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阵地建设融合路径研究

2021-12-28 13:17迟梅华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阵地思政课党史

陶 蔓,迟梅华

(大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文化育人的重要理论阵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高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国史馆、党史馆则是思想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更是情感交融、知史立德的传播纽带。高校将文化阵地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效融合,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实现“四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推进。高校能够合理整合和利用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构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建设路径。

1 高校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

1.1 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

文化育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更是育人的关键形式。高校文化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更是高校建设的关键部分。高校的文化阵地建设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很多高校也正逐渐打造全面的文化育人环境。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建设好文化阵地、丰富好文化育人基地、打造好文化育人空间。立德树人是文化育人的最高任务,德育教育更是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高校在实现文化育人过程中,文化阵地成为了开展文化育人的实施依托,文化育人的职责更多是要依托图书馆、校史馆、国史馆、党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才能顺利开展和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1.2 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

文化阵地建设是奏响文化育人最强音的基础保障,更是文化育人的现实环境。文化育人要有地方可开展、有场所可依托,文化阵地建设便是文化育人最好的地方和场所,更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基础条件,开展文化育人的最好阵地。文化阵地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效益的标识,打造高校文化浓厚的氛围,将育人与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独有的特色化育人途径。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困境

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面临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受限等困境,如何摆脱这些困境,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更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不断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创新和改革思政课的教育教学途径是关键的内容。

2.1 教学资源匮乏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一般是依托教材本身开展教学内容设计,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内容来讲,教学内容相对匮乏。针对部分高校思政课授课课堂效果反馈来讲,思政课相对较难调动起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相对沉闷,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单一性的授课方式也无法提升理论课的授课效果,无法使理论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学资源获取的途径也是有所局限,更多地是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来扩充理论拓展的内容。

2.2 教学模式局限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更是思想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题。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学时安排有限,无法加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学时,导致无法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是通过网络实践、数据调研开展实践报告的撰写,无法实现离开校园的实地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学场所的缺乏,高校思政课授课地点一般就是普通教室,没有开拓更好的教学场所,往往忽略了校园内部、外部文化场所,教学场所的匮乏使教学模式设计受到限制。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阵地建设融合路径

3.1 文化阵地建设服务思政课教学

图书馆是高校最常见的文化场所,校史馆则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展示的平台,而更多的高校也逐渐将国史馆、党史馆建设纳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样强大而丰富的文化场所,如果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服务,将实现资源的扩大化利用。

3.1.1 提供思政课教学辅助服务

图书馆、校史馆、国史馆、党史馆是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初期也仅仅局限立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忽略了其可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的潜在性辅助服务功能。在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地丰富功能化建设,拓展部分为教育教学提供的辅助性服务功能,这样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校园内部建设资源,也冲破了教育教学场地的局限性,完善了文化阵地建设的综合性服务功能。

3.1.2 提供思政课动态教学场地

高校的文化阵地可以为思政课提供较好的教学场地,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也要提供开展教育教学的便利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普通教室,更可以是走出教学楼,走进文化阵地,将固定教室转化为动态教室,以场所的变化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以视觉盛宴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这样不仅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是让思政课“活”起来,理论课“动”起来,构建理论课堂教学新的活力。

3.2 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高校的图书馆拥有强大的馆藏资源和信息资源,校史馆具有独特的校本特色和校史资源,国史馆、党史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史料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应有效地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3.2.1 图书馆:以文育人,感受“学”的魅力

图书馆不仅有强大的资料馆藏,更是展现学校浓厚学习氛围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利用图书馆固有的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渲染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书刊中汲取思想道德修养的精华,让身临其中的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让图书馆不再是单一性的学习空间,更是打造教育教学的全方位空间,让“动”与“静”交错在图书馆中,使图书馆不再沉寂,而是在人潮涌动中“崛起”。

3.2.2 校史馆:以情育人,学会“爱”的方式

校史馆是展现学校发展史的文化基地,是校园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更是校园内部的人文资源。将校史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升华,实现情感共鸣,跨越理论灌输式的屏障;搭建学生与学校交汇的心灵桥梁,用校史人文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爱校荣校,实现思政课课堂上的情感交互;帮助学生学会“爱”的方式,拥有博爱的情怀,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校史文化的传承人。

3.2.3 国史馆:以史育人,理解“国”的意义

国史馆是推进“四史”教育强有力的保障,更是以史为镜,为深化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史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可以带领学生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更重要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以特有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的意义,将国史馆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以史育人的效果,呈现别样的课堂教学氛围。

3.2.4 党史馆:以史育人,感悟“党”的伟大

党史馆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史料资源,是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更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直接的素材源泉。高校思政课应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发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堡垒作用。党史学习教育正当时,通过党史大讲堂形成“知史爱党,学史立德”的良好氛围,更要搭建校企共建的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党史馆也为党史大讲堂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和强大的史料资源库。

3.3 文化教育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不仅仅是日常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是基础保障,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3.1 “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剥离开来的,虽然存在联系,但是很难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将文化阵地建设与思政课建设有效融合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时进行的难题,同时也让文化阵地建设与教学相得益彰。在文化阵地开展的思政课授课过程中,不仅充分利用了文化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是让枯燥的理论课教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这种校内或校外的实践与理论教育的结合更是创新了教学模式。

3.3.2 “教育+自我教育”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过程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教育学生,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思政课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适当地改变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给予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

3.4 文化阵地建设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

改革创新是促进思政课不断突破的根本抓手,是保证思政课充满生机、取得实效的活水源头〔2〕。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应依托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现实基础,不断拓展有效融合路径,以建设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创新,让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成效更加显著,路径更加多元化。

3.4.1 提供思想教育着力点

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立德树人”服务,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育人成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高校的文化阵地建设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让思想教育有据可依、有理可讲,从“史实”记录中渗透思想教育,开展寓情于景的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有效、落地开展,逐渐形成品牌化思政课教育学课程,打造思政“金课”,让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得以有效融合,为思政课“走出去”和“走进来”提供了有效着力点,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让思政课的思想教育属性更加凸显。

3.4.2 构建文化教育支撑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高校文化育人是多途径、多思路、多方位的,而思政课也具有文化育人的教育属性,同时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力。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要通过高校思政课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和立场,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做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者,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动者,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3.4.3 促进创新路径多元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源动力,文化阵地以其特有的资源属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课堂教学路径。一是教学设计的创新,整个教学设计中以文化阵地为依托,开展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打破以往单一性的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文化阵地提供的资源有效地充实了教学内容的素材,更是丰富了教学案例,打破了以往教材固定化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主题的创新,教学主题随着文化阵地的选择可以制定相符合的教育主题,打破了以往缺失化的教育主题;四是教学情境的创新,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化阵地可以搭建不同的教学情境,打破以往固化的情景化教学形式。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是多方位的,文化阵地建设也是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才会更好地实现育人使命。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否做到既“守正”又“创新”,关系到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4〕。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交汇,坚持建设与改革相促进,不断探索思政课新的教学改革路径,进一步将路径具体化,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育人与理论课程建设相互融合和促进的格局,实现互鉴互利、相互融通,为建设文化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阵地思政课党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无尾怪”和“独角怪”
党史上的今天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