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之 学术资历与声望研究(下)

2021-11-29 06:08林婉清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博士学位学术

林婉清 林 强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代表了国家的学术权威,其评议员人选多在各学科中代表了最顶尖的学术水平,绝大多数评议员多年身任学术机构的负责人,有着较高的学术声望和较强的学术领导力。这也是中央院评议员选举的两条重要标准。笔者在《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之学术资历与声望研究(上)》中利用新出版的史料系统梳理了两届评议员及候选人的学术资历,本文分别从留学与任职、学术著述与学科典范诸方面对两届评议员的学术资历和学术声望展开剖析,以期能深度描述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整体形象。

一、留学与任职:两届评议员学术资历与声望之一

根据笔者附表所编的两届评议员学术资历可知,第一届41位评议员中,自然科学类占29位,人文社科类占12位。除蔡元培(1868)和张其昀(1901)外,其他人均出生于1880—1900年间;且只有地理张其昀和史学陈垣两人未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中留美22人,留欧15人,既留美又留欧2人,28人获博士学位,惟有陈寅恪虽留学欧美多所著名大学但均不取学位。第二届30位聘任评议员中,自然科学方面21位改选9位,物理吴有训代替叶企孙,化学曾昭抡、庄长恭代替吴宪、赵承嘏,工程王宠佑代替唐炳源,气象吕炯代替张其昀,地质谢家荣代替叶良辅,动物陈桢代替胡经甫,植物戴芳澜代替谢家声、心理唐钺代替郭任远,其他人文社科人员均获连任。新聘任评议员中,除吕炯留学德国外,其他新聘评议员均留学美国,且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留学经历及学位情况与第一届评议员相仿。在现代中国各科学术的萌芽、生长过程中,中国学人到欧美学术发达国家留学,是接受系统学术训练进而研究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中国学人的塔尖——中研院评议员——获取学术声望的重要指标。早在1917年,《东方杂志》一篇文章就认为留学生是“一国之领袖,一国之救主”,其原因是“科举既废,吾国政界军界学界,莫不取材于留学生”。[1]此判断虽不无夸大,但也体现出留学生在中国学界、政界甚至军界的崛起及其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

深受欧美学术思想和方法洗礼的评议员,回国后长期从事专业研究,并长期担任国内大学相关院系与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在建立各学科基础和学科规范、培养各科人才、搭建学科平台与规划学科发展格局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这使得中研院评议员大多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各学科(或事业)奠基人和开创者。这也符合 《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对评议员两项资格要求——“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有特殊之著作或发明者”和“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也就是,除了学术成果外还要看重学者的领导能力,这是符合中国科学发展、学术事业落后于西方的实际情况,也是中研院评议会不同于欧美各国全国研究会议不同的地方。[2]

不仅如此,由于评议员多为各研究机构负责人,中研院评议会实际上起到凝聚国内科研机构、形成学术枢纽的作用。正如蔡元培对首届评议会的评价:“凡国内重要研究机关,如国立北平研究院、北平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经济委员会、中国科学社、静生生物调查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设有研究所的著名大学如北京、清华、协和、燕京、中央、中山、浙江、南开、武汉大学等,以及与科学研究有直接间接关系的教育部、交通部,无不网罗在内,本院和各研究机关因之而得到更进一步的联络,这是本院历史中可以‘特笔大书’的一件事,兄弟敢说评议会运用得好,他们就找到了中国学术合作的枢纽。”[3]

由此可见,中研院评议会是现代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各学科联合而成的学术共同体。借此,现代中国学人第一次以较为完整的形象亮相于历史舞台,并在学界、教育界发挥领袖作用。

二、学术著述与学科典范:两届评议员学术资历与声望之二

当然,评价中研院评议员的学术声望最核心的指标应该是学术著述。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中研院评议员的学术著述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典范系列,其学术思想与方法不仅彰显出西学近现代学术在中国现代学术场域中的强势登场,也表现出传统中国文史之学经过西方学术冲突、洗礼之后创造性转化后的特殊形态。我们应该注意到两届评议员中共有32位于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这说明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较高的学术声望,表现在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极富原创性,不仅在当时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部分学科还能面对中国对象与中国问题,形成中国话语、中国方法与中国标准,大大推进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科学与工程事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先以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四个科目人选学术资历为考察对象,更具体呈现这四科评议员的学术成绩与声望。

胡适,留学美国,1917年以博士论文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后译为《先秦名学史》)向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申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但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于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凸显出胡适在中国古典学术方面的影响力。蔡元培在《序》中评论道:“适之先生生于世传的‘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这部书有考证辨别的“证明的方法”、截断众流的“扼要的手段”、还本来面貌的“平等的眼光”和“系统的研究”这四种特长;蔡氏盼望胡适“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给我们一种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4]在西方学术哲学史、历史学、考证学等学术思想、方法与概念的影响之下,胡适这部著作重新整理了中国学术脉络,并且“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国故整理的信仰、价值和技术 系统”,是一个全新的“典范”。这种综合性的创 造,使这部书成为开风气之作并具有“示范”的作用。[5]

陈垣,受旧学。1922年起受聘为北大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兼导师。同年春,以教育次长兼京师图书馆馆长。1927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同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长。1928年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名誉教授。陈垣在1917年就发表《元也里可温考》,这是一篇以“敏锐之眼光、精悍之手腕”震惊中外学界的历史学论文,为史学研究开辟了宗教史研究的新领域。而《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也是陈垣前期学术生涯撰写的一部极具科学意义的杰出著作。陈垣还建立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等学科,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定基础。[6]

陈寅恪,多次留学欧美,其学问与声望可从梁启超推荐陈氏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中见之,“梁先生以陈寅恪先生于欧洲诸国语文及梵文、巴利文、蒙、藏、满文等修养极深,提请校方聘为导师”,时任校长曹云祥因陈氏未获博士学位也无著作而犹豫,梁氏对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这里的“数百字”指陈氏于1923年留学柏林时写的《与妹书》,信中论及购买日本刻《大藏经》、蒙古满洲回文书以及中藏文比较之学等。[7]1937年2月,胡适读陈寅恪文章后的评价,亦可见学界对陈氏的推重:“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8]

赵元任,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被傅斯年、罗常培等称为“汉语语言学之父”,在普通语言学、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文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比如,赵元任在1934年用英文写的论文《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The Non-uniqueness of Phonemic Solutions of Phonetic Systems),就是音位学理论的经典文献,一直为各国语言学家广泛引用。他还开辟了现代汉语方案调查研究新时代,多次主持规模较大的方言调查,创造了一套为开展汉语方言调查而设计、整理、归纳和分析方言调查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初版,1935年影印再版)是在20世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方言调查的基础上,第一次用国际音标记录方言,应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吴语的第一部描写方言的研究著作。凡此种种足见赵元任的学术成绩。[9]

李济,留学美国。1920年攻读哈佛大学人类学,1923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开中国人种科学研究先河,获得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学位。1925年受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人类学讲师,1926年进行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主持、用近代考古学方法进行的遗址发掘。1928年,李济到史语所考古组任主任,从1928年到1937年这十年间对殷墟遗址进行过共15次的正式发掘。有关殷墟的研究,使殷商历史从传说转为信史,国际上称殷墟的发掘是堪与19世纪对希腊古城特洛伊的发掘和20世纪初克里特岛萨斯青铜文化遗址的发现相媲美的考古学重大事件。1938年,李济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给他的名誉会员头衔,他是第一个被授予这个称号的中国学者。李济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1928年)和早年的《西阴村史前遗存》(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近代中国考古学开创性著作。

吴定良,留学英国,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并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出席了国际统计学会,任该会会员。曾赴瑞士研究一年,对埃及古代人头骨进行研究,并在有关面骨扁平度方面独创了许多研究方法,至今仍为世界各国人类学家所采用,对人种研究有着重要意义。1934年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统计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开展了对人种学和大苗人体制的研究,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10]

以上六人当中,唯有陈垣未留学过,但他并不拘囿于乾嘉考据之学,而是综合运用目录、版本、年代、史讳、校勘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吸收融化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方法,最终又回到通史以致用的中国传统史学路途上来,开创出中国现代史学新领域、新学科。学界认为,陈垣用“土法”修成了“正果”;他借鉴西方汉学的方法但不生搬硬套,而是在传统史学方法基础上,将外来方法作为补充,真正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赢得了出洋留学的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普遍推崇。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一个成功的典范。[11]

由此可见,评议会文史科目人选大部分以无可非议的学术成就当选,这较好地体现了评议会的客观性和公信力。而文史组只是评议员所属各学科的一个缩影,其所彰显的开创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学术话语与方法等意义,在自然科学诸科中也同样具备。比如,地质学方面,李四光在创建地质力学、对庐山及中国南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以及独辟䗴类化石鉴定新方法等方面,在国际地质学界均有开创性贡献。1934年底,李四光赴英国讲学,先后在伦敦、剑桥、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演中国地质学,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12]动物学方面,秉志是我国近代动物学主要奠基人,他对我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证明我国具有极为丰富的中生代昆虫区系,大大充实了当时比较空白的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12]在化工业方面,侯德榜于1926年生产出优质纯碱,畅销国内外;1932年在纽约出英文版《纯碱制造》,列入美国化学会丛书系列;抗战中,侯德榜又指导研制成功联合制碱法,1943年被正式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为中国化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13]工程方面,凌鸿勋于1922年拟定国有铁路建筑规范,自是我国铁路技术标准始奠其基;1932年,主持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中段)修建,坚持国有铁路规范的较高标准,并发起粤汉铁路三段标准统一会议,使全路最终均采用部定标准。而工程难度极高的粤汉中段铁路,也是继詹天佑修京张铁路之后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二条重要干线。为此,中国工程师学会为凌鸿勋颁发了首次创设的金质奖章。[14]

三、小结

以上种种,均表明两届评议员人选代表当时中国学界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研究在不少学科中真正面对中国自身的学术问题和国家的现实需要,建构出中国独具的也是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体系、学术思想与方法,大大增强了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评议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是各学科在开创期或转型期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开风气与立范式的功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大放异彩,这已经得到了历史证明。显然,中研院两届评议会人选真正代表了现代中国学术的脊梁。

附表1:第一届当然评议员学术资历

气象 竺可桢 (1890—1974年)1910年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学,1913年获学士学位,1915年获哈佛大学硕士,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对气候区划和气候变迁的研究获得国际声誉。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傅斯年 (1896—1950年)1920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读实验心理及生理,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修人类学、普通语言学等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心理 汪敬熙 (1893—1968年)1920年赴美,1923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神经生物学或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社会科学陶孟和 (1887—1960年)1906—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191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动植物王家楫 (1898—1976年)1925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创建我国原生动物学、轮虫学研究事业。1925—1927年被美国韦斯特生物研究所聘为研究员,1928年9月,被美国耶鲁大学聘为斯特林研究员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

附表2:第一届聘任评议员学术资历

工程 唐炳源 (1898—1971年)192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辖下的洛厄尔学院主修纺织工程,1923年获工程学士学位无锡庆丰纱厂总理秉志 (1886—1965年)1909年第一届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生物系,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我国近代动物学主要奠基人;对我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主持中古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约15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动物部主任约9年。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动物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关于胃液分泌的研究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一项经典性工作。1926年发起成立中国生理学会,为首任会长,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1923-1940年)。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胡经甫(1896—1972年)林可胜 (1897—1969年)1919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1920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昆虫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我国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奠基者。1922年被选为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29年获生物学B. B. B.(Beta. Beta. Beta.)金质奖章谢家声 (1887—1983年)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文科,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农学院深造植物病理学,获硕士学位,1918年到康奈尔大学进修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 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先驱植物胡先骕 (1894—1968年)1913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森林植物学和农学;1916年获农学士学位;1923年赴哈佛大学深造,次年获硕士学位;1925年获博士学位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3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8年。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陈焕镛 (1890—1971年)1913年入哈佛大学;1919年获林学硕士学位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主持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逾10年丁文江 (1887—1936年)1906年入剑桥大学,1908年转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学成归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胡适称之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1906年入比利时鲁文大学,1912年获该校理学院博士学位翁文灏 (1889—197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我国获地质学博士学位第一人。中国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事业奠基者之一。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等领域的研究深得中外地质学界称赞。主持中央地质调查所(1923-1938年)。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朱家骅 (1893—1963年)1914年赴德留学,入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攻读,1916年回国,1918年再次留学,1922年获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24-1926),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27-1932),教育部长(1932)等职论文两篇;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天文 张云 (1896—1958年)1920年留法,先入中法大学,继入里昂大学,相继获理科硕士、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天文学教授兼天文台台长任中山大学天文台台长10余年气象 张其昀 (1901—1985年)未留学。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 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开创人心理 郭任远 (1898—1970年)191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心理学,1923年修毕博士学位全部学业后回国,1936年获补授哲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校长在国际心理学史上,郭任远在本能大论战中,比华生更加坚持机械而激进的行为主义立场,被称为超华生(Out-Watsoning Mr Watson)的行为主义者。被誉为“激进的科学哲学家和革新的实验家”

王世杰 (1891—1981年)1917年获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士,192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前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校长其《比较宪法》是中国法学界的奠基之作。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何廉 (1895—1975年)社会科学1919年赴美留学,1926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被誉为“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何廉主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约5年,在1930年代末,该所“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之权威机构”周鲠生 (1889—1971年)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政治经济;1921年获爱丁堡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及巴黎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内第一代国际法学研究的权威。主持武汉大学政治系、法律系约11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胡适 (1891—1962年)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7年通过博士论文口试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约6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1880—1971年)未留学 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 历史任辅仁大学校长约10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陈寅恪 (1890—1969年)1910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8年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清华大学历史教授任中研院史语所第一组主任约11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语言 赵元任 (1892—1982年)1910年赴美入康奈尔大学学数学,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任中研院史语所第二组主任约9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考古 李济 (1896—1979年)1918年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1920年入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任中研院史语所第三组主任约11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人类 吴定良 (1893—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科硕士;192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组主任任中研院史语所人类学组主任约5年。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附表3:第二届新增聘任评议员学术资历

注:因第一、二届评议员人选变动不大,为能整体呈现评议员的学术资历,本表时间截止至1949年。

本表主要根据《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1-6集),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版;郭金海:《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的选举》以及相关评传综合编纂而成。

猜你喜欢
博士学位学术
热烈祝贺西南医科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2020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奖名单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优势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