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期不同时点睡眠质量状况与动态变化规律

2021-08-30 02:41孙梦云杨业环郑睿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孕产孕产妇比例

杨 丽,孙梦云,黄 星,杨业环,郑睿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

受到妊娠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影响,妊娠期女性的睡眠质量会发生变化。既往研究显示,孕产妇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等睡眠障碍在孕产期较为常见[1-2]。不良的睡眠质量会对孕妇自身健康状况和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风险[3-4],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大于胎龄儿的风险,也直接关系到子代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以及婴儿的早期睡眠状况等[5-7]。本研究通过建立孕产妇心理健康队列,对孕产妇的睡眠质量进行追踪观察,以期了解我国孕产妇在孕产期不同时点的睡眠质量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符合我国孕产妇特点的睡眠质量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于山西、吉林、广东、北京开展的中国孕产妇心理健康队列(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pregnant women,NSMCP)人群。本次研究只纳入在项目实施期间至少完成了6次随访且必须包含产后42天随访的研究对象,共计1 210名孕产妇。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3±3.65)岁,40.5%的调查对象职业为技术人员/行政干部,31.9%的调查对象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所有孕产妇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项目也获得了本单位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FY2015-009)。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和匹斯堡睡眠指数自评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分别在孕13周、17周、24周、31周、37周、产后3天和产后42天7个时点完成相关问卷的调查,时点分别记为G13、G17、G24、G31、G37、D3及D42。

PSQI用于评价调查对象最近1个月的主观睡眠质量,是目前国内外睡眠质量状况评估的最常用量表之一。该量表的18个条目参与评分,分成7个维度,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紊乱,用以反映调查对象自评睡眠质量、从上床到入睡所需时间、实际睡眠时长、实际睡眠时间占在床上时间比例、睡眠过程中的负性事件、是否使用药物帮助睡眠以及因睡眠不佳对日常活动造成的影响。PSQI中每个维度0~3分,累计7个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大于5分为睡眠障碍,各个维度得分大于1分代表该维度存在特定睡眠问题。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总体情况

1 210名调查对象在7个时点PSQI的平均得分均超过了5分。7个随访时点中,孕17周的总体睡眠质量最佳,孕期整体呈下降趋势,产后3天睡眠质量有所提升,产后42天又出现下降趋势,趋势性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34,P<0.01)。各随访时点睡眠障碍发生比例分别为45.7%、39.2%、40.9%、47.4%、50.0%、44.8%和47.2%,变化趋势与PSQI得分趋势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9,P<0.01),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总体情况

在孕13周到孕37周的5个随访时点中,26.0%的调查对象从未出现过睡眠障碍,出现1次、2次、3次、4次、5次睡眠障碍者的比例分别为16.7%、13.9%、12.5%、11.9%和19.0%;在孕13周到产后42天的7个随访时点中,18.6%的调查对象从未出现过睡眠障碍,出现1次、2次、3次、4次、5次、6次、7次睡眠障碍者的比例分别为15.1%、13.0%、9.8%、11.0%、9.3%、10.4%和12.8%。

2.2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

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中,日间功能紊乱维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催眠药物使用维度的平均得分最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紊乱、日间功能紊乱3个维度在各随访时点的平均得分均大于1分,入睡时间维度在孕晚期(G31、G37)的平均得分大于1分,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

2.3睡眠质量各维度在不同随访时点出现的异常情况

日间功能紊乱和主观睡眠质量2个维度在7个随访时点出现异常的比例均较高,入睡时间和睡眠紊乱2个维度在前6个随访时点出现异常的比例较高,而睡眠效率维度在产后2个随访时点出现异常的比例较高。此外,日间功能紊乱是7个随访时点出现异常占比最高的问题,睡眠紊乱是孕期5个随访时点占比第二高的问题,而主观睡眠质量是产后2个随访时点占比第二高的问题,见表3。进一步分析7个随访时点睡眠质量各维度出现异常状态的次数,结果表明日间功能紊乱、睡眠紊乱和主观睡眠质量3个维度出现过1次以上异常情况的比例高于其他维度出现1次以上异常情况的比例,见表4。

表3 睡眠质量各维度在不同随访时点出现的异常情况[n(%)]

表4 睡眠质量各维度在7个时点出现异常的次数情况[n(%)]

3讨论

3.1我国孕产妇在孕产期的睡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孕晚期睡眠质量较差

本研究结果显示81.4%的调查对象至少出现过1次睡眠障碍(PSQI>5分),高于国外研究结果[8],也高于非妊娠妇女睡眠障碍发生率[9-10],提示我国孕产妇在孕产期的睡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只有18.6%的调查对象在7个随访时点均具有较高的睡眠质量,也低于国外研究结果[11-12],同样提示我国孕产妇在孕产期的睡眠质量不高。此外,本研究显示有19.0%的调查对象在整个孕期始终存在睡眠障碍,有12.8%的调查对象从孕期到产后始终存在睡眠障碍,提示重视孕产妇睡眠问题刻不容缓。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孕13周睡眠障碍为45.7%,孕17周和孕24周睡眠障碍比例分别为39.2%和40.9%,孕37周睡眠障碍为50.0%,呈现随着妊娠时间推进,睡眠障碍发生率有所上升的趋势,可能的原因是到了妊娠晚期,体型进一步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同时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担心早产等妊娠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使孕妇更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进而加重睡眠障碍。但本研究的结果低于我国安徽[13]和湖北地区[14]孕早期孕妇睡眠障碍的比例,而孕37周睡眠障碍的比例高于我国上海女性在妊娠晚期发生睡眠障碍的比例[15]。造成差异的可能因素包括调查的样本量、调查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收入及生活习惯不同等。

3.2孕产期不同时点的主要睡眠障碍问题不尽相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紊乱、日间功能紊乱3个维度在各随访时点的平均得分均大于1分,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比例也较高,提示这些问题构成我国孕产妇在孕产期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也与既往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1-12]。同时,孕妇催眠药物使用维度平均分接近于0分,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比例也较低,与孕妇在孕期对药物使用相当慎重有关,因此催眠药物使用率普遍较低,也与既往研究一致[10]。

另外,本研究显示,随着妊娠期的推进,孕产妇在孕产期各阶段面临的主要睡眠问题有所不同。例如,孕早期主观睡眠质量较好,与既往研究一致[14],但日间睡眠障碍是主要睡眠障碍问题,可能与孕妇早期担心发生流产等情况、精神较为紧张和焦虑有关;而随着妊娠推进,孕妇更加适应妊娠状态,疲劳感有所降低,使其日间功能紊乱问题有所减轻,但到了孕晚期,受到体型变化引起身体不适等因素影响,使睡眠紊乱、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出现异常的比例进一步增加,成为孕晚期困扰孕妇睡眠的主要问题。到了产后,睡眠效率问题则逐渐增多,可能原因是婴幼儿睡眠规律与成人不同,且婴幼儿需要母亲经常照护等需求,容易导致哺乳妇女觉醒时间增多。

由于孕产妇睡眠质量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和妊娠结局,还会直接关系到子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孕产期保健中要进一步重视孕妇的睡眠情况,在常规产前检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孕妇睡眠质量的筛查、评估和健康宣教,有针对性地提供睡眠咨询和指导,从而改善孕妇自身健康和妊娠结局。

猜你喜欢
孕产孕产妇比例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人体比例知多少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孕产问答
孕产问答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孕产·书吧
流动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