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粒, 大课程

2021-08-02 04:41陈青青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淘米球球米粒

陈青青

故事背景

一天午餐后,舟舟的手上不知何时有了一小团米饭,只见他左搓搓、右揉揉,那股认真劲儿让我实在不忍心直接没收他的“宝贝”。于是,我问道:“舟舟,你在做什么呀?”舟舟举起小小的、圆圆的米饭球,骄傲地说:“老师,我在做饭团呢!”说完又低头继续揉。

米粒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舟舟突然跑过来,激动地对我说:“老师你快看,我的手可以粘起来!”只见他一边向我展示拇指和食指粘连在一起的状态,嘴巴里一边还念叨着说:“米粒不见了。”我定睛一看,舟舟手上的饭团真的“不见了”,只剩下满手的米糊。他用力地甩甩手,发现米糊依旧牢牢地粘在手上,于是又扯出一张纸巾试图将其擦掉。这样一弄,非但没有把米糊擦掉,还让手指上粘了很多纸巾条。舟舟这下有些着急,皱着眉头,把手举起来给我看,示意让我帮忙。

一旁的我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简单帮他梳理当前的问题后反问道:“干纸巾好像不能把米糊擦掉,这可怎么办呀?”正在舟舟一筹莫展时,旁边的月月看到此情景,递来一张湿纸巾。舟舟认真地擦起来,发现米糊好像真的被擦掉一些,手上也没有那么黏了,就连纸巾条也被擦掉了不少,但是一张湿纸巾还不足以将手完全擦干净。这时,舟舟转身向洗手台跑去,他打开水龙头,把两只小手对着水流不停地冲,又按压洗手液搓一搓,最后又在水龙头下冲了冲,然后伸出双手骄傲地说:“不粘啦,米粒全都不见了!”

教师的反思

故事就发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软软的一團米饭经过一番揉捏竟然变成了薄薄的一层米糊,幼儿通过探索感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这一生活经验。当他的手指被米糊粘在一起,用力甩也无法将米糊甩走时,他尝试了新办法——用纸巾擦。但由于米糊的黏性,干纸巾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也被粘到手上,同伴的及时帮助让幼儿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路,他发现了湿纸巾中的水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快速迁移了此经验,冲到水龙头处,最终成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幼儿在发现新事物时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展现了其珍贵的学习品质。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并支持其大胆探索。

自制球球饭团

第二天午饭时,舟舟熟练地从碗里抓起一小撮米饭,放在手心,双手合起揉啊揉,再打开时就变出了一个小“球球”,然后他把“小球球”一口吃掉,同组的其他幼儿看到后也模仿起来。这下我有点头疼了,要是孩子们不好好吃饭,拿米饭当玩具玩,弄得手上、桌上到处都是米粒,又或是以后只喜欢用手抓饭吃可怎么办呢?为了避免更多幼儿的效仿,维持正常的吃饭秩序,我主动跟他们说,明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制作球球饭,孩子们听到这个好消息,都开心得不得了。

第三天午饭时,孩子们洗完手就坐在饭桌前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今天的球球饭团。我在每名幼儿面前放上一个小盘,每个盘子里都盛了少量米饭。在邀请舟舟上前示范如何将饭变成球球时,我在一旁及时讲解步骤:先拿出一小撮米饭放在手心,另一只手轻轻地盖住,然后揉一揉、搓一搓,球球饭就做好了。看完舟舟的演示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揉饭团游戏。那天中午,每个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连平时吃饭困难、不爱吃米饭的孩子也是吃完一个还想再吃一个。乐乐激动地说:“老师,今天的米饭好好吃,我都想自己做米饭了。”乐乐的话引来其他孩子的热烈附和,纷纷表示想要自己动手做米饭!

教师的反思

从舟舟的午餐行为,我知道他对米饭有了新的创意和玩法——制作球球饭,这让原本一本正经的吃饭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自然也引起了同伴的兴趣和模仿,大家都想动手试一试。生活中幼儿用手抓饭的行为常常会被成人阻止、纠正,这一次我没有急着阻止,而是在想:真的不可以吗?自制球球饭只是2~3岁幼儿的暂时性需求和兴趣,如果顺应幼儿的想法,换一种方式进餐,把吃饭变成一件有趣、快乐的事,让孩子吃出幸福感,又何尝不可呢?此外,幼儿自制饭团过程中反复揉搓、捏弄,不仅发展了其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活动结束时,我思考着乐乐的话:想自己做米饭。乐乐的这一想法让我有些犹豫,虽然本能性地要想支持幼儿的兴趣需要,但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能进厨房,厨房有电有火太危险。如果我们尝试一起蒸米饭,家长会支持吗?

米饭诞生记

虽然有些安全方面的顾虑,但鉴于孩子们对米饭的喜爱如此高涨,我还是向家长们说明了我们接下来的活动安排,没想到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第二天上学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电饭煲、大米、淘米盆等做饭工具。

集体活动时间,我和孩子们首先通过视频进行了蒸米饭基本步骤的学习,并进行了要点梳理,比如要注意淘米不能只淘一次,过滤淘米水时要用手轻轻贴近水面,水和米的比例特别关键等。学完“理论”知识,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保证孩子们都能参与其中,我为每名幼儿各准备了一个杯子,引导他们自取一些大米放入杯中,然后装点水,用手在杯里抓一抓。

米粒:好好玩,像小石子一样。

芊芊:像小鱼,我喜欢洗米。

喜宝:老师,米都在杯子下面。

月月:我的水变白了。

当大部分幼儿在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第一次淘米时的发现时,个别幼儿按照视频中要淘两次米的提示,开始进行第二次淘米工作,并模仿视频中示范人员的姿势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挡住杯口的下沿,以防米粒随水流滑出。而其他幼儿也陆续跟上,尽管有三两个幼儿对“玩水”上了瘾。

待所有幼儿完成二次淘米工序后,我提示他们将自己杯中的米全部倒入电饭煲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按下煮饭键。为了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大米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米饭的,在蒸米饭期间,每隔8分钟我就会取出些许米粒让幼儿观察、触摸和品尝。慢慢地,整个教室都弥漫着米饭的清香。在孩子们期待的小眼神中,米饭终于做好了。在三次观察、对比过程中,他们的确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第一次盛出时,米还是硬硬的不能吃,后来好像慢慢变大了,但品尝一口发现不好吃,最后盛出的米是软软的、香香的。

孩子们提议用自己蒸的米饭再制作一次球球饭,我欣然答应。看到孩子们都能熟练地揉一揉、搓一搓,顺利、自如地完成球球饭,我便将之前做活动留下的海苔丝、海苔片、肉松、火腿等辅助食材分别放在各吃饭小组的中间,供幼儿自由发挥,继续尝试新吃法。只见有的幼儿将做好的球球饭直接在装有海苔丝的小碗中滚了一圈,然后一口塞进了嘴里;有的幼儿则是将火腿、肉松和盘中剩下的米饭平铺在海苔片上,然后将海苔片对折,将所有食材包裹其中,自制了一个豪华寿司……

教师的反思

在幼兒的成长轴上有两端,一端是教师,一端是家长,只有家园合力,幼儿才能更好地成长。本次蒸米饭活动获得了家长的积极支持,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活动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连,通过淘米、蒸米等步骤进行多感官操作,幼儿获得了真实的体验;通过对米饭不同时间段的多次观察、对比,幼儿对米一步一步变成米饭的过程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创造机会,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得认知经验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改变了部分家长认为幼儿绝对不能进厨房的既定思维。看到周末幼儿在家有模有样地淘米、加水、按开关蒸米饭的场景,家长们直呼不敢相信这是不到3岁的孩子完成的事情。孩子们的行为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主体。

米是哪里来的

活动结束后地上掉落了一些米粒,想到之前午餐总会有个别幼儿剩饭造成食物浪费,我突发奇想,也许这正好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第二天,我和孩子们共读了一本绘本《开心的大米》,了解到每一粒白白的大米是如何慢慢长大、变成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承载了农民伯伯多少辛劳与汗水。

盼盼:大米宝宝真勇敢。

小漾:米饭很好吃的,不能浪费。

朵朵:好想看看穿着茶色校服的大米到底长什么样子。

小小:白白的大米藏在哪里了呢?

发现孩子们对稻穗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迫切愿望,我便发动家长,邀请他们提前收集一些关于水稻的知识,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们前往附近的农田一探究竟,开启寻“米”之路。新的一周,孩子们刚到幼儿园就兴致勃勃地谈论起周末探究稻米的情况。当时正值金秋十月,孩子们亲眼看见了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收稻子的场景,用手感知了稻穗粗糙的表面,看到了稻穗茶色的“校服”,并惊喜地发现原来大米就藏在这茶色的稻壳之中。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还知道了水稻是春季播种、秋季丰收,整个生长过程都离不开农民伯伯的辛勤照料。而丰收的稻谷要再经过脱皮、去糠、烘干才能变成我们在超市中常见的大米,所以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教师的反思

食物浪费一直是幼儿园的一个顽疾,虽然平时偶尔也会对孩子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但还是有个别幼儿总爱剩饭,造成浪费。借由孩子们对米饭生发深厚情感的这次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有温度的粮食教育,先精心挑选绘本与幼儿共读,又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前往一大片稻田进行实践探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的活动空间不应只停留在园所和家庭之中,大自然、大社会才是孩子们最真实、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自然资源,在满足了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同时,也让其在实践探索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萌发对自然、对大米的美好情感。

后记:“光盘行动”自觉行动中

自那以后,大米就像朋友一样“住”进了孩子们心里,他们不舍得把米撒到桌上、不舍得再剩饭,会有意识地提前告知老师自己要盛多少饭。更令人欣喜的是:之前班上几个“吃饭困难户”也开始大口吃起饭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米饭太香了,真好吃!”

追随孩子,做教育的有心人

幼儿关注哪儿,我们的课程就可以在哪儿,关键是如何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采用适宜的方式组织活动,从而助力幼儿的成长。本次活动主要起源于教师对一名幼儿身上偶发事件的关注,以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米”为要素,围绕幼儿的兴趣和不断生发的好奇心开展了系列活动。幼儿在自制球球饭中体验到了吃米饭的乐趣,在自己动手蒸米饭中不但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还让家长们刮目相看,让他们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带着对稻穗、大米的好奇与探究欲,幼儿置身于大片的稻田中,在体验中不断增加有关大米的相关经验,自然萌发珍惜粮食的美好愿望。课程建设并不需要绞尽脑汁去苦想,也许只是对幼儿多一分关注,你就有了课程的方向!

猜你喜欢
淘米球球米粒
小老虎
奇怪森林
小老虎
十万个小肉段
吃免淘米,也要淘洗
米粒很怕黑
左脑风暴
淘米营养会流失?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