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推进的方式、方法与体系研究
——以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为例

2021-11-29 06:08周小玲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思政思政

周小玲

(韶关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一、引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强化通识课程的思政功能,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与体系研究,对扎实高效地贯彻“三全育人”要求和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对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的客观需要

为更好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并承担新使命,就必须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的壁垒,形成各类课程相互配合、“同频共振”,共同发挥立德树人作用。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大思政”观的根本体现和“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简言之,“课程思政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与思政理论课程一起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力求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其内在的德行和自身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品质”。[1]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往往因其更贴近学生的兴趣、期望、困惑和发展需要,能较好担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角色,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有机统一,通识教育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构成 部分。

发挥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实现通识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组织保障,能够凸显高校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必须达到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综合育人、班级指导、沟通合作等能力培养标准,也能够减少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各自为政、互相取代的内耗问题,还有助于建立通识教育共生机制,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通,优化通识教育资源结构,转变传统通识课程“大杂烩”、“大拼盘”的身份与地位,实现通识课程间的总体平衡与稳步推进,进而打造通识课程的思政育人共同体,满足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发挥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应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布局整体规划中,从管理层面统筹规划,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和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完善。教务管理部门应与党建部门联动配合,在充分研究通识课程开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岗位职责,优化教学服务流程,健全激励制度与改革评价机制,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有明确而稳定的物质基础与组织保障。

第一,从党建主导“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放宽条件、打造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直接在自己教授课程内容中选择富含思政元素的模块设置成通识课程。第二,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如CIPP评价模式,将教情与学情紧密结合,探索建立“课内+网络”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优化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辅助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第三,以激发党建服务通识课程的开发为路径,明确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定位,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航监督方式,促使通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结构化、可视化、大众化、信息化,协助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间的脉络,促进思政、管理、服务、教辅、离退休教师、校友等队伍间的良性互动,既能在集中资源、节约经费的同时,孵化、试点与推广一批思政功能可示范、能推广、易复制的通识教育精品好课,也更符合“课程思政”逻辑本质和建设规律,有助于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形式,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模板,进而建构研发“课程思政”的科学合理体系。

三、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党建引领教学正是高校办学社会主义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将“人民满不满意”标准贯穿于办学的各个环节和人才培养的全部计划之中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2]唯有以党建为抓手,才能正确解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命题,也才能全面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和真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是高校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可以说,党建引领教学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部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贯彻执行“十四五”规划对高校教学改革目标,形成先进的高校教育文化理念的必然要求。党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党建的服务管理职能,党建的“人民群众”路线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党建的红色基因力量,等等,为参与、支持、保障和监督教学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传“什么道”这一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起到掌舵指航的关键作用,也为强化通识教育思政功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德育素材。

立足信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壮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伟大事业,离不开更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也就尤其需要订立师生间“教”和“学”如何“相长”的新标准、新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发挥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形成上下一致的育人合力,适时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如建党一百周年、重大国际国内热点如新冠肺炎战役,地方特色资源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等,由党建领导挂帅和统一部署,梳理提炼富有人文内涵和价值引领的思政元素开设通识课程,灵活采用讲座、沙龙、微课、调研、课题等形式,全方位保障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专题讲座》,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院长挑大梁,多位年富力强且经验丰富又具有法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齐上阵的地方特色高校通识课程,对学生系统了解乃至传承粤北地区红色文化,对教学科研服务粤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均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教育办学方向,让通识教育洋溢“思政”味道、体现“思政”担当,能够提升通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境界,令通识课程的定位格局更大、视野更广,更能构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内容丰富、以小见大、立意深远的通识教育“大”课堂;能够实现“课程思政”具象化,纠正对“课程思政”目标宗旨理解的偏差,为更全面准确阐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功能提供多渠道的理论支撑,让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因接触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难免受到不同程度干扰的学生迷途知返,坚定理想信念并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养,甘于付出、乐于奉献,勇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担,让民族复兴伟大工程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四、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软实力、孵化“课程思政”育人团队的重要途径

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软实力离不开较高的思政知识背景、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支撑,后者常常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弱项与短板。通过党建工作营造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氛围和紧守政治觉悟高地,为教师党员队伍提高素质搭建新平台、注入新活力,高校教师才能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才能主动克服畏难情绪和抵触想法,自觉将思政内容融入通识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之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软实力进而提升立德树人新高度。

党建主管部门应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紧扣“三全育人”要求,通过召开会议、观看直播、联系群众、发展党员、打造特色党支部等党务工作,提升任课教师政治理论水平、规则意识、法纪素养和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高校教工党支部则依托支委会、支委扩大会、“三会一课”、每周党小组学习研讨会、民主生活会、党群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探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形成“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任课教师自身资源优势和发挥任课教师自身业务智慧,探索建构全面科学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软实力和孵化稳定团结的“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如表1),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动,促进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表1

五、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是强化党建职能和提高教师党性修养的逻辑应然

由于党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党建工作统筹的广度、深度也不够清晰有力,针对专任教师党建规章制度偏少且不够科学高效的情形也没有较大改观,不少高校专业教师把政治理论学习看成“负担”,少有与党建紧密契合,偏离党建主题、“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突出,不能有效凸显党建在增强教师纪律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致使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等问题,直接削弱了高校党组织引领功能和价值,降低了党组织威信。

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凸显了“课程思政”的党建特色,丰富了非思政专业的党员教师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双促双融。通过严肃学习风气和将党建与教学科研等工作融会贯通,利用“互联网+”时空场域推动党建工作方法的科技转型、与时俱进、因势而为、大胆创新,让教师党员充分认识理论学习及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自身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锤炼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中,将党建理论引领内嵌于“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促使教师党员的理论积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检验,也有助于宣传党的政策纪律、稳固党的执政根基,产生集成理论、吸收理论、运用理论和创新理论的良性循环;反过来,将“课程思政”贯穿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以思政资源研发为红线,以主题式、专题式学习方式为载体,通过党建的设计制度、部署工作、督促检查、追责问责,梳理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推动非思政课程教师党建工作开展的常态化,深挖党建对通识教育思政功能引领的思想导向作用、组织动员作用和社会服务作用,有助于快速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较好化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可以说,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双建合璧”,一方面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党的工作领域,拉近党建工作与师生关系的距离,有助于为党建工作开展增添鲜活实践案例与经验,形成辐射示范效应,让非思政课程教师直接感受党的领导的科学性,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与维护党建权威,巩固了基层党建实效,是党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走向的可行路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另一方面将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延伸至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之中,活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全面开创党建领航学校发展、主导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党建引领通识教育的思政功能,应在遵循“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和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整体布局、统编谋划,构建“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党员教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多级联动、统筹推进的组织体系,切实彰显各级党组织在通识教育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动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所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向更具目标性、系统性、科学性、功能性、操作性与时代性方向发展,促使“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员合力、全程覆盖、全面铺开,并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作为探索形成特色鲜明、亮点众多的党建品牌乃至党建思政融合立体化教学品牌的坚实“两翼”,最终指导学生不断提高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