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困境审思与策略转向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察

2021-11-24 10:52郭桂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郭桂村,李 臣

(1.长江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710049)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1],既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政策遵循,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有效理路保障。正因为如此,对于作为长期以来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民心融通效益不断提升的典型载体中国武术来说,因其“具有突破语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局限,通过身体语言进行沟通,容易被受众接受并产生相应认知的独特优势,能够在跨国人文交流与合作中跨越价值理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对‘亲诚惠容、民心相通’作出突出贡献”[2],才使得其在文化中国走向世界的征程中被作为赢得海外民众中华文化认同效益的代表性项目,给予了国家公器层级的使命与责任。例如在1960年年底“中国武术队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访缅友好代表团赴缅甸作了巡回表演,受到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圆满完成了对外交流任务”,以及“作为国际交往需要,经中央批准,中国武术代表团于1974年6月应邀出访了墨西哥和美国,且此后国家多次组织武术团队出访表演,足迹遍及五大洲”[3]等中国武术外交活动,在有效履行了自身人文外交义务的同时,也向世界民众展示了其蕴含的独特中华文化魅力,并引发国际社会产生了“学习中国武术”的强烈反响。“2013年3月,少林武僧团一行10 人随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参加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他们精彩的少林功夫表演令俄罗斯观众大饱眼福,并引起俄罗斯媒体的极大关注,且受到两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4],不仅使中国武术成为了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扩大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朋友圈”的“黏合剂”,而且还增添了域外民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发自内心的由衷认同正向效能。

由是观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 多年的投入与发展,尽管中国武术借助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提供的官方平台以及通过不同拳种传播主体形成的交叉合力,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武术文化外宣推广活动已构建起了覆盖全球五大洲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网络,但由于多维题材“功夫电影”产品输出在赢得海外民众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好感度和广泛认同度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知产生了偏颇,如俄罗斯民众看了中国功夫片之后发出“中国人都会武术? 每个人都会飞吗?”的疑问,足以说明中国武术在塑造“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方面释放的整体效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文化竞争在全球战略格局重构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文化价值引领的作用愈加凸显”[5]的客观现实,我们理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中的武术交流模式动能呈现进行理性审视与思考,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向全球高势能地位跃升贡献中国武术智慧。

1 中国武术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时代景观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因服务国家对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需要,在严格遵循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同时,更是呈现出了全方位配合国家领导人出访、主动向海外派遣武术师资,以及融入联袂演展式的各类中华文化组团海外传播等典型人文交流形式。再者,中国武术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展现着习武者技艺精进所透显的捍卫人民生存权利、借助中国武术习练激发广大民众“强种强身、尚武救国”的驱除外侮斗争精神,而且还承担着“在浮躁的社会,让您静下来”陶冶身心的健康促进功效,以及谋求民心相通最大公约数、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先行载体责任。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作为传播媒介的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发展来讲,正是因其承载的生命捍卫、精神提振、健康关照、和谐共生等多维价值,契合着人类社会打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初衷,才使得其在新时代迎来了厚积薄发的突破口。

1.1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多元化政策引领

毋庸讳言,在有效推动中华文化承传发展和海外推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始终彰显着其夯实广大民众自强不息的保家卫国价值认同、给予人类个体生命身心健康独特关照的身体锻炼方案优势,以及扩大人类自身睦邻友好“朋友圈”和增进民心融通效益的独特功能。因此,进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国家层面的精密部署使中国武术继续肩负着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任务的典型载体使命与责任。一方面在步入21 世纪以后,随着“孔子学院总部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了关于开展太极拳和武术对外交流的战略合作备忘录”[6],中国武术走进孔子学院所形成的以武术节目为主的文化展(巡)演交流模式,不仅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孔子学院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而且还成为当地民众深度认知、参与和认同中国武术的代表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意志,既促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7]时代强音的奏响,更推动中华武术“走出去”的国家意志接连在国字号系列文件当中被明确述及,透显出中国武术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支持中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以及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都在精准夯实着新时代中国武术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任务的文化自信根基。

1.2 塑造对外交流国家形象先行载体优势

基于“文化历来是国家形象系统的重要范畴之一,‘提高文化软实力’论点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战略地位。从文化视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解读和构筑一直是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8]的客观理论认知,中国武术正因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中构筑国家形象的先行载体优势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究其缘由,主要是中国武术蕴含的重德行、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仁学理念,通过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身体文化诠释着作为当下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强而不霸”的责任担当。因为“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的业界言行准则,不仅强化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与友好相处,而且还传递着中华文化技艺研修所先行遵守的崇尚道德礼仪规训,更彰显着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核心特质。具体而言,例如武术单练和对练当中的“抱拳礼”,既向海外民众展示着异于正常社交“握手”的独特中华武术礼仪内涵,又诠释着中国武术所透显的节制勇武、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广结天下朋友的封闭性文化本真要义。再者,不同类型的中国武术攻防对抗节目展演所呈现出的演武者“点到为止”的技艺把控能力、“稳若磐石”的桩功修炼根基、“发人如挂画”的功臻化境拳学造诣,都在增进着广大受众对中国武术(乃至中华文化)发自肺腑的文化认同效益。例如“伴随着激昂的鼓点,撂手、拦手、横击、崩打、挂腿……快如闪电般的少林拳在几位武僧的演绎下呼呼生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一段3 分钟的少林功夫表演令全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9],此类文化交流活动在有效展示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武术上乘功夫和习武者精益求精的拳道修行工匠精神的同时,更为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向世界贡献着“讲好中国故事”的武术海外传播正能量。

1.3 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价值诉求

“十四五”时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10]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不仅激发着全社会成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作热情,而且还敦促我们必须有效供给更加多元化的精神食粮,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所需的精品文化诉求。因此对于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中国武术来说,因其蕴含“通过对肢体的不断磨炼,对自身心灵的不断净化,对人生的不断感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着社会的和谐发展”[11]的积极功效,使得其在华夏文明的有效传承发展进程中始终释放着规范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价值理念典型载体效能。其中对于把尚武、重德、爱国等核心内容融入武术习练全过程,以及把为国为民作为社会个体从事武术习练的人生最大价值所形成的中国武术服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普适性社会进阶生活方式来讲,由于中国武术沿袭了注重家族传承、尊师权威、恪守祖训以及门派戒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使得习武者在追寻臻于化境的武术技术精要同时,更促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特质都得到了根本性提升,进而构筑起习武者个人的崇高理想目标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观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每一位习武者的内心深处。再者,由于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谐思想影响,中国武术习练者遵循自然规律所养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睦共处所展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为贵的拳道理念,更是从价值观层面调和着习武者自身心境平和的“和合”状态。另外,作为生发于中国人闲暇生活实践活动的中国武术来说,“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的节律性休闲生活方式,既契合当下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富足前提下崇尚“忙时工作,闲时娱乐”的武术康养生活习惯,又展现着长期以来华夏民众把修身、养生、强健体魄的职责多归于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优势,更凸显着当今时代人们以中国武术为媒介载体,获得健康增进、愉悦身心、交流合作等积极效益的文化内驱力价值诉求。

2 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困境审视

长期以来,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因受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2]方针政策的影响,使得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具体政策,呈现出了彰显自身典型载体优势的发展特征。然而,由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凸显的“联袂演展”集中运动式交流消解武术文化本真价值,“重投轻产”的国际传播内容延续武术文化认知障碍,“内容供给”精准度与创新性不足弱化武术受众需求等现实问题,导致中国武术“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折扣”“文化误读”“文化失真”现象依然显著。

2.1 “联袂演展”集中运动式交流消解武术文化本真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主要是通过密切配合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以及国家层面组织的海外大型中华文化集中表演等方式,以“国之面向”参与到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活动中,而“联袂演展”模式则是中国武术参与此类活动最为普遍的方式。因为“文化艺术,特别是舞台艺术和造型艺术,较少语言障碍,易为各国人民接受”[13]的客观实践认知,促使不同类型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体把中国武术融入到凸显民族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节目展演之中,并收到了令广大受众为之神往的传播效果。如“南美人民对京剧的武打也非常感兴趣。他们快活地谈论着‘《闹天宫》里的对打和《雁荡山》的水战,说它们充满了令人奋发的生气和活泼、愉快,展开的时候像旋风一般’。评论界肯定这种‘旋风’有着丝毫不能相差的规律和组织,否则就无法表现动作节奏和时间完全一致的惊人场面”[14]。这一点应该说是充分发挥了中国京剧集体验和动作同时并行特点的表演体系优势,并增进了中国武术在海外民众心目中的喜爱度和好感度。

然而,由于语言沟通障碍,以及海外民众对我国不同类型文化团组提供的对外文化交流节目“联袂演展”内容的目不暇接,使得他们在不能完全理解节目唱词和念白的前提下,仅能对“串烧”型节目内容的大意有粗略了解,根本无法对每个节目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有较为深入的整体认知。在2019年9月首届莫斯科“中国节”举办过程中,“记者在现场看到,主舞台前,市民们踮着脚、探着头、高举着手机,不愿错过任何精彩瞬间。京剧、武术、舞龙等富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节目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欢笑声、锣鼓声、歌曲声此起彼伏”[15]。换言之,尽管这些集中运动式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了促进国家间人文交流与合作关系、增进域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加深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等积极效益,但此种注重外在运动形式“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联袂演展”式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中国武术承载的“使气、练意、养神”等内聚性核心修炼内容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尚不能在海外民众心中形成“以武载道”“以武化人”的深度认知效应,从而使中国武术的文化本质受到消解。

2.2 “重投轻产”的文化传播内容构成深化武术认知障碍

纵览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行进历程,复合型的中国文化传播内容选取方式导致其传播效果呈现出“重投轻产”的典型特征;同时,更在不同程度上降低着中国武术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先行载体效益。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借助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驻外机构的行政力量,主动向海外民众提供新鲜、刺激、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演展活动,是国家层面在国际社会提高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惯用性常规操作程序。从2010年春节开始,由文化部牵头,会同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地方文化团体和驻外机构联合推出的全球“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富含中华文化特色的组合项目资源优势,把中华文化透显的“和谐”价值理念以多向度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在世界民众面前,为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好窗口、大舞台。以2018年走进埃及的“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活动为例,主办方借助“逛庙会、杂技表演、民族歌舞、爵士乐演奏、非遗展示、武术交流、点亮开罗塔等多种覆盖演艺、视觉、创意等诸多展演形式,使埃及民众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年味”[16],同时也增进着埃及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

然而,笔者通过研读业界专家学者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内容选取涉及的研究成果,思考国家层面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财力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践活动(如“四海同春”“欢乐春节”等)的效果问题,以及仅仅几分钟的中国武术集体展演内容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走进海外民众内心且“留得住”展现的独特贡献率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武术遭遇的“如在法国,参加柔道项目的人数超过100万,空手道人数超过50 万,跆拳道人数接近20 万,而练习中国武术的人数不足9 万,并且涉及中国武术的各项比赛,电视媒体从不安排播出;而对柔道和空手道比赛,电视媒体则全程直播”[17]尴尬处境进行深度反思。是因为中国武术传播主体追求功臻化境的拳道进取精神懈怠,导致了中国武术域外传播核心竞争力整体效益受损? 抑或是因域外其他武技项目的标准化操作迎合了西方社会广大民众的工具理性价值思维逻辑? 我们不难发现,借助国家行政力量实施的“点到为止”式中国武术身体技艺宏大叙事模式显然与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真实所需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诚如有研究者所提及的“当我们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海外民众真正切实接触到的,绝大部分是与我国国民生活及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政治形势、市场经济、社会现象、民生社稷等内容”[18],俨然已成为制约海外民众扩大中国武术认知、增进中国武术好感度的障碍。所以当我们在竭力为中国武术“走出去”摇旗呐喊的同时,更应该慎思通过政府买单、动辄耗费成百上千万资金“重投轻产”式的海外中华文化演出对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中华文化“走出去”供需之间的矛盾对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在认知、参与和认同方面造成的难题。

2.3 “内容供给”精准度与创新性困局弱化武术受众需求

我们知道,中国武术被授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代表性项目的先行载体使命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渊源。这期间尽管中国武术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借助中外首脑会晤高级别人文交流合作活动、大型中华文化海外联袂演展、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多元化传播方式,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提升贡献着自身独特的正向效能,但就当前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整体效果来看,它仍处于浅层次的国际化传播阶段。如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对竞技武术的评价“说是武术,不如说是中国式的自由体操”[19],以及因海外的中国武术表演受众过多倾向于华裔人群,乃至落下了中国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海外华人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文化慰问”的诟病。再者,由于长期受到中国武术影视传播模式的影响,以及中国武术自身凸显的神秘性特征,更是造成了如功夫巨星李连杰所说的“国外青年一见到我,立刻就会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打打打,踹踹踹。我觉得是我误导了他们对中国武术的理解”[20]那样,中国武术当前正遭遇着“术”的层面传播难以估量的尴尬窘境。鉴于此,我们根本不可能过多奢望中国武术在“道”的层面能够向海外受众深层次展现其内隐的中华文化精、气、神等核心价值理念。

深究其缘由,除了中国武术与生俱来的彰显着高语境文化的典型性特征之外,更在于其拥有“璨若星河的武术名家、不胜枚举的武学典籍、风格迥异的武术器械、源流明晰的武术拳种等多元文化形态”[21]。习武者通过机体扎实娴熟的武术攻防技能展示,向受众传递着中国武术招式变换中蕴含的拳道文化意境神韵,如“武术技法要求:‘轻似随风絮,重若千钧铁’;‘震脚’‘拍地’‘砸拳’等动作能使运动过程的轻、重之分明朗化”[22]的顿挫性动作的充分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海外民众习练中国武术生发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与海外民众的认知习惯存在诸多差异,以及既有深厚语言功底又有扎实武术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缺乏,造成了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内容供给与域外民众的中国武术真实所需信息不对称的困局。当然,主要原因应归于“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展演类节目因过多追求中国武术的技巧性内容技能展示,而淡化了中国武术故事讲述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使得专注于“高、难、美、新”标准的中国武术“走出去”内容设置难以满足海外受众的观演需求,进而削弱中国武术在海外民众心目中的喜爱度及整体认同效益。

3 中国武术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效益的策略转向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文化强国”国家意志的逐步增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发展,深切呼唤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代表性项目的中国武术,能够全景式展现其凸显的“文之道、时为大”新型载体责任与使命担当。因此,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对外交流存在的联袂演展、重投轻产、内容供给,以及“技术内容、文化能力、文化冲击与冲突、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23]等问题,我们亟须从传播理念、传播视角、内容设置、传播路径等方面,针对海外受众的文化习俗和趣缘特征精准施策,以期形成中国武术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效益从广度向深度根本性转变的新局面。

3.1 传播理念:强化市场运营思维,树立成本节约意识

通过爬梳业界文献,可知尽管有学者对“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品牌”“中国武术文化品牌化推进路径”等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性解读,但要全方位展现中国武术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典型载体效益,实现其“从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以武术文化品牌带动中华文化传播跃升新台阶”[24],那么适时调整中国武术域外传播理念,即强化市场运营思维,树立成本节约意识,应是首当其冲的核心工作。因为“经典传播理论常将传播理念比作人类的‘大脑’或‘中枢神经’,它反映品牌的‘精神力量、品格和个性’,控制着品牌传播行为的‘言行举止’,从而塑造良好的整合品牌传播形象——‘良好的外貌’”[25]的学理认知,迫切需要我们对当前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送”的供给方式进行理性反思,并对中国武术传播主体崇尚武术器物资源陈列、武术行为文化资源演展,以及注重数量和广度而不惜成本的海外传播理念进行有效创新。

基于此,理性审视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联袂演展的时间分配占有率,以及重投轻产的无偿“送”型文化供给模式,我们应该慎思中国武术被称为“江湖杂耍”的真实诱因。难道“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就应该一直在不同国别的“街头巷陌”“公园广场”间徘徊而不能实现其从“江湖之远”向“庙堂之高”的华丽身份转变? 我们有必要借鉴少林文化海外传播的运营理念,如“少林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号召,积极探索少林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方法——组建少林武僧团到海(境)外展示少林功夫,选派法师、武僧在海外建立少林文化中心,举办少林文化街节,组建少林联合会,传播正信正行,教授养生功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6],讲好中国故事的剧院式武术文化精品,营建海外中国武术文化共同体平台,定期选派海内外公认的代表性拳种的非遗传承人(团队)赴海外中国武术文化中心授拳,择机举办专题性的中国武术文化外交活动,并形成体系化运营长效机制,以此提升中国武术对外人文交流合作中的海外市场份额和资本投入利用率。

3.2 传播视角:重视在华海外受众,讲好武术惠民故事

尽管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历史较为久远,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核心竞争力提升贡献着自身独特的正向效能,但就目前中华文化传播主体集中一切力量推进中国武术传承、传播、创新的常态化承传发展模式,以及推动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的具体路径呈现的传播效果来看,中国武术却遭受着前进道路上“‘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依靠谁’路径选择的彷徨、‘为了谁’发展目标的缺失”[21]等多元化现实难题。对此我们既应该反躬自省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一路向西的体育化改良对其“神”的层面价值理念削足适履的“肢解”,又应理性慎思中国武术深度驶离乡土中国深厚文化沃土具象对其“形”的层面传承方式急功近利的“开发”,更应深切观照中国武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对其“意”的层面庸常形态惠民效益的“书写”。然而,反观中国武术长期传承发展以及其国际化传播进程中遭遇的桎梏和困境,我们耗费巨大的人财物资源以期千方百计开辟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却显然未曾达到中国武术“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愿景目标。

因此,面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植民心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理应转变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来华及在华海外受众(记者、商人、留学生和游客等)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知状况,获悉他们对中国武术的认同度,进而有效汇聚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海外受众以“他者身份”讲好武术惠民故事的正能量。因为中国武术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凸显的先行纽带优势,不仅增进了域外国家来华留学生强烈的中华文化求知欲,而且还吸引了域外其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度和好感度。所以,要摆脱当前中国武术海外传播面临的“重投、轻产、低效”发展困境,我们除了要规避对来华及在华海外受众进行浅层性的武术内容传授外,更要集中高校、媒体和武术职能部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武术力量等团体的集体智慧,对他们实施谱系式“由技入心”的中华拳道内容体悟研修训练,从而达成借助在华海外受众精英力量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多维平台优势,一体化推进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新型局面。

3.3 传播内容:注重全球合作布局,实现其在地化传播

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文明互鉴彰显的力量愈发重要。因此,基于“依托文化的纽带,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入心’,中国理念、中国制造、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27]的学理认知,作为一直以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透显民心融通效益的中国武术,也必然在新时代展现其肩负的新型“文之道,时为大”历史使命。因为“中国文化是全球仅有的古今一贯的文明,若将这一文化传统加以现代转化,不但能成为中国复兴以及获得全球声望、尊严和感召力的必要资源,还能为文明人类提供经验、实力和示范”[28]的文化生命力内在规定性,亟需蕴含“润物细无声”独特价值功效的中国武术把其承载的超越民族、地域、种族等方面语言障碍的优势,以独立守神的桩功体悟、身械合一的技艺修炼、形神兼备的拳道进阶等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身体文化形式,诠释中华文化内隐的“崇正义、尚和合、修德性、振精神”等普世价值,进而助力“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理念深植世界民众心底。

源于此,我们理应对面向未来的中国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融入性、满意度和认同度采取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精准传递中国武术海外传播过程中所宣扬的“中庸和谐、健体益智、道法自然”等民胞物与、崇德向善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然而,要增进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融入性、好感度乃至认同度,我们除了应对“以我为主”的单向度常规性武术文化输出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外,更应明晰传统的中国武术单向性传播机制产生的“受众只能在提供信息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以及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29]对中国武术“走出去”过程中目标受众关于武术信息反馈效益的消解。因此要提升当前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亲和力和深度认同感,建立传受双方有效互动的良性传播机制是首当其冲的不二之选。国内中国武术传播主体在发挥国际范围内武术传播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应汇聚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域外设立中国武术组织的国家的交叉合力,把中国武术的拳种源流、传承规训、技法精髓、价值理念、家国情怀、惠民效益等文化实力,通过海外中国武术传播组织中目标受众对中国武术的至上信仰,去自觉主动地传扬并拓展武术习练的忠实受众,进而彰显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在地化良性发展新型效益。

3.4 传播路径:加强数字内容布局,建立新型国家形象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引擎被强势点燃,以及国际范围内勃兴的“中国文化热”,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代表性名片的中国武术,在被赋予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应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弘扬,进而促使自身形成凸显鲜明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新范式。因此在未来的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面对当前波涛汹涌的新兴媒体,中国武术传播主体不仅应当以新媒体思维构建触动世界各国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共同根基”,更应以“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虽然种族肤色、语言文字、宗教仪式、生活习俗等有‘异’,但深层的内心是相通的”[30]为根本遵循,加强武侠文学、武术类游戏、武术短视频等与海外民众心灵产生共鸣和共情的数字化武术内容的海外布局,并通过广播、电视、融媒体以及专业性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公众号、抖音和快手平台,全渠道对海外中国武术受众实施多点触达,以实现中国武术承载的中华文化向上向善正向价值理念的深度输出。

万物皆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一张网”的客观现实,促使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主体更需要借助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平台,开展针对各国人文风俗且凸显中国武术精气神的常态化“武术外交”专题活动,以有效地将中国武术蕴含的尊重、忠诚和平衡等中华文化价值内核,通过特定的武术文化交流抓手(如循环展播中外联合制作且凸显中国武术和域外特色文化元素的经典影视作品、组织誉满全球的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发源地产学研体验活动、定期举办汇聚国际范围内中华武林各方英雄豪杰的武术技艺展演交流赛会等),为海外广大受众奉上技艺精湛的武术文化饕餮盛宴,进而实现中国武术追求的“止戈为武”“强而不霸”“和而不同”等非暴力文化品格,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目标受众广泛接受且由衷认同。当然,面对当前“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31]的全媒体来说,中国武术海外传播主体尤其需要利用全媒体技术主动作为,探索打造符合年轻受众需求的武术对外文化交流精品,推动海外年轻受众对于中华文化凝聚着的正义初心、处世道义、家国情怀等人文价值的深层次理解与认同,以达到在承袭中国武术自强不息、果敢坚毅、厚德载物等文化精神的同时,有效建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型中国武术文化国家形象。

4 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武术因其展现出的超越语言、地域、民族等方面局限的独特优势,接连被国家层面给予了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效益提升的典型载体责任与使命。因此,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中国武术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凸显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多元化政策引领、塑造对外交流国家形象先行载体优势和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价值诉求时代景观,迫使我们对中外人文交流中遭遇的“联袂演展”集中运动式交流消解武术文化本真价值、“重投轻产”的国际传播内容延续武术文化认知障碍和“内容供给”精准度与创新性不足弱化武术受众需求等现实问题,亟需从传播理念、传播视角、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等方面,有序强化市场运营思维,树立成本节约意识;重视在华海外受众,讲好武术惠民故事;注重全球合作布局,实现其在地化传播;加强数字内容布局,建立新型国家形象等四位一体策略转向进行理性应对。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