MK、CK、PK再认识与整合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实践,尤其是参与教学公开课、教学比赛课或者教学示范课等活动,以促进自身MPCK发展.另一方面,经验的积累同样需要来自教学反思,诸如“教学中有哪些成功得失?不足之处原因何在?需做何改进?”反身性问题属于元认知范畴,可以深度促进MK、CK、PK整合发展.

观摩—交流.观摩与交流既是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亦是教师MPCK的重要来源[13-14].在观摩环节,所授之课往往历经千锤百炼,被打磨成“精品课”,具有示范性、研究性特点;授课教师现场直播式的“表演”,容易引起观摩教师强烈的共鸣或对比,授课教师教学方案与自己的有何异同?哪种方案更加合适?为什么?这些问题涉及MK、CK、PK及其关系的综合思考.如果说教学观摩是授课教师展示“如何教”的环节,随后的交流则是授课教师解释“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的过程,这同样需要综合考虑MK、CK、PK及其关系.

可以说,“实践—反思、观摩—交流”过程就是教师MK、CK、PK生成、整合与再创造过程,对教师MPCK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形与性质》教研活动片段,授课教师主要通过y=2x2→y=2(x±1)2图像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左加右减”结论.这里“特殊→一般”归纳策略貌似问题不大,但实则不然,其函数图像左右平移结论“左加右减”与前面“y=ax2+k上下平移结论‘上加下减’”、坐标平移结论“上加下减、左减右加”存在认知冲突,仅通过一个特殊案例难以突破学习障碍.针对此问题,教师集思广益,总结出四种处理方案:①特例归纳,即述授课教师策略;②动态演示:利用几何画板演示y=a(x-h)2与y=ax2当h分别取不同参数值时图像的平移关系,便于学生归纳得到结论;③坐标代入:即任取函数图像上一点(x,y),其向右平移h(h>0)个单位得点(x+h,y),把其代入函数y=a(x-h)2,等式成立,由此得到结论.与前两种方案相比,此法严谨度大大增加,可消除学生“不完全归纳”带来的疑问;④严格证明:可扩充到y=a(x-h)2+k情形,任取满足函数y=ax2的点(x,y),其向上平移k(k>0)个单位再向右平移h(h>0)个单位得到点(x+h,y+k). 令x′=x+h,y′=y+k, 所 以x=x′-h,y=y′-k, 代 入 函 数y=ax2得 到y′=a(x′-h)2+k,最后用x,y代替x′,y′,得到y=a(x-h)2+k.此法为严谨代数证明,但学习难度大,初中一般不做要求.这种现场直播式教研活动,无疑更利于提高教师“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教学认识.

4 实践建议

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数学教师MPCK发展模式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平台,以MPCK发展为目标.其实践效果如何,与教师理论素养、实践体验、实践方式有关,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首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MPCK发展水平首先决定于教师数学教育理论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数学教材教参外,应深入学习数学历史、研读数学教育与学习理论、博览数学教育期刊等,以了解数学知识来龙去脉、吸取经典数学教育思想、把握数学学习心理规律、领略优秀案例风采.再者,增强实践体验感.MPCK的发展与实践经验具有紧密关系,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更具体验感,可加速MPCK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观摩交流、反思总结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站在理论高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分析教学,以积累积极的实践体验,从而丰富MK、CK、PK认识,加快教师MPCK发展.

组建MPCK共同体.教师个体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有限,如果闭门造车,容易故步自封;相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能促进教师MPCK发展.为提高实践组织性与有效性,不妨组建MPCK共同体(譬如名师工作坊).一方面,MPCK共同体由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主持,他们拥有丰富的MPCK,可通过示范教学、教学指导、日常交流等活动,引领其他教师MPCK发展.第二,MPCK共同体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观摩交流、培训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师备课、磨课、研课及赏课能力.第三,MPCK共同体成员各有所长,或精于数学理解、或长于教学与学习理论认识、或懂于几何画板等,大家可通过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最后,中小学教师经验丰富,但理论一般不足,而高校数学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学论教师)则相反,因此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出任MPCK共同体指导专家,由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学术讲座、教学指导等活动,提升共同体成员理论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函数理论数学
坚持理论创新
二次函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二次函数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函数备考精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