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探析

2022-03-17 17:47吴贵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志愿劳动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 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形式,对于贯彻中央《意见》精神,科学开展劳动教育,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

从哲学角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合体。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文化的生产,都依赖于劳动。可以说,劳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劳动促进学生“德”的发展

当代青年担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求青年学生既要有较高的劳动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体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2](P480)他认为劳动是一个人智力、品德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实践证明,人的很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通过劳动,人们感知劳动的艰苦,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更好地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 通过劳动,人们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份不寻常的付出,世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之事。 正是借助于劳动,意志力得到增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劳动,人们培养了合作共赢的劳动品质。 现代社会的劳动,更多的是集约化、社会化劳动,这就需要分工与合作,共同应对劳动的挑战。正是在共同的劳动和学习之中,感情得到了交流,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因此,劳动不仅是一个简单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的过程。

(二)劳动促进学生“智”的发展

“智”是指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劳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当教育回归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参加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力得到提升,生命力得到增强。 在这种劳动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劳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受好奇心的驱使,在劳动中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劳动任务,更希望寻找其中的奥秘,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在劳动中的种种疑问, 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劳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就是个体合理运用自身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向学生展示了客观世界的事实、现象、因果关系、规律等情形,促使学生手脑结合,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变。

(三)劳动促进学生“体”的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大多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国家的未来。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参与体育锻炼,更需要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对学生“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劳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劳动,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增强,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体魄更加键壮,更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第二,劳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不仅包括身体素质,也包括心理素质。 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洗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第三,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而这些健康行为都是在劳动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劳动促进了学生“美”的发展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而且存在于创造性劳动中。 创造性劳动不仅生产审美客体,即社会所欢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而且完善审美主体,即满足人们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激发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将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 而成为人们的生活要素, 这使生产劳动的过程与审美作用得到完美结合。 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得到的审美体验,是他们理解美创造美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动与审美教育的结合,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劳动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感受劳动的快乐及美的享受, 而且体验自身价值,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倡导积极的劳动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而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梦的伟大创造之中。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P194)。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少数青年学生存在轻视劳动、厌恶劳动的倾向。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渐行渐远。 如果任这些错误思想泛滥,势必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 加强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态度尤为重要。 一要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的理念,凝聚向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4]。劳动光荣,是因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 就物质财富来说,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得依靠一系列的物质资料,而这些物质资料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一个人如果不劳而获,依靠别人来生存,就失去了人的尊严,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就文化来说,所有的文化都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奋斗和社会生活,脱离劳动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劳动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劳动是无尚光荣的。 二要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社会氛围。劳模是时代的道德典型,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劳模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气。 三要创造良好劳动环境,形成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不仅有利于干事创业,而且维护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良好的劳动环境既包括完备的劳动设施,又包括较高的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虽然属于物质层面,但具有激励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提供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积极体现,必将促使劳动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

(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要让劳动光荣成为社会风尚,让勤奋劳动成为自觉行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认识三个关系。 一是劳动与成才的关系。 有人认为劳动是小事,成才是大事,因而轻视劳动。劳动与成才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劳动是成才的基础,劳动促进了体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意志的增强、品德的提升。 可以说,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进步。成才是劳动的目的,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正是借助劳动,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是劳动与职业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工作性质不同,但其人格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他们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习近平指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 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5]。三是劳动与快乐的关系。有人认为劳动辛苦,因而拒绝劳动、厌恶劳动。劳动无疑是辛苦的,但劳动更是快乐的。 当劳动成果得到别人赞许时,劳动者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劳动的过程就是奋斗的过程,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三)倡导积极的劳动方式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全社会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辛勤劳动,是指成功需要努力与付出。但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人却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幻想一夜暴富、一朝成名。 在他们眼里,劳动成了“没本事”的代名词,而不劳而获却被视为“有能耐”。 这种思想流行, 不仅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为创造美好生活,付出艰辛的努力。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要实实在在,不能投机取巧、耍奸偷懒。只有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铸就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更要积极地付出劳动、从事劳动。以诚为先、以诚为重、以诚为美,这才是劳动应有之义。 创造性劳动,是指通过人的脑力劳动产生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丰富社会财富。 创造性劳动依靠的是技术和知识,不是靠运气和蛮干。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知识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青年学生要不断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为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劳动教育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参加义务劳动的阶段,而应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在继承传统劳动教育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形式和方法。

(一)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的独立性不断增强,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有益探索[6]。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要确立教育目标。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这种劳动教育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被学生所认同。 二要选择合适主题。 在社会实践主题设计上,劳动教育要把育人放在首位,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热点,开展选题策划。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时代要求,关注了社会现实。这些选题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学生对此进行探讨,必将促进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社会责任。 三要采取灵活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社会实践主题,结合个人的兴趣,自行组建团队,教师对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给予必要的指导。 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社会实践走过场,保证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唯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既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又能拓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找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点,才能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一要确立一体化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内容在不断扩充,学生的负担在逐渐加重。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阵, 各搞一套,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校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即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为基础, 以创新创业素质形成为进阶,以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为核心,融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为一体的目标体系”[7]。 二要设计差异化的教育内容。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差异化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低年级主要开设劳动技能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高年级针对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三要营造全员化的教育环境。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重视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氛围。 高校要深入研究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加强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使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更好融合。企业要为学校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志愿服务作为劳动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和劳动教育一样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志愿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8]。 学生正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以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劳动精神,强化劳动实践能力,并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 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这与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 为此,一要构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志愿者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保障其合法权益。 加强志愿服务立法,从法律层面加强对服务机构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志愿服务风险的发生。 二要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大学生富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正处于个人知识、经验迅速增长的阶段,这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 如农学专业学生可以开展作物栽培和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服务,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方面的服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动物疾病的诊治及预防方面的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而且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三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志愿者注册工作,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优化志愿服务资源;加强志愿者培训阵地建设,建立志愿者联盟,依托该平台,使各类志愿队伍形成合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要立足时代特点,深化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劳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创造性志愿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志愿……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