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研究
——以安徽某理工科高校为例

2022-03-17 17:47闪诚章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卷化理工科群体

闪诚章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来,“内卷化” 成为部分大学校园流行的“潮流”词汇,并一度被《咬文嚼字》评为2020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 “内卷化”原是社会学词汇,主要指由于追求增量的变化而产生的不能进化现象。最早将“内卷化”一词引用到中国并加以广泛使用的是社会学家黄宗智。 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书中,作者把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农民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有限的土地上,以获得所得物总产量的增长,即“内卷化”增长[1](P45-48)。 结合学者的定义,大学生的“内卷化”可理解为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部分学生群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获得比较优势,通过“主动或被动”“理性或非理性”等方式,在某些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以期取得“优异”成绩,过于追求增量的变化而忽视事物原本价值含义的过程。学生群体随处可见内卷的存在,考试、综测、考研、就业、考公等方面成为内卷的重灾区,大学生过于追求字数、时间的增量变化,忽视自身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导致“内卷化”的过度泛滥。

目前, 教育领域的学者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如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中西方内卷化的比较以及普通高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内卷化”,较少分析某一具体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的表现、影响和应对方略[2]。 中国有数千所高校,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某一特定类型学校学生的“内卷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提升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和可参考性,避免陷入“区群谬误”①的困境。

本文以安徽某理工科高校(以下简称L 大学)大学生的“内卷化”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究“内卷化”行为表现、原因、危害和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理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的表现

“内卷化” 自2021 年下半年在L 大学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各大社交平台转发“内卷化”的大学生,复习、考研、写作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卷”的表现,“内卷化”成为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

(一)分数执念:数字表象与培养质量的本末倒置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L 大学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多样, 集中体现为综合测评的4 个方面,包括智育成绩(考试分数)、 第二课堂成绩(社会实践)、体育成绩(体育体测)、日常管理成绩(平时表现),每个部分占比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某个“量化”的数字,即综合测评分,此分数也是学年总评(评比国家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主要依据。评价体系多种多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内卷化”的学生群体追求标准的高分化。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教师要求1 500 字的结课作业,有学生写了3 000 字后,就有学生写5 000 字,甚至8 000 字,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成绩。对分数的过度渴望导致注重答题的数量而非质量,学生误认为字数多即意味着质量高,殊不知犯了数量异化为质量的错误。 但是,老师的评分标准并未改变,高分段的同学数量相对固定,学生的分数位次也没有产生大幅度变化。

(二)群体焦虑:个人主动与被动卷入的选择困境

苑津山等人认为,“内卷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学习演变为一种假性学习,内卷参与者或主动出击抢先占领制高点,或被动卷入群体内卷[3]。 学生参与学习、社交、实践活动本应是个体自由的选择行为,动机是单纯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在“内卷化”浪潮的侵袭下,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有的学生选择“躺平”②,但更多学生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各个方面参与竞争,希望获得较高的评价。 主动的学生往往适应环境变迁,“取得”满意的成绩,被动的学生因为参与“获得”假性学习的理想状态。正如L 大学的一位学生所说“学校给了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但看到别的的同学学习,我也学习,他们参加活动,我也参加活动,生怕慢别人一拍。”个体选择做任何事情事先都会产生价值判断, 当价值判断受到环境的影响,无论他是主动或被动的参与,那么获得的“成就”相对而言也就偏离了初心目标。

(三)现实反差:学生就业面临的择业难题

就业、择业一直是毕业生的选择难题,职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力、压力逐年加大,尤其是发生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学生日益向体制内“内卷”[4]。 然而,不同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等,体制内提供的岗位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有的学生选择一战、二战、三战,向着体制内进军, 考研同样如此。 L 大学一位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好的单位进不了,差的单位不想进,拿了offer,还想着更好的岗位,选择太多也太难了,理想和现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内卷化”的环境和心态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人生的分水岭, 于是学生在考研、就业、考公之间徘徊,选择越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会增大,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择业难题。

(四)身心承压:个体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压力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到工作者转变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扮演着学生角色,需要学校、老师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有自己的评价尺度,接触的人和事相较中学阶段有了大幅度增多。 大学校园产生了“内卷化”氛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参与学习、社交、实践,忽略了健康身体的锻炼;许多大学生的饮食、生活作息不规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演变为“亚健康”状态;同时,日常的常规性工作又患得患失,深怕效果不佳,引发抑郁、挫败感,造成心理负担和压力。L 大学一位大二学生说道:“我每个学期有十几门课,还留任了两个社团,忙得连轴转,身体也快吃不消了,学习和活动搞不好心理负担还很大。”这可能是内卷化群体的共同感受,每天忙忙碌碌,外人看来丰富充实,时间安排合理,自己却有很大的身体、心理压力,影响既定目标的达成。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的原因

根据教育部2020 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结果,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已整体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5],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500 万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 招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获取“稀缺资源”的心理也畸形发展,导致“内卷化”现象的持续发酵。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戴着“面具”生活

钱理群指出,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6]。“内卷化”的学习环境“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部分群体善于伪装,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老师和同学服务,一旦达成目标,则原型毕露。L 大学一名毕业的学生说:“周围有的同学私底下和公开场合完全是两个样子,他们知道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演,以获取优质的资源,赢得别人的好评,但毕业后我们没有联系了,他获取了保研机会,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就不和我们交流了。 ”这部分情商和智商比较高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戴着“面具”生活,他们积极主动,老师随叫随到,为同学答疑解惑, 以这种方式赢得好评并取得成功之后就远离了原初环境,继续“伪装”寻求更大的资源依附。

(二)非理性竞争:畸形心态的负面影响

杨绮瑕等认为:“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同伴竞争中获得少量的比较优势,通过对自己的极端剥削和对规则的精明计算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7]。 大学扩招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获取保研、就业等稀缺机会,学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学生之间你追我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无用功上。L 大学一位学机械专业的学生说:“我们学理科的同学很多, 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本专业就有10 个班,好几百学生,大家的关系表面上很好,但私底下经常听到相互诋毁,甚至在老师跟前告状。 ”大学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竞争的舞台,但在“内卷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走了歧路,把时间、 精力用于除学习等必要付出之外的事情上,以便“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动。

(三)实现理想的价值偏差:前途事业的两难处境

每逢毕业季,校园里面总能听到“毕业难、就业难”等负面语调,但现实真的如此吗?L 大学提供的资料显示,每年校内举办的招聘会不下百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也非常多,涵盖该校八大学科门类的所有专业,通过实地走访招聘现场发现,不少单位门可罗雀, 学校邀请如此众多的企业前来招聘,学生的积极性却是一般,就业的主动性、能动性欠缺。 无论学生的选择是什么,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就业,他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愿吃苦、手高眼低是常态。 L 大学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近年来,不少学生群体高度“内卷”,不愿意正视现实,希望找到好工作,往往又满足不了好单位提出的高要求。于是,学生群体陷入了“内卷的循环”,即越找不到好工作越不工作,越不工作也就越找不到好工作,此种心态自然也就引发“躺平”“佛系”等处世态度。

(四)社交群体亚文化: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亚文化” 是指将一个社会的人口分为几个部分的文化模式[8](P41-43)。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广泛发展,以qq、微信、抖音、快手为代表的视听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影像、文字和语音内容传递了消极、负面信息,比如“边骑车边工作”“清华卷王”等词汇登上热搜并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甚广。全球化时代,任何热点事件都会迅速流通,当“内卷化”等词汇进入校园,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判断是非价值,产生认同或反对。 观察L 大学的学生群体, 朋友圈、qq 空间、 短视频涵盖了大量“卷”的情绪,评论区的观点大多赞同,说明部分学生做出了认同的价值判断。 “内卷化”是中性或贬义词汇,反映了部分学生群体的迷茫。学生在大众传媒的导向下陷入“卷”的困境,脱离书本和课堂,接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学生群体中“内卷化”情绪迅速传播,形成了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亚文化”。

三、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的危害

“内卷化” 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学扩招,就业艰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的目标向体制内内卷。因此,通过深入分析L 大学学生的“内卷化”表现,发现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影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9](P104)。“内卷化” 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陷入短期利益的困境,以学年为周期、以量化的分数排序为评价尺度,对学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学生陷入追求短期利益的困境。L 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表示:“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实际的大学生活差距太大了,原本以为进入大学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可是刚开学,面临选择难题,竞选班委、加入社团、参加活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反正别的同学做了,我不做的话显得落后。”这位新生的表达让不少同学感同身受,大学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 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但现实环境尤其是综合测评、 学年总评的影响,导致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内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追求自由全面发展。

(二)影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

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大学生活是告别中学阶段的象牙塔,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增强才干,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收获成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形成优势。 目标是明确且具体的,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实现理想的手段和目标发生了异化,即所谓的目标置换。 它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程序、方法、技术等操作手段,影响最初目标的达成,目标如何完成置换了目标完成了没有[10]。 以L大学管理学生使用的某软件为例,学生每天晚上固定时间节点打卡,旨在获得实时定位,获取学生的健康数据,以应对和防范新冠疫情的影响。 通过老师的后台定位显示,学生在开始的第一分钟打卡率就超过20%, 说明这些学生利用了软件的记忆功能,没有仔细查看选项,从而陷入定位打卡的“内卷化”情境。以此为例,学生的奖助、论文撰写、就业等方面均有可能存在此类问题。

(三) 影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维护

新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除自身的行政班级这一初级群体外,还会参加社团、学生会等多种次级群体,所以学生拥有多种身份,比如甲既是某某班级的学生,也是某某社团的成员。 学生不但要参加日常的学习、社交、实践活动,还要在如此多的群体中变换角色,面临不少竞争。然后,大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德育成绩、智育成绩、体育成绩等,这些成绩通过量化的形式分数化,形成一个综测排名,是学年总评的主要依据。 但评优评先不可能全覆盖,总有一部分学生落选。“内卷化”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竞争,在各式各样的群体中,学生为了获得高评价,不惜与同窗好友反目成仇,互相“举报”。 正如L 大学一名大三学生所说:“大一的时候班级同学非常和睦,但现在疏远了,因为前两年的综合测评大家清楚,谁的分数高谁就能评优评先,获不了奖的同学产生了嫉妒心理,关系越来越淡漠。 ”

(四)影响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1]。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交友等各个方面日益陷入“内卷化”危机。林扬千认为:“对大学生的考核方式日益多样化, 考核难度逐年提高,学生为了竞争有限的优质资源,被迫展开了一场低效的时间竞赛,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2]。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L大学在学生的日常规范、教务学籍、奖贷资助、素质拓展等方面制定了精细化文件,旨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学生当中也有一些看法。 如有的学生认为理工科课业压力繁重,实验多,参加课外活动的精力不足,但学校又重视第二课堂;有的学文科的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的文体活动少,可供参加的比赛也少,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这些看法显然是“内卷化”的,没有真正领悟学校的育人初衷,产生了负面情绪。

四、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的治理对策

李书肖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完成考试,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学生的知识总量一直在增加,却难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生产生倦怠心理”[13](P14-15)。 因此,为应对“内卷化”的侵蚀,采取适当的方法防范化解危机势在必行。

(一)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理性竞争观

学生之间的非理性竞争是导致“内卷化”环境充斥大学校园的诱因,因此培养学生的理性竞争意识,疏导负面情绪,确立合理目标至关重要。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向学生宣传国情、社情、校情,引导学生如实评价自身,明确兴趣和爱好、特长与优势,分析利弊,在价值观层面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其次,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专业课老师要融入课程思政,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理性思维浓厚,要让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融合,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辅导员等学工队伍要经常开展朋辈互助小组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频次,为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多进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培养学生的感情,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不良的风向苗头, 防范自私自利等消极心态的产生;最后,高校要鼓励理性、合作式的竞争,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二)优化生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为打破学生“内卷化”的僵局,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应该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消除不利影响。 首先,应该体现“包容性”,给予大学生试错和容错的宽容,不该把过高的要求强加给大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避免学生因压力过大而产生不当竞争;其次,应当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屏蔽负面信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再次,建立“内卷化”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出现内卷倾向时,社会各界和相关传播媒介应该与学校保持沟通,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

(三)目标管理:构建多层次的培养体系

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简单的管理方法,它可以用比较适当的方法、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费用取得最佳成果[14](P1-3)。现今,各大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措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强调美育建设,但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美育的占比很低甚至没有; 又比如劳动教育,难以用指标进行衡量。 因此,一方面,高校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估,避免使用单一的量化方法,将所有的项目简单化为一个分数; 另一方面, 也要发挥学工、教务、学院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把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另外,高校应该增加统筹能力,制定每个学年、学期的任务目标,在职责范围之内给予学生自主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学校层面预防“内卷化”环境的产生。

(四)承认差异:寻找自身的闪光点

由于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经济水平、地区差异、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大学的学生总是存在差异,表现在性格、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消费理念、学习态度等方面。由于学习态度的差异,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了分层,形成了名义上的“排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嫉妒、抑郁偏激心理。 校园里有时听到“你看他又在制造内卷”“你看他又在装”等声音。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承认差异性;当发现自己或他人陷入“内卷化”的困境时,要学会思考;人无完人”,要勇于承认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向上地解决问题。

五、结 语

目前,中国高校“内卷化”倾向值得注意和警惕。大学校园、社交媒体、日常谈话随处可见学生把“卷”起来挂在嘴边,背离了教育初衷。 “内卷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大众传媒、学校、教师、学生均是影响因素。学生是“内卷化”的主体,只有把学生培养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硬实力、 软实力, 归根到底是人才实力”[15]。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高等教育要消除“内卷化”的教育氛围,避免学生陷入“内卷化”的学习困境;大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受教育者的理性竞争能力。

注 释

①以全概偏,假设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群体的性质。

②无论别人做出什么行为,自己都无动于衷,形容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

猜你喜欢
内卷化理工科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